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丨多地家畜被“牙签”猎杀!无人机狩猎不能无人管
北京晚报 | 记者 李松林

2025-11-18 14:06 语音播报

锐评

形似标枪、利刃长约600毫米、重约两斤……据新京报报道,随着野猪被移出“三有”保护动物名录,无人机搭载热成像与金属箭的“高科技狩猎野猪”悄然兴起。这种金属箭被圈内称为“牙签”,在辽宁、山西、湖南等地,已有养殖户放养的黑山羊、猪群、马匹甚至一些国家保护动物,被无人机“牙签”无差别射杀。

家畜身上,无人机“牙签”射中留下的孔洞。图据报道

野猪被移出“三有”保护动物名录,本是遵循生态平衡规律、科学管控动物种群数量的举措,却被一些人错误当作“狩猎放开”的信号,开始随意狩猎“打野”。令人担忧的是,无人机“牙签”的“瞄准镜”,竟从野外转移到了养殖户的院墙内。据报道,有的养殖户的猪,不到半年被袭击三次,损失数万元;有的养殖户的马,被猎杀野猪的人“错杀”。狩猎“无禁区”,无人机“牙签”已然成为家畜等的安全夺命箭。

无人机“牙签”狩猎,是对生态安全和公共安全的双重威胁。无人机“牙签”猎杀所依赖的热成像,很难分辨目标动物究竟是野生还是家畜。无差别猎杀家畜,是对他人财产权益的粗暴损害,也对生态系统安全造成威胁。更可怕的是,由于光线、高度、操作技术等限制,一旦无人机操作者误认目标,后果不堪设想。据报道,有使用者在即将按下无人机“牙签”投掷键的瞬间,才意识到目标是人而非野猪,“吓出了汗”。

无人机不能乱飞,“牙签”也不能乱射。但是,无人机“牙签”管理面临诸多难题。虽然“牙签”具有不小杀伤力,但是不是管制器械、属于什么性质,目前处在监管模糊地带。相关法律法规对无人机的攻击性改装等,也缺乏针对性条款。加之各地管理上的差异,一些狩猎团伙和“打野爱好者”时常流窜作案,增加了查处难度。电商平台上,只需25元就可购买成套无人机“牙签”设备,无需任何登记;短视频平台上,“狩猎教学”类内容引人跟风,已经形成“购买装备、非法猎杀、流量变现”的灰色链条。

无人机“牙签”随时都可能从天而降,监管不能坐视不管。地方相关部门要对狩猎尤其是“牙签”猎杀家畜行为,加大调查和处罚的力度;网络平台也应强化审核,从严管控猎杀类装备售卖和内容传播。长远看,则需完善法律法规,明确无人机攻击性改装、空投“牙签”等行为的性质和责任。

别再让无人机“牙签”自由飞翔了。科技进步的意义,在于服务社会、造福人类,而非成为破坏生态系统安全、威胁公共安全的暗箭。


编辑:李松林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