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8 22:24
近日,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在南极考察期间发表的一封内部信引发热议。信中以“冰雪中的坚守”为题,借极地风光与企鹅精神勉励员工穿越行业寒冬。然而,这碗“南极鸡汤”并未激起共鸣,反而引发网友调侃:“老板在南极看企鹅,员工在办公室加班”。多数戏谑声浪或源于旁观者,他们天然地代入打工者的视角,似乎是借此浇胸中块垒。这背后折射的是共同的社会情绪。
(视频来源:澎湃新闻)
这碗“南极鸡汤”为什么不香?问题不在表达者是否真诚,而在于他是否真正“看见”了当下年轻人的真实处境。俞敏洪那一代人的奋斗叙事,白手起家、逆境突围,激励了许多人。但今天的青年面对的是学历通胀、职场内卷、住房与婚育压力等不一样的现实困境。他们不再被遥远的“企鹅精神”所吸引,而是更渴望被理解、被承认,并获得切实支持。
这碗“南极鸡汤”之所以难暖人心,正因其将“坚守”浪漫化、抽象化。当领导者站在世界尽头抒发哲思,基层员工却在格子间里为绩效焦头烂额。这种场景错位不仅削弱说服力,更暴露了表达者与受众之间的认知鸿沟。
近来,公众人物因“表达失准”而陷入舆论漩涡的案例不少。最近影视博主Tim以“体验生活”之名现身相亲角,本意或许是记录或自嘲,却因轻盈的“整活”姿态,与普通人真实的婚恋焦虑形成刺眼反差,引发众多质疑。还有此前何同学、羊毛月等知识型博主也因看似无害的言论频频“翻车”。这些争议表面是措辞或场景失误,实则共同指向的问题是,公众人物缺乏对普通人真实生存状态的共情能力。
公众人物之所以被关注,并非仅因其成就或流量,更因其话语具有公共影响力。他们的一言一行,往往被解读为对时代情绪的回应。因此,在自由表达个人感悟时,也需更多对社会肌理的理解与尊重。真正的共情,是在发声前先倾听,在书写前先体察,理解年轻人为何对“奋斗神话”日渐疲惫,明白普通人为何在婚恋、住房、就业等议题上如此焦虑。
值得警惕的是,一些长期处于资源与声望优势位置的人,容易陷入“共情盲区”:他们习惯用自己的坐标丈量世界,却忘了多数人正跋涉在另一条更为崎岖的路上。于是,那些本想传递温暖的话语、鼓舞人心的故事,却被听出居高临下的疏离,甚至成为一种冒犯。
我们并不是要苛求公众人物完美无瑕,而是呼吁一种更具智识含量的公共表达:看见焦虑,才能理解情绪;理解情绪,才能提出有建设性的思考。当一位公众人物能说出“我理解你的不确定”,而不是“你应该像企鹅一样坚守”,他的声音才可能穿透屏幕,抵达那些正在负重前行的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