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22 23:36
5年读完400多本书——据11月17日《工人日报》报道,28岁的卡车司机陈浩,将4平方米的驾驶室化作“移动书房”,利用装卸货物的间隙、午休时分,甚至是码头排队和夜晚驻车等碎片时间坚持阅读,仅2024年的阅读时长就已达到1301个小时。
从最初被推理小说的剧情吸引,到如今品味《斯通纳》中对文学理想的孤勇坚守;从单纯追求小说情节的跌宕起伏,到体悟名著字里行间的人生况味——阅读对于陈浩而言,已然超越了简单的消遣,成为一场与自我深度对话、与世界广阔连接的灵魂之旅。毫无疑问,这也带给了他无限的成长。
陈浩的故事,让人不禁联想到很多跟他有类似经历的普通劳动者:二十余年间,北大保安队伍中有五百余名保安在执勤之余刻苦学习,实现了从“守门人”到“读书人”乃至“教书人”的华丽转身;广东东莞的“打工诗人”郑小琼和她的工友们,在流水线的轰鸣声中,将打工生活的艰辛和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凝练成诗;在北京西单的新书分享会上,一位“工地大叔”用布满老茧的双手捧起书本,在文学的世界里寻找心灵的共鸣……不难看出,现实的物质环境,从未成为他们追求精神生活的障碍;再平凡的岗位,也可以成为梦想开始的地方。

陈浩利用休息的碎片时间阅读。
这些动人的故事也昭示着一个朴素的道理——即使身处驾驶室、流水线、保安岗亭、建筑工地等看似方寸之地,只要保持健康、昂扬的心态,照样能心怀热爱地驰骋江海,实现精神富足,平凡岗位亦能成为滋养精神的沃土。
近年来,为了给更多劳动者创造更好的读书环境,让阅读点亮更多职工的梦想之光,各级工会一直积极作为——推动“职工书屋”在物流园区、工业社区落地生根;创新打造“劳动者云书房”等数字平台,打破阅读壁垒,让优质内容触手可及;将“职工阅读”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通过提供购书补贴、组织读书沙龙等方式,为劳动者的精神成长赋能,涵养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社会风尚,推进书香社会建设。

中铁二十局房地产公司职工书屋。图片来源:中国铁建职工e家微信公众号
每个人的人生轨迹千差万别,但精神的追求殊途同归。陈浩依然开着他的卡车奔波忙碌,这四平方米的驾驶室,既是他维系生计的工作空间,也是他丰盈精神世界的乐土。期待更多劳动者能在忙碌之余,去感受阅读的魅力,在精神的旷野中找到深沉而悠远的回响,也在人生路上找到滋养心灵的港湾。
与此同时,期待各级工会为职工多读书、读好书创造更多的条件,搭建更好的平台。这不仅关乎职工个人的成长,也关乎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关乎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劳动者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