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26 11:01
近日,宝宝巴士APP因弹出不良广告引发关注,也揭开了儿童类APP乱象的“冰山一角”。记者调查发现,这类本应专为孩子们打造纯净环境的APP,如今却开屏广告随意跳转,付费环节也缺乏必要验证。
泛滥:2分钟APP弹出10条广告
“本想安安心心放个儿歌,结果广告一个接一个往外蹦,满屏找关闭键。”宝妈刘女士,就深受宝宝巴士APP的弹窗广告之苦。她上幼儿园小班的儿子经常使用该应用,每隔几分钟就会被广告打断。“屏幕上下有广告也就算了,中间还不停弹窗?孩子用手戳关闭键,太小,总点不中,动画或音乐一停,他就哇哇哭!”刘女士直言,作为给儿童使用的APP,广告实在太多。
采访中,家长普遍反映,儿童类APP中的广告不仅数量多、频次高,关闭按钮也设计得极小。
“给孩子用的APP,开屏广告我忍了,可弹窗广告一遍遍没完没了,不仅遮挡屏幕,还总让孩子误点。”市民胡先生告诉记者,他曾尝试调整后台设置,甚至联系客服,但问题始终未得到解决,“说白了,就是变着法儿让家长买会员。”
在部分幼儿园要求使用的智慧树APP上,广告问题也很突出。学校通过该软件发布孩子的日常动态,家长需每日登录查看。但多位家长抱怨,这款APP的弹窗广告多得令人头疼,不少广告甚至没有关闭按钮。“想看孩子的视频,结果广告一个接一个弹,五分钟都进不去!”
11月18日,记者下载智慧树进行实测。刚点开APP,短短3秒内就先后弹出2个开屏广告和3条弹窗广告,占去大半个屏幕。好不容易关掉这些,首页又出现内嵌广告;关掉一条,原位置立刻冒出一条,还用“广告”水印故意遮盖关闭键。随后,记者点击“消息”栏后,又弹出2条无法关闭的内嵌广告。记者在浏览推荐视频时,每滑三四条内容又再次跳出1条广告。经记者统计,2分钟内,共收到10条不同形式的广告。
困扰:手机一动就到了购物页面
比弹窗广告更让家长头疼的,是儿童类APP里的页面跳转。“点一下就跑淘宝,再点一下又蹦美团,跟走迷宫似的!”不少家长反映,使用APP时经常莫名其妙跳转到购物平台或应用下载页面,孩子误触后,就可能购物或下载。
市民尹女士就对贝瓦儿歌APP的跳转问题深感困扰:“每次打开都得小心翼翼,稍不注意就跳去淘宝、京东,只能关掉重来。”同样,天天跳绳APP也因频繁跳转至电商平台被投诉。有家长气愤地说:“收到银行扣款短信才知道,孩子误点广告买了东西。小孩哪懂这些,就知道跟着画面点。”
11月18日,记者下载投诉较多的儿歌点点APP进行实测。刚点开应用,开屏广告立即出现,记者稍一动手机,瞬间跳转至天猫页面,同时弹出“儿歌点点想要打开支付宝”的请求。记者选择关闭该请求后,又出现“真的不再看看了吗?”的挽留弹窗。拒绝后记者终于返回主页,谁知又接着弹出一条抖音的弹窗广告。记者尝试上滑页面,竟再次跳转至抖音。如此反复操作近一分钟,才终于进入正常使用界面。
贝瓦儿歌APP则会大量推荐应用下载。记者实测发现,在“儿歌精选”“故事精选”等孩子常点的版块中,每个页面中部都嵌有滚动广告,推荐下载各种应用,轻轻一碰,立即跳转至应用商城下载页面。记者点击界面上极小的关闭按钮并选择“不感兴趣”后,不到3秒,相同推荐又在原位置重新出现。
消费:4个月孩子竟充值39笔
儿童类APP在会员充值环节的低门槛设置,同样产生了不少退款纠纷。
“孩子玩手机时不小心点了一下,198元会员费就直接扣走了!”提起在宝宝巴士的遭遇,林女士既气愤又无奈。她表示,这笔消费完全来自孩子的误操作,已向平台申请全额退款。
刘先生家也遇到类似问题。他四岁的孩子在使用宝宝巴士时,因弹出“输入密码”界面导致误扣费198元。“我们已是会员,有效期到2027年,根本没想到会重复开通。”刘先生告诉记者,虽然他联系了客服,但至今这笔钱还是没退。
齐女士的经历更为典型。她在查询账单时发现,四个月内,孩子通过支付宝和微信在宝宝巴士上连续充值39笔,包括多次30元包月和一次388元的三年会员,“短时间内如此密集充值,明显不符合正常消费逻辑。”
齐女士随后找到该平台客服讲明情况,但客服一开始表示“已记录,已处理”,两天后,齐女士再次催促退款,客服表示“在退款处理中”,直到齐女士将情况反馈到网络投诉平台公开投诉,才得以解决问题,“来回折腾半个月,留了个30元的包月,才收到退款。”
“儿童类APP订阅会员不需要严格身份验证,无故扣费也没用任何提示信息,如果不是及时发现,就会一直扣费,一点都不规范。”她质疑,作为主要面向未成年人的平台,宝宝巴士在充值验证和消费提醒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儿童APP的充值流程究竟如何?记者选择了两款APP进行实测。记者实测“贝乐虎”APP发现,首页醒目位置设有“每天0.1元”的卡通形象浮窗,吸引人点击后直接跳转至会员中心,默认选择99元的两年卡。确认付款后,应用直接跳转微信支付界面,全程未见任何家长认证环节。
“宝宝巴士”的验证机制同样形同虚设。记者实测发现,点击“加入会员”后,页面默认勾选“SVIP限时优惠”。当记者点击“立即支付”时,界面弹出“家长验证”环节,但仅需解答一道“2×5+2=( )”的算术题。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连续输错答案,系统也不会锁定功能,只是提示错误并允许无限次重试。“这种算术题,幼儿园大班的孩子都能算出来!”有家长直言,“所谓的家长验证,根本就是走个过场。”
点评:儿童类APP不应天生有缺陷
记者查询到,早在2023年2月,工信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提升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能力的通知》就明确要求:开屏和弹窗信息窗口提供清晰有效的关闭按钮,保证用户可以便捷关闭;不得频繁弹窗干扰用户正常使用,或利用高灵敏度“摇一摇”等易造成误触发的方式诱导用户操作。
为何屡禁不止?过度投放背后,是儿童类APP对广告收入的高度依赖。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透露,这类应用除承接品牌商直接投放外,更多通过接入第三方广告联盟盈利。“每产生一次有效点击或完整展示,运营方就能获得分成。”该人士解释,从广告推送时机、展示内容到跳转逻辑,均由广告联盟通过智能算法自动匹配。
在流量变现驱动下,儿童应用渐成广告“重灾区”。对此,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朱巍表示,频繁弹窗、强制跳转等行为,已涉嫌违反多项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明确规定,弹窗广告必须能够一键关闭,禁止设置关闭障碍或多次点击要求。”朱巍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及《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也都对向未成年人推送广告作出严格限制,比如在针对未成年人的互联网应用程序上,不得发布医疗、药品、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医疗器械、化妆品、酒类、美容广告,以及不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游戏广告。
“简单的算术题连四岁以上的孩子都防不住。”朱巍认为,这反映出儿童类APP在验证设计上的缺陷,建议平台方完善监护人授权、消费限额与访问限制等功能。
对于未成年人误消费的责任认定,他根据司法实践提出明确标准:若使用未成年人账号消费,平台方负有举证责任;若使用成年人账号,家长则需要提供证据。“这就凸显了未成年人实名认证的重要性。”同时。他建议引入检察公益诉讼制度,通过典型案例,推动这类APP未成年保护问题的系统性解决。
同时,朱巍特别提醒,保护未成年人不能单靠平台。“家长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责任人,不能把监护责任完全推给第三方。”他呼吁建立政府、平台、学校、家庭各司其职的保护体系,从法律规范到技术防范,从平台责任到家庭教育,形成多方共治的保护网络,才能真正守护好未成年人的网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