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等待“顺其自然”,等的并不是捐款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评论员 晁星 作者 晁星

2025-11-20 18:13 语音播报

锐评
进入
京报锐评
看更多
+ 订阅

“顺其自然”又来了!

11月20号,浙江宁波市慈善总会收到110万元捐款,署名是“其其”。从1999年起,“顺其自然”坚持每年向宁波市慈善总会捐款,今年已是第27次,累计金额高达1796万元。

善贵恒久。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1999年,“顺其自然”捐款5万,并在随汇款单寄来的信中写道,“从媒体上看到慈善一日捐,引发了更多的好心人对慈善事业的奉献。我作为群体中的一员,特献上一份微薄的心意,寄人民币伍万元去帮助更需要的人们”。这份心意自此便再未间断。27年来,从最初的一年5万元、10几万元,到如今的一年上百万元,每年初冬,这份特别的温暖都如约而至。发自内心的扶危济困,数十年如一日的珍贵善行,写就爱的传奇,激起连绵暖意。

坚持之外,“顺其自然“做好事不留名”的风格,同样为人津津乐道。面对社会“这是谁”的追问,“顺其自然”也曾在随汇款单而来的信中回应,“坏事不做,好事不说,顺其自然”。短短一句话,言明了其心意与期待。而且,为了“隐姓埋名”,他(她)还颇费心思,每次都选择“化整为零+多汇几张”的方式,以避开“超过1万元,汇款要实名”的规定;地址是虚构的,落款也有讲究,最初几年是“顺其自然”,此后则从上述四字中随机选择形成二字组合。

向善之行,最可贵便在于纯粹简单。不显山不露水,不求名不图利,爱心自然流淌,善举触动人心,正是慈善最可贵的模样。恰如在一位受资助孩子的画中,“顺其自然”是长着翅膀的守护天使,相信看到“其其”“然然”这样的落款,以及那清晰规整的字迹,不少人也会心中一暖,“这字、这心,都是顶顶好的”。

对这份“隐秘的美好”,全社会也表达着尊重与呵护。如今当“顺其自然”出现时,早已没有了“他(她)是谁”的追问,“不要打扰”的呼吁成为舆论主流。尽管想要查证其身份并非毫无办法,但当地慈善机构选择了放弃,只是通过媒体详细报告“顺其自然”每一笔善款的用途,让好人安心。

并且,更多人的关注点已从“他(她)是谁”,转移到了“他(她)过得怎么样”。细心的网友从逐年增加的捐款中,推测出“好人过得越来越好”。某种程度上,人们等待“顺其自然”,等的也并不是捐款,而是希望看到,好人健康长寿、富贵绵延。世人对于好人的尊重与祝愿,何尝不是一种真心换真心的温暖互动。

德不孤,必有邻。社会的各个角落,匿名好人、隐形善人还有很多。从“微尘”“兰小草”到“炎黄”,善良筑成丰碑,留下芳香无尽。在宁波,不少人也效仿“顺其自然”,捐款时署上各式各样的化名,“吴老太”“学茶哥”“无名氏”等,也有的干脆就写“顺其自然”。爱心持续传递、积水成海,此番图景,注解着“顺其自然”的另一种意义。

“世界并不完美,但总有人在缝缝补补。”愿流淌的爱心与善意,在全社会激起层层涟漪,写就更多温暖与美好。


编辑:胡宇齐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