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骤降,穿得越多越暖和是误区
@央广网

2025-11-17 22:52 语音播报

热点

气温骤降,大家纷纷拿出“十八般武艺”来御寒,殊不知,很多御寒方法并不靠谱,甚至会让人越来越冷。在此,湖北省中医院(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杨帆给出详细解读。

误区一:穿过厚的衣服睡觉

室内太冷了,冷得不愿脱下层层衣服钻进被窝。于是,很多人就选择穿着很厚的衣服入睡。但是,过厚的衣物会影响体表的血液循环和皮肤的新陈代谢,穿着睡觉会使被窝内的湿度相对增加,不仅不利于保暖,也不利于人体健康。

其实,穿着宽松轻薄的棉睡衣就足够了,虽然一开始会冷,在睡眠状态下,更多的身体热量散发到体表,棉被会锁住热量,最终在被子里形成热循环,获得舒适的睡眠体验。

误区二:穿得越多越暖和

外出时,很多人即使裹了厚厚的衣服,却仍感觉凉飕飕的。其实,学会正确利用衣服之间的空气层来隔热保暖,就能更舒适、更保暖。杨帆建议,内衣穿贴身的,中间穿宽松柔软的,外衣的手腕、脚踝位置都要收口,防止热量流失。

另外,杨帆提示,头部、脖子、脚部都是最怕冷的地方,帽子、围巾、保暖鞋袜一个也不能少。

误区三:用很热的水泡脚

很多人觉得泡脚水越热效果越好,不热不烫、脚丫不红甚至不算是泡脚。事实上,皮肤通红是因为毛细血管高温扩张导致,这样不仅会使皮肤干燥,还会因为引起体内血液循环过快,造成脑部供血不足,出现头痛头晕等症状。

成年人泡脚的最佳水温在38℃-43℃;儿童对温度极其敏感,老年人对温度感觉迟钝,二者泡脚的最佳水温在35℃-40℃,并应当由家人先试水温,防止发生烫伤。

误区四:喝酒驱寒

人们在喝酒后能感到“暖”,主要是酒精对中枢神经起到了暂时性麻痹作用,产生了一种错觉。实际上,由于血管扩张和血液循环加快,人体热量的消耗也会相应增加,同时,身体产生的热量也会通过皮肤散发出去,这就意味着消耗了体内更多的热量,从而导致失温。因此,喝酒并不能让身体真正暖和起来,反而可能会让你感觉更冷。

杨帆补充说:“普通的酒带来的温暖是错觉,若是将温阳固本的中药材泡在粮食酒里,像黄芪、当归、枸杞、桑葚,温着喝,倒是可以暖身又能调理体质。”


编辑:丰家卫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