探展|档案文物再相逢 珠联璧合话“瑞意”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金瑶 美编 张存

2025-11-17 14:28 语音播报


从古至今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愿
始终一脉相承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联合
故宫博物院共同推出的
“瑞意十全:清宫档案文物联展”上
100件(套)取材自
“同一事件、同一空间”的
档案与文物合璧展出
展览围绕10个“瑞意”主题
让观众感受到历史的多维触角

《北京晚报》2025年11月17日版面

乾隆元旦开笔真迹与文具重逢
寄托古人对“国泰民安”的祈愿

1925年10月10日,
故宫博物院成立。
作为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前身,
故宫博物院内设机构文献部
也同时设立。
2025年,
故宫博物院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共同迎来百岁华诞,
两馆联袂推出了百年纪念展,
分别选取50件(套)代表性展品,
以珍贵的档案文献原件与文物
对照互鉴的形式来构建展览,
为清宫旧藏档案文献与相关文物
创造了重逢机会。

每逢大年初一,
乾隆皇帝拈香行礼之后,
会在子时或者丑时
来到养心殿东暖阁的明窗前独坐,
准备进行元旦“开笔”仪式。
他会先在“金瓯永固”杯中
倒上一杯屠苏酒,
再在“玉烛长调”烛台上
点燃一根崭新的蜡烛,
然后用笔端镌“万年青”的专用毛笔
蘸墨写下新年的吉语。
最后,打开钦天监新进的
时宪书看一遍,
喝一口屠苏酒,
这套象征着授时省岁、
祈求江山永固的仪式
才算完成。
写好的吉语会放入专门的黄匣,
书写所用物件也会妥善收贮,
备来年开笔时再用。

六幅乾隆元旦开笔真迹(右)与“玉烛长调”烛台(左一)、“万年青”毛笔(左二)

展厅里,
清乾隆元年、五年、十三年、
二十五年、五十年、嘉庆元年的
六幅御书元旦开笔真迹与
曾经一同放置在御桌上的
文具共同陈列,
上演了一场穿越时空的“重逢”。
“愿共天下臣民永享升平,
所愿必遂,所求必成,吉祥如意。”
乾隆元年的开笔真迹上,
寄托着古人对“国泰民安”的祈愿。

“五福五代堂”匾额亮相
乾隆御笔是如何做成匾额的

位于紫禁城宁寿宫后部的景福宫
原是康熙皇帝
为孝惠皇太后所建。
后来,这里曾被乾隆皇帝
选为自己“退休”后的居所,
并进行了一番精心改建。
建成后,这位年逾古稀的皇帝
喜得玄孙,
认为这是上天眷佑,恩赐福祉。
“五代同堂,为今古希有之吉瑞。”
于是亲题匾额“五福五代堂”
悬挂于景福宫明间。

乾隆“五福五代堂”金漆雕龙匾与相关档案

御笔是如何做成匾额的?
历史档案给出了答案。
“乾隆五十二年正月十五日,
内廷交出御笔
五福五代堂匾文本一张,
圆明园奉旨交造办处,
画黑漆地阳纹木金字二色金西番莲
匾样呈览。”
内务府接到谕旨,
令交造办处画出匾样呈给皇帝预览,
样式通过之后,
才被批准照样发往苏州织造漆做。

展厅内,
“五福五代堂”金漆雕龙匾上
依然散发光泽,
与下方陈列的历史档案互相映照,
透过它们,似乎能看到
历史上那位“十全老人”激动的心情,
感受古人
对人生的理解与对后世的期望。

细赏《千里江山图》“平替”

展厅中,
一幅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
方琮绘《仿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
引得观众连连惊叹。
自宋朝至清朝,
这幅千里江山图
一直令人神往不已。
尤其是乾隆皇帝,
对其情有独钟。
在画作收入内府后,
不仅多次撰写题跋,
还曾命王炳与方琮等宫廷画师
精心临摹。

据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
乾隆三十九年如意馆记:
“方琮仿画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传旨交启祥宫裱手卷。”
表明宫廷画师方琮
奉旨临摹巨作已成。

方琮绘《仿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

2017年,
《千里江山图》真迹
曾在故宫午门惊艳亮相。
展期结束回到库房休养保护后,
尚不知何时再次面世。
清人仿作相较于宋代古画来说
虽然是“平替”,
但之于现代观众而言
仍然是不可多得的书画珍宝,
值得驻足观赏,细细品味。

邂逅故宫纪录片里的珍宝

十六扇紫檀边框嵌螺钿
皇子皇孙祝寿围屏铺陈开来,
几乎填满了大半面墙。
许多观众发现,
它就是十年来热度不减的纪录片
《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开篇文物,
凝结了青铜、木器、漆器、
镶嵌、书画、织绣等多个工艺组
文物修复人员的心血,焕然新生。

紫檀边框嵌螺钿皇子皇孙祝寿围屏

这套屏风总共三十二扇,
是康熙皇帝六十寿辰之际,
当时在世的十六个儿子和
三十二个孙子送他的生日礼物。
屏风一面以纸为地,
每一扇屏心上均有
以石青料书写的祝寿诗。
另外一面则用米色绢作地,
用各种彩线绣成各种不同形态的
“寿”字多达万个,
象征“万寿无疆”。
本次展出的是康熙皇帝
弘字辈孙子题诗的部分,
每两人为一组题写在
同一扇屏风上。

■展期:至2026年1月5日
■地点: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二层南侧第二展厅
■票价:免费

探展

编辑:相旭阳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