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青年汉学家范狄:中国最大的魅力是发展变化的速度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白波 实习生 周佳馨

2025-11-20 21:48 语音播报

热点

近日在北京举办的2025世界中文大会聚焦“创新引领 数智赋能——让中文零距离”。意大利青年汉学家、四川外国语大学讲师范狄接受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有着与西方文明完全不同的丰富的文化体系,想要了解和理解中国必须有开放包容的精神。对他来说,中国最大的魅力就是发展变化的速度,在这里,每天都能感受到不一样的中国。

理解中国必须有开放包容的精神

范狄同中国的缘分有点“意外”。他在意大利高校学的是西方哲学,跟中文和中国文化关系不大。但因为对语言的兴趣,他自学了一些中文。2013年在帕多瓦大学读研时看到一个去广州的交换生项目,范狄突然对中国产生了向往。他说,当时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持续,欧洲特别是意大利受冲击较大,而媒体报道都说中国经济发展很快,机会很多,他便决定到中国“体验”一番。没想到来到广州之后,范狄喜欢上了中国的生活方式、充满活力的社会氛围和日新月异的进步速度,在中国一住就是12年。

意大利青年汉学家、四川外国语大学讲师范狄 周佳馨摄

“年轻人是最适合学习中国文化、学习中文的,因为他们是最有弹性、最有好奇心的,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艰难地去融入一个不同的思维方式,学习能力还会变得更强。”范狄说,每次碰到意大利或其他国家的年轻人向他咨询有关中国的经验,他都强调要采取最开放的态度,因为中国有着十分丰富又跟西方文明完全不同的文化体系。与这样的文明进行交流,最需要有开放的态度,并且不害怕怀疑自己固有的价值观和知识。不能用自以为是的态度看待中国,而是需要先跟中国人一起生活、沟通,观察和体验他们的生活,聆听他们的语言,从而了解中国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开放、包容的精神,是了解和理解中国最重要的条件。

青年汉学家的工作是双向的

汉学源自中国、属于世界,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范狄说,中国文化有很多具有国际意义的元素,例如“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等哲学概念,告诉人们如何面对社会上和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他也提到,中国文明博大精深,几千年来诞生了各种各样的思想家,是一个巨大的资料库,既有很多积极因素,也有消极的因素。知识分子的工作就是去挖掘那些对人们有好处的思想,排除消极的思想。文化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青年汉学家要把中国文化优秀的部分介绍给世界。

范狄说,青年汉学家的工作是双向的,一边把西方文明介绍给中国,一边把中国文化传播给世界,就像他现在在四川外国语大学给学生上西方文明的课程,研究工作聚焦海外汉学史。在他眼中,这是最合理的一种方式——建立多元的世界文明共同体,就需要通过不停地让文明双向交流,相互影响。在这一过程中也要尊重和理解不同的文明,最终通过文明交流认识到彼此的重要共性,那就是虽然国籍和文化背景不同,但大家都有自己的情感、愿望、感受,有着人类共同的经验和体验。

不断变化发展是中国最大的魅力

近两年中国不断通过单方面免签等措施扩大开放,越来越多的各国民众特别是年轻人通过互联网或亲身造访增进了对中国的了解,进而喜欢上中国和中国文化。在范狄看来,中国吸引他的最大魅力是发展和变化的速度。最近二三十年,中国的飞速发展不只发生在经济领域,也体现在人的价值观念和自我意识,从而也带来了当前面临的一些矛盾。但这不是问题,矛盾是改变的条件和活力的来源,就像毛主席在《矛盾论》中提到的。因此中国仍在不停地改变,在中国每天都能学到很多新的东西,这就是当今中国的一大魅力。在中国,人们的生活不是一成不变和重复的,只要有足够的活力,愿意参与到变化中,每天都会感受到不一样的中国。

“我来到中国的12年是最理想的一段时间。我刚来的时候,中国给外国学生提供了最多的资源。通过申请奖学金,我在中国读了硕士、博士,之后在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汉学中心做博士后。语合中心的‘新汉学计划’给我提供了最好的平台,我可以跟中国最知名的教授交流,读中国最好的大学,参加中国的会议和国际会议……这些资源都非常珍贵,应该给像语合中心这样的机构更多支持。”范狄说,语合中心做了很多工作,在全球化方面还可以做得更好,让更多的外国人来中国学习中文和中国文化,体验中国的方方面面。如果没有语合中心的帮助,他无法想象在意大利学中文会是怎样的情况,因为两国的文化体系完全不同。为了让更多外国青年对中国产生兴趣,成为未来的汉学家,一定要继续支持他们亲身来到中国。


编辑:王琼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