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21 07:19
首善之区,文脉长,古今交融。五年来,一幅波澜壮阔的图卷在京华大地上纵情铺展:从坚定不移的思想引领到公共文化的丰富供给,从文化遗产的传承焕新到产业生态的涵养升级,处处涌动着无限生机与活力。
作为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有力见证,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北京正在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深入推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未来五年,这座千年古都将肩负起更重要的文化责任,持续焕发时代光彩。
凝心铸魂 筑牢根本
“十四五”时期,北京始终高擎思想旗帜,新时代首都发展的思想舆论根基更加牢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持续深化。
强基固本,凝魂聚气。京华大地持续抓好各层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高质量推进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中心北京协同研究基地建设,加强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建好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京华实践教研中心,打造贯通理论与实践的“首都大课堂”;聚焦重大主题深入开展理论宣讲,推出《书山有路——习近平总书记的书单》等融媒产品,建强《北京日报·理论周刊》、《前线》杂志等平台。
守护根脉,赋能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视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香山革命纪念地和北大红楼,多次强调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和利用。北京用心用情保护利用好红色资源,规划建设建党、抗战、新中国成立三大红色文化主题片区,分类保护利用31处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系统保护提升抗战遗址遗迹和纪念设施,整体活化利用“进京赶考之路(北京段)”革命旧址,擦亮一系列红色地标。今年7月,抗战馆高质量完成改扩建,推出《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主题展览,坐在轮椅上的抗战老兵曹殿林在孙子的陪伴下参观展览,穿梭在“白桦松林”间,老人回忆起自己参加东北抗联时的难忘岁月,还哼唱起当年部队传唱的一首《露营之歌》,“团结起,夺回我河山……”五年来,三大片区主要场馆累计接待观众超3100万人次。
厚植情怀,铸就风尚。北京持续挖掘宣传好人好事,6人获评全国道德模范,著名麻风病防治专家李桓英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持续开展“北京榜样”选树宣传活动,举荐身边榜样近7万人。创新推出“‘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年均举办千余场活动,覆盖首都33所高校40万大学生,引领青年学生厚植文化自信、涵养家国情怀。
凝心聚力,文明润城。一个个创新阵地、一场场沉浸式宣讲、一次次爱心行动,温暖城市,抚慰人心。北京在全国率先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三级全域覆盖,6个区获评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区,创历史最好成绩。持续开展“文明驾车 礼让行人”“光盘行动”等系列文明引导行动,有效助力城市精细化治理,市民文明指数连年上升。
古今交融 绽放活力
2024年,北京中轴线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北京由此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城市。北京中轴线与长城、北京故宫、周口店北京人遗址、颐和园、天坛、明十三陵、大运河(北京段)一起,像一串璀璨的明珠,串联起北京从古至今的历史文脉,向世界讲述古老而充满活力的中国故事。
文脉绵延,古韵新生。“十四五”期间,北京历史文化名城金名片更加璀璨夺目,“三条文化带”保护建设成果丰硕。北京形成了以箭扣长城为代表的一批示范性保护工程,长城保护管理案例被世界遗产组织评为示范案例。大运河文化带实施文物保护工程200余项,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北运河(京冀段)全线62公里游船通航。位于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琉璃河遗址考古取得重大进展,实证北京3000多年建城史,海淀三山五园获评首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完成改造提升,首钢园成功实现工业遗存向文化产业园区的绿色“蝶变”。
活化利用,焕发生机。守护老城传统风貌和历史肌理,孚王府、古观象台南院、贤良祠、醇亲王府南府等完成住户腾退;激活文物古建活力和当代价值,北大红楼、皇史宬、宏恩观、蒙藏学校旧址、正阳门箭楼、先农坛神仓和庆成宫等对外开放。从百余项文物修缮工程,到312栋(座)历史建筑的认定,再到探索“申请式退租”“共生院”等模式,北京为世界留下了既保留历史肌理又改善民生的创新模式。正如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易所感慨的,北京在文物活化利用中找到了政治自觉与文化自觉的重要交汇点,使两者同频共振、同向同行,将文物保护利用寓于新时代首都发展之中,成为诠释“如何正确处理好‘都’与‘城’关系”的生动实例。
大戏不断 书香满城
连续三周,“我的周末基本上都是在北京各个剧场里度过的。”观众方女士说,上个周末,她和河北赶来的朋友一起看了北京人艺新排作品《小郡之秋》,再早些时候,话剧《哈姆雷特》、歌剧《沃采克》等多个在京重磅首演剧目把她的日程表填得满满当当。在北京,大戏、好戏从不断档,2025年上半年,全市举办营业性演出超2.9万场,观众超697万人次,票房收入超23亿元。
演艺之都,活力奔涌。以“大戏看北京”为抓手,北京从演出精品、主体等方面全面落实《北京市建设“演艺之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3年—2025年)》。文化精品工程扎实推进,重大主题、现实题材佳作竞相涌现,年产200余部电影,荣获“五个一工程”等国家级奖项的数量全国领先。不久前,第十八届文华奖评奖结果揭晓,北京选送作品囊括文华剧目奖、文华节目奖及文华单项奖三类大奖,实现“文华大奖(剧目奖)五连冠”。
繁荣胜景,同样出现在博物馆里。2024年,全市博物馆接待参观超一亿人次。当中国国家博物馆凤冠冰箱贴、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天宫藻井冰箱贴成为出圈爆款,古老文明与当代文化有了最热切的呼应。
文博出圈,场馆上新。作为全国博物馆资源最密集、类型最丰富的城市之一,北京编制印发《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规划(2024—2035年)》,积极谋划《北京博物馆条例》立法,研究制定《北京博物馆运营管理办法》,为“博物馆之城”保驾护航。五年间北京新增备案博物馆49家,挂牌开放类博物馆56家,全市备案博物馆总数达266家。中国考古博物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大葆台遗址)等相继开放,中国长城博物馆、国家自然博物馆新址、故宫博物院北院区等开工建设,为高涨的文博热再添基石。
金秋时节,“我与地坛”北京书市墨香烂漫,累计接待读者55万人次,举办各类阅读活动100余场,销售码洋超1亿元,较2024年增长37.8%。北京切实鼓励实体书店提供优质公共文化服务,“旧书新知”等知名文化品牌广受读者欢迎。北京阅读季、十月文学月、中国“网络文学+”大会等大型活动与“丁香诗会”等基层“一区一品”汇成矩阵合力,让书香流淌在城市的血脉之中。
提质增效 潜力无限
文化产业作为北京的重要支柱性产业,既是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和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十四五”期间,北京充分发挥首都优势,大力培育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
优质文化资源如何直达基层?前沿科技为之插上翅膀。今年9月,俄罗斯亚历山大红旗歌舞团在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上唱响《神圣的战争》。在遥远的雪域高原上,北京拉萨实验中学的400名学生同步聆听着振奋人心的旋律——2024年,《北京市超高清视听先锋行动计划(2024—2026)》正式:发布,深度融合文化与科技的“第二现场”文化品牌,不仅为全国超高清视听产业发展提供了“北京样板”,也见证着文化产业蝶变惠民的探索实践。
科技助力,势头强劲。市区两级相关部门建立工作会商、政策协同机制,创新出台全国首个文化新质生产力政策《关于培育新型文化业态 大力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的若干措施》,同时配套出台游戏电竞、演艺、超高清、网络视听等系列行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支持政策,助力文化产业整体实力日益增强。据统计,2024年,全市文化新业态企业营业收入占全市文化企业营收的比重超七成,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数量、备案人工大模型数量等均居全国首位。
新场景、新消费不断涌现,跨界联动的花式玩法为市场带来新突破。比如,从前在观影后或被随手丢弃的票根,现在不只是一张有纪念意义的薄薄纸张,今年,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变电影票为城市的“通行证”和“索引图”,用一张票根打通“吃住行游购娱”全场景专属优惠,成功试水“票根经济”,累计7666万人次客流由此汇聚,共拉动综合消费251.7亿元。
第十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闭幕式暨颁奖典礼,在北京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举行。甘南摄
业态融合,大有可为。北京坚持用创新的思维、改革的理念谋发展,激发文化体制机制的创新创造活力。创新建立的文商旅体融合发展工作机制深度推动旅游、演艺、电影、赛事等产业链条有机融合,通过“票根经济”“超现场”等新举措有效推动多元业态融合发展。全城体育赛事嘉年华、潮玩经济热度不减,“跟着演唱会去旅行”“漫步北京”等新产品渐渐亮出了影响力,更多的文旅增量被深度赋能,正在持续变为可观的消费增量。
万千气象,方兴未艾。展望“十五五”,北京将聚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营造良好文化生态,全面增强文化中心影响力。在这片活力涌动的沃土上,下一个五年,属于北京的精彩仍将继续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