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盛宴!敦煌鸣沙山极具视觉张力的两条“线景”
2025-11-23 12:39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敦煌鸣沙山下月牙泉,久负盛名。

到敦煌鸣沙山,游客也大都是奔着月牙泉去的。 但在鸣沙山,除了碧水映沙的月牙奇观,还有两条极具视觉张力的线”实在精彩。

2025828日,时隔二十六年,我又来到了大西北敦煌,来到了鸣沙山。

沙,还是那样黄。驼铃声,依旧清脆。只是游客愈发多了,驼队愈发长了,驼铃声愈发响了。

2025年8月28日清晨拍摄的敦煌鸣沙山“沙漠脊线”(作者摄)

然而在爬过了鸣沙山,看过了月牙泉,欣赏了骆驼队后,鸣沙山上的两条特别的“线”深深打动了我——一条是沙漠自身静默而永恒的曲线,另一条则是驼队行进中流动的生命线。

2025年8月28日傍晚拍摄的敦煌鸣沙山骆驼“生命之线”(作者摄)

天地之线:沙漠脊线的光影诗学

鸣沙山,属于金字塔形沙丘。

鸣沙山的沙丘,地理位置独特,在长年西北风向塑造下,形成一系列绝美的曲线。

沙脊是绝美曲线的招牌。在早晚低角度光线的照射下,鸣沙山沙漠的沙脊显现出极为丰富的视觉层次:向阳处金黄,背阴处墨黑,明暗交界线清晰而锐利,如同一幅抽象艺术的杰作。

2025年8月28日清晨拍摄的敦煌鸣沙山“沙漠脊线”(作者摄)

天气晴好的清晨,当曙光掠过地平线,鸣沙山便开始上演光影变奏曲。

沙丘的东坡逐渐染上金色,西坡则依然沉浸在深蓝的阴影中,形成强烈的明暗对比。随着太阳升高,光影界线缓缓下移,宛如大自然在弹奏一首光的钢琴曲。

站在山下看鸣沙山,只见有的线条呈纵向式,有的线条呈横向式,此时的沙线尤为骨感与锋利,似大自然用最简练的笔触勾勒出大地的轮廓,沙漠本身的形态成为最完美的画面。

傍晚时分,太阳西下,阳光从反向投射,再塑沙丘的立体感。夕阳下,沙丘的纹理变得格外清晰,每一道风痕都清晰可辨,线条反向又显精彩,呈现出与清晨完全不同却同样震撼的光影效果。

2025年8月28日傍晚拍摄的敦煌鸣沙山“沙漠脊线”(作者摄)

在鸣沙山,清晨日出时分和傍晚夕阳西下两个时间段,每分每秒的光线变化都能在沙脊上营造截然不同的视觉效果,创造出由光线赋梦幻线条。而这些沙脊线条既是视觉引导线,也是画面分割线,为鸣沙山沙漠带来了极强的形式美感。

2025年8月28日清晨拍摄的敦煌鸣沙山“沙漠脊线”(作者摄)

生命之线:驼队流动的沙漠韵律

鸣沙山,当夕阳西沉,还有另一重风景在山脚下拉开帷幕。

有关资料介绍说,鸣沙山景区目前有运营骆驼1000多峰,每年接待骑乘游客超过百万人次。每天,这些骆驼组成一支支队伍在沙海中缓缓行进,形成了一道道独特的流动风景线。

2025年8月28日傍晚拍摄的敦煌鸣沙山骆驼“生命之线”(作者摄)

远眺鸣沙山沙丘,如今的驼队不再是20多年前零散的队伍,已经化作一条条流动的、具有生命力的线条。这些线条时而平行如轨道,时而交错如编织,在沙地上拖曳出长长的影子,与沙漠本身的静态曲线形成视觉上的对话与延伸。

在鸣沙山沙漠中,驼铃声与游人的低语已经共同为这片寂静沙海注入了生机。

2025年8月28日傍晚拍摄的敦煌鸣沙山骆驼“生命之线”(作者摄)

为了展现沙漠中生命的活力,体现中国旅游景点规划中人文关怀与美学追求,景区组织牵引骆驼的牧民对每峰骆驼进行专门训练,并专门设计了驼队行进路线,使不同队伍能够在特定地点错位交汇,既保证安全,又创造独特视觉体验。

2025年8月28日傍晚拍摄的敦煌鸣沙山骆驼“生命之线”(作者摄)

由此,当两支或多支驼队相遇时,向东与向西的行进方向自然构成天然的对角线或交叉构图,画面的瞬间叙事张力与动态美感非常诱人。而每次当驼队走过沙脊的那一刻,骆驼和游人的剪影映在橙红色的沙漠上时,仿佛时空交错,重现了古代丝路的商贸之旅,古今交织的刹那精彩纷呈。

双线交织:视觉与心灵的共鸣

鸣沙山的两条特别的“线”,是如此精彩。

沙漠脊线,自然静默的创造,是静态的、永恒的、自然的,代表了“静”与“虚”。

生命之线,人文流动的痕迹,是动态的、瞬时的、人文的,代表了“动”与“实”。

这两条特别的“线”,在鸣沙山相互呼应、彼此成就,不仅是视觉的景观,更隐喻着时间与生命、自然与人之间的永恒对话。

2025年8月28日傍晚拍摄的敦煌鸣沙山“沙漠脊线”(作者摄)

19999月,我曾经到过鸣沙山,用胶片相机记录这里的沙漠风景、骆驼风景,每次按快门都是小心翼翼。

如今数码时代,数码相机的便利使尽情捕捉鸣沙山沙漠“脊线美”和驼队“线条美”成为可能:将沙漠线作为前景,驼队作为主体。以驼队为引导线,将观众视线引向无尽的沙海。只截取局部,一队骆驼、几个人影,在巨大的沙丘衬托下显出一种更加苍茫与更加壮美。

游鸣沙山,欣赏月牙泉当然是首选。但只看月牙泉漏了这两条特别的“线”,则是一大遗憾。细心观察、用心体会这两条特别“线”的存在与交融,能够感悟到鸣沙山不仅是一座沙丘,更是一幅动态的、立体的、充满故事性的视觉长卷。

静的沙漠线给人以宁静肃穆之感动的驼队线则让人感到生机勃勃,它们共同构成鸣沙山独特的地貌叙事与人文风景。

2025年8月28日傍晚拍摄的敦煌鸣沙山骆驼“生命之线”(作者摄)

天快黑了,我回望鸣沙山,沙漠风光无限,驼队精彩纷呈。

这一幕,与二十六年前别无二致。或许,二十六年后仍将如此。变的只是时间,不变的,是鸣沙山这两条永恒的特别“线”。


作者:

沈达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