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27 06:53
供暖季到来,北京数十万户家庭正享受着来自地下的温暖——地热。地热是一种集热、矿、水为一体的珍贵资源,新中国成立后,很多北京人对地热的了解是从“洗澡水”开始的,经过几十年发展,地热已成为北京重要的绿色供暖方式。
骑驴到小汤山洗“温泉浴”
全球共有6个国家的首都拥有地热,北京是其中之一。位于城北约40里的“小汤山”,是北京著名的“温泉之乡”。清代康熙皇帝喜欢泡温泉,小汤山是距北京城最近的一所温泉行宫,被命名为“汤泉行宫”。(2022年1月25日《北京日报》11版,《汤泉行宫》)
新中国刚成立时,对地热资源的利用主要是洗温泉浴。政府在小汤山的“汤泉行宫”原址建起了疗养院,并在疗养院对面建了一个大众温泉浴池。(1983年12月8日《北京日报》2版,《汤泉和蔺沟行宫》)
当时,中国医学科学院对小汤山的温泉水做了化验分析,结论为:它是重碳酸盐矿泉,每公升泉水中含氟量达6.5毫克,并有微量的放射性气体。这里的泉水能够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神经性皮炎和牛皮癣等病症,因此,许多病人经常到此洗澡。大众温泉浴池不仅提供洗澡服务,还开设了旅店和饭铺,有需求的病人乘公共汽车可以直达这里。据统计,每天到这里洗澡的有三四百人,他们有的乘车,有的骑驴,还有的甚至是让人背着来洗澡的。上海有个高中生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晚上骨头痛得睡不着觉,到小汤山温泉浴池洗澡后,病情大有好转。(1959年1月2日《北京晚报》4版,《访温泉》)
为使小汤山大众温泉浴池能为更多人服务,1958年,这个浴池进行了扩建。扩建后的浴池床位由以前的90多个增加到200多个,内部分设单间盆堂、淋浴室和大浴池。另外,还单独为疗养的病人设置了沐浴用的浴池,洗浴和治病分开。(1963年1月24日《北京日报》2版,《小汤山温泉浴池扩建工程完工》)
养“非洲鱼”丰富百姓餐桌
像小汤山温泉这样自然出水的地热资源毕竟是少数,如何找到和利用更多的地热资源呢?在我国地质科学家李四光的倡导下,北京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尝试人工打井,对地热资源进行勘探、开发和综合利用。比如人民美术出版社抽取地下50℃的热矿水直接输入原供暖系统;北京光华染织厂使用地下热矿水进行染布、洗布;北京第三棉纺织厂用地下热矿水喷雾,调节车间的温度和湿度;北京市水产部门试验用地下热矿水养殖非洲鲫鱼……到1978年,北京共打出地下热水井20眼。(1978年6月12日《北京日报》2版,《要重视地热的开发利用》)
虽然当时本市已经打出了一批热水井,地热资源获得了初步利用,但是利用规模小且效果一般。为了扩大规模、提高效率,北京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公司从1981年起对北京地区进行了全面的地热资源普查。经过两年多的普查,初步查明大兴、顺义、怀柔、昌平、海淀等10个区县有7条热异常带(地热带)、24个热异常区(地热区),为首都开发利用地热资源提供了有利条件。(1983年7月22日《北京日报》1版,《本市发现7条热异常带24个热异常区》)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地热的开发利用更加多元。上世纪80年代初,小汤山镇政府开始把工作重心移到“地热”资源上,在科技人员的指导下利用地热资源发展种养业,兴建了小汤山地热温室特菜基地和地热养鱼温室。1983年冬天,这座温室生产了3300多斤黄瓜、西红柿等蔬菜。1984年,他们用地热水饲养非洲的尼罗罗非鱼试验也获得成功,并转为生产性饲养。尼罗罗非鱼刺少、肉嫩、长得快,味道鲜美,但在北京养殖非常困难,因为这种鱼适于在25℃至28℃的水温中生长,若水温低于14℃就会无疾而终,很难在北京过冬。根据它的养殖特性,工作人员进行了调试,在北京地区最冷的一、二月份,地热养鱼温室内最低温度也能保持在17℃左右,最高温度可达到29℃,这样一来,从非洲尼罗河里远道而来的“娇客”尼罗罗非鱼,一年四季都可以正常生长。(1984年3月19日《北京日报》2版,《昌平县利用地热发展商品生产》)
之后,昌平以小汤山养殖为主力,不断扩大罗非鱼的养殖量。很快,罗非鱼就从各大宾馆饭店“飞入寻常百姓家”,丰富了市民菜篮子,成为北京市民饭桌上的“常客”。上世纪90年代中期,北京市场销售的罗非鱼,十条中有九条出自昌平。(1996年1月25日《北京日报》2版,《京城市场罗非鱼九成产自昌平县》)
地热供暖成市场新宠
自上世纪80年代起,北京更多单位开始尝试利用地热供暖,从此,能够减少大气污染的地热供暖方式成为市场新宠。
这些单位主要分布在小汤山地区和北京东南城区,包括北京站、广渠门和劲松等地。由于采用24小时不间断供暖方式,一般室内温度都在18℃以上。东城区禄米仓地区某部队大院的一眼地热井使用了10多年,出水温度达60℃,不但解决了5万多平方米的供暖问题,住户还可以24小时洗热水澡。(2001年10月26日《北京日报》7版,《本市地热供暖将近40万平方米》)
2001年,北京在用地热井有103眼,年开采地热水880.24万立方米,所含热量相当于本市每年减少燃煤7.5万吨,相应地减少100多个燃煤锅炉,每年减少向城市大气排放粉尘753吨、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7300吨,减少灰渣1.3万吨。那年冬天,烧煤取暖20年的崇文区郭庄北里近600户居民用上了地热采暖。这里的六栋居民楼是上世纪80年代入住的,由于不具备建设条件,冬季家家户户只能烧煤取暖。发现该地区有地热资源后,市政府投资1300万元打出两眼地热井,让600多户家庭实现了地热供暖。(2001年11月5日《北京日报》7版,《郭庄北里600户居民温暖过冬》)
同年,当时全国最大的地热集中供暖项目在北苑地区开工,数千户居民用上从地下3000多米开采出来的地热水作为供暖能源,部分地热水还成了居民的生活热水。(2001年12月28日《北京日报》6版,《北苑地热供暖规模大》)
此后,温泉楼盘逐渐增多,“24小时温泉入户”“尽享3000米地下温泉”的广告语火遍京城。截至2004年,北京市场称有“温泉入户”的商品房项目达到20多个,越来越多的家庭用上了地热。(2004年12月9日《北京日报》22版,《功能型地产高位入市 温泉住宅淡季热销》)
2003年4月28日上午,奥运公园第一眼地热勘探井正式开工,标志着奥运公园地热利用项目正式启动。为办好2008年北京奥运会,利用好北京得天独厚的地热条件,整个奥运公园开凿数眼地热井,地热供暖工程的采暖面积约40万平方米。另外,奥运公园项目还利用地热的康复保健作用为运动员、教练员服务,让中外运动员感受到了北京地热带来的舒适。(2003年4月29日《北京日报》6版,《奥运公园开打地热井》)
“取热不耗水”助京城天更蓝
近年来,为保护北京的蓝天,本市持续加大地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断应用新技术提升地热资源在供热中的比例。
2015年11月,通州西集地区打出了一口来自地下3600米、水温超过90℃的地热井。这标志着通州也有了中深层地热资源,充分开发后,能为300多万平方米的建筑清洁供热。(2015年11月2日《北京日报》6版,《通州打出92℃地热水》)
2023年11月,中国石油北京城市副中心0701街区中深层地热供暖项目正式启用。这是本市首个中深层地热供暖试点示范项目,不但可以节约土地资源,还通过100%地热尾水同层等量回灌技术,实现了“取热不耗水”,让水资源可再生利用,为首都冬季供暖增添了“绿色”力量。此后,这项技术得以推广。2023年供暖季,通州区宋庄镇、潞城镇的3000户居民因此享受到了来自地下数千米的温暖。(2024年2月22日《北京日报》12版,《地暖涌动》)
2024年,北京城市副中心地热能院士研究院成立,计划通过构建年产业规模4000亿元至5000亿元的地热产业链,为通州区乃至北京市的绿色发展和能源结构优化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2024年6月12日《北京日报》9版,《地热能院士研究院挂牌成立》)
目前,全市已开凿地热井400余眼。地热不仅用于供暖,也更多地应用于养生保健、温室、医疗等领域,一方面提高了广大市民生活品质,另一方面改善了首都的大气环境,在节能减排、提升投资和旅游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
资料来源:京报集团图文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