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全国第一:北京加速打造交通强国首都样板
北京商报 | 记者 刘洋 程靓

2025-11-20 23:18 语音播报

热点关注

11月20日,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首都“十四五”规划高质量收官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交通治理专场。会上,北京市交通委员会主任李军会表示,五年时间,北京市开通19条(段)180公里地铁新线,与365公里的市郊铁路共同构建起1244公里的轨道网络,运营总里程居全国第一。面向“十五五”,北京将以“融合”聚力,建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综合交通体系;以“织网”强基,推动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更高水平成型;以“优化”提质,深化精细化治理,全面提升路网运行效率与服务品质;以“集约”导向,践行公共交通引领城市发展;以“增效”赋能,依托数智技术创新驱动,全力打造交通强国首都样板。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京津冀“1至1.5小时交通圈”基本实现

“蓝图变通途,三地若比邻。”李军会介绍,“轨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实现,五年时间,京哈高铁、京雄城际等建成通车,京津城际铁路亦庄站投运,首条跨市域轨道交通22号线加速建设,京津冀主要城市间“1至1.5小时交通圈”基本实现,环京“1小时通勤圈”初具规模。

“八站两场”枢纽格局蔚然成型。航空“双枢纽”网络覆盖面和通达性持续拓展,重点火车站按“一站一策”优化提升,副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年底将具备开通运营条件,全市八大火车站将全部实现地铁接驳,北京西站、清河站等站点实现国铁、地铁安检互认,让旅客“进京第一印象”暖意融融。

公路网络纵横延伸。京雄、京蔚高速等全线通车,承平、京平高速改扩建计划年底开通,京密高速、108新线等推进有力,五年间新增高速公路108公里,总里程达1276公里,构建起以北京为中心,7条首都放射线、2条纵线、3条横线交织的国家高速公路主干网。区域路网也在同步加密,三地衔接道路达76条段,39条跨省公交线路实现常态化运营,11条主线45条支线定制快巴覆盖津冀重点环京通勤地区,让跨省出行更高效、更便捷。

城市副中心交通保障有力。提升6号线等轨道交通运力,市郊铁路城市副中心线向东西延伸,加强与中心城快速联系;建成广渠路东延、运河东大街等道路,与中心城之间形成“三快两主”道路系统;厂通路等建成通车,与北三县连接持续加强;分阶段推进智慧信控,提升副中心出行效率。

开通19条(段)地铁新线、352条公交专线

李军会表示,“十四五”时期,北京加快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地面公交为支撑、多种出行方式为补充的综合交通体系,不断满足市民多元化的出行需求。

据了解,轨道交通方面,五年里,北京开通19条(段)180公里地铁新线,与365公里的市郊铁路共同构建起1244公里的轨道网络,运营总里程居全国第一;1号线与八通线、房山线与9号线实现跨线运行,8号线等14条线路压缩间隔、提升运力。大型节假日8条途经铁路和机场枢纽的线路组成夜间“小网”延时保障,“伟大胜利”“中轴线”等主题专列承载古都文脉,便利店等多类便民设施点缀其间,率先实现覆盖国际五大卡组织拍卡过闸支付服务,让轨道出行兼具温度与效率。

地面公交方面,公交与轨道深度融合,90%的轨道站点都能在50米内换乘公交;创新开行通学、通医、通游等352条公交专线,推出大美中轴线、潮朝阳观光巴士等“公交+消费”“公交+文旅”特色服务,精准服务多样化、特色化出行需求;三批公交专用道优化调整措施落地,有效提升路网资源利用效率。

慢行系统提质贯通。例如,建成长安街等22条慢行廊道,完成二环辅路等慢行空间改造,园博绿道等多条绿道、滨水路径互联互通;持续强化非机动车秩序专项治理,开展“文明骑行 有序停放”社会动员活动,系统整治103个轨道站点和40处“学医景商”周边非机动车停放秩序。

城市路网逐步织密。例如,北清路等城市快速路、京良路东段等主干路相继通车,“三城一区”、回天地区、城南地区等重点区域骨干道路网持续完善;实施四环路大修及环境提升工程,实现“交通提效、生态提质、城市提能”多重效果。五年间,城市道路增加140公里,总里程达6296公里;公路增长约200公里,总里程超2.2万公里,为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形成首都特色学医景商交通综合治理模式

“北京作为超大城市,每天都有海量的交通出行需求,交通治理有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李军会表示,五年时间,北京对交通设施、路域环境多维度系统施策,持续推动交通精细化治理向更深层次、更广维度进阶,不断探索超大城市交通综合治理的首善路径。

具体来看,以精细为径,破解交通堵点乱点难点,包括深入开展回天地区、朝阳CBD等重点区域综合治理,区域出行环境显著改善;全面推进轨道站点接驳优化提升工作,61个重点轨道站点接驳环境焕新升级;完成322所学校、90家医院、61个景区、131个商场周边治理,形成具有首都特色的学医景商交通综合治理模式;实施杜家坎等百余项疏堵工程,打通黄渠南街等70条“断头路”,持续畅通城市“毛细血管”;开展“席位制”综合协同调度,高峰时段多部门实时联动处置堵点乱点,有效应对重大活动、重点时段交通运行压力;开展桥下空间整治提升三年行动,推动全市300座桥下空间实现精彩蝶变,木樨地桥、小郊亭桥等化身城市的“金角银边”。持续破解停车难题,优化全市停车供给,中心城区近三年新增9.7万个停车位;开展停车秩序专项治理,在核心区打造70条“不停车胡同”;着力推进重点路口交通治理,保障路口通行环境井然有序。

以智慧引领,“科技+”赋能交通治理,包括出台自动驾驶汽车条例及实施办法,完成600平方公里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3.0建设,在亦庄至大兴机场、副中心三大建筑之间常态化开展自动驾驶接驳试点,自动驾驶水平全国领先;发布《智慧高速公路建设指南》,建成延崇(北京段)、京雄(北京段)智慧高速公路,以智慧赋能高效出行;推进信号灯升级改造,实现五环内和副中心信号灯100%联网,通行效率有效提升;迭代升级北京MaaS服务,创新开展绿色出行碳普惠激励,日均服务绿色出行用户超600万人,累计签发碳减排量46万余吨。

此外,以安全为基,守护安全出行底线。聚焦公共交通、工程建设等重点领域,推行“一线工作法”和“蹲点式督导”,既查隐患也挖根源,推动安全管理向“源头防控”深化,实现“解决一个问题、治理一类风险”,确保交通运行各环节风险可控、出行环境持续稳定。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

编辑:杨子墨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