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27 09:16
在特定主题下换装、近距离观看专业表演、与NPC(非玩家角色)互动、因不同选择触发剧情支线,还能边玩边了解本地文化,享受美食和住宿……实景剧本杀、角色扮演话剧、解谜游戏等沉浸式体验项目正成为年轻人的文旅新宠。专家认为,相关产业或将成为文旅发展新赛道。
▶沉浸◀
为“入戏”情愿千里奔赴
走进“幽州府”,换装成为当朝重臣的孙女谢雨山——阿离开始了第8次《窃云台》剧本杀。不同以往的是,这次不再是一场桌面上的平面游戏,而是置身实景中两天一夜的沉浸式体验。
“我是抱着好奇心来的,玩完后觉得自己真的‘毕业’了。”周六上午,阿离从沈阳乘坐高铁来到北京。下车后,她拉着行李直奔环球影城附近外郎营村的一处民宿。剧场和民宿相连,廊亭、纱幔、宫灯、翠竹……古色古香的布景,让人仿佛一秒穿越时空。
随着剧情展开,阿离在宫殿、花园、茶楼等场景中做任务,与演员和玩家对戏,体验了动人的爱情、姐妹情、祖孙情、家国情。“玩了这么多次,以为不会难过。但爷爷遭人陷害,再相见时,我倾诉多年的苦楚,还是不禁泪流满面。”阿离称,最终第一晚体验以奸臣“下线”结束。
“晚餐我还吃了北京烤鸭!”阿离开心地说,一桌子北京菜很有“记忆点”。当晚住宿舒适、充满国风元素。演员很配合大家拍照、录视频。第二天睡到自然醒,丰盛的早午餐后,剧本再次开启,直到傍晚迎来结局。晚餐后,阿离依依不舍地与新朋友道别,踏上了回程的高铁。
“离开小剧场回到酒店,我激动得有点失眠。”不久前,来自海南的张先生在前门胡同里体验了一场角色扮演话剧《北平404列车》。3小时的沉浸式表演讲述了1919年从奉天开往北平列车上的一段故事。玩家拿到角色后甚至可以“撕本”,自由创作,让剧情走向不同结局。
晚上七点半到场后,“i人”张先生首先集中精力在“列车”上干饭,缓解忐忑的心情。沙拉、红酒炖牛肉、木姜子黑虎虾、黑芝麻慕斯……米其林主厨复原的民国时期菜品远超预期。美餐过后,张先生逐渐放松下来,扮演北平商会成员“小侯爷”,与中戏硕士毕业的NPC互动。没有让“话掉在地上”的尴尬,在包容的氛围中,那段历史好像回到眼前。
“演员张口的瞬间,那种京腔一下子让我觉得这里是北京!”23岁的香港大学生米奇头一次来北京旅行。飞机落地后,她直奔全城评分最高的民国风角色扮演话剧剧场。米奇的普通话不太好,开始有点紧张,但在扮演过程中她可以不停地开口交流、做任务,很快就结交了北京同龄的朋友。“故事结束后,我还有些依依不舍,于是决定离开前再去二刷。”米奇期待解锁更多剧情,边玩边感受历史文化。
▶探因◀
在实景中收获深度体验
记者了解到,如今在北京,越来越多的景区、博物馆、剧场等衍生出沉浸式体验项目,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深度游览需要,让他们从“听故事”到变成“故事的主角”。
“我在五四大街的北大红楼体验了《觉醒年代》剧本杀团建!”30岁的松紫是一名幼儿园老师。在社交媒体上,她分享了这次难忘的经历。通过第三方公司组织策划,大家集体预约到场后换上学生装。她的角色是一名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青年学子,要唤醒更多人的救国热情。根据剧情提示寻找线索,不知不觉中,她把校长室、第二阅览室、图书馆主任室都逛遍了。
“我还写了宣传横幅,制作了李大钊的超轻黏土雕塑,更加深了对这段历史的了解。”松紫告诉记者,最后,当“青年有志,振兴中华”的口号声响起时,她感觉热血沸腾,还有人感动得当场落泪,这种代入感是任何普通参观都无法获得的。
松紫称,与拿着导览手册听讲解员讲解相比,当信息成为推动剧情的线索时,更能勾起人们主动探索的兴趣。走在北大红楼里,一砖一瓦不再冷冰冰,而是因见证了历史变得有血有肉,生动起来。团建结束后,大家仍回味讨论着这段特别的游览。
相似的体验也发生在秋颖身上。今年夏天,她在国家典籍博物馆第一次知道了博物馆解谜游戏,在自助机购买物料包《山海社的试炼》后,开始了一场4小时的闯关。秋颖需根据手册的指引,结合展品找到谜题答案。文物不再“只可远观”,用甲骨文占卜、莫尔斯电码解题、在象形文字里找答案……在解谜的过程中,秋颖不仅看得更细,还记住了文物背后的故事。
11月初,秋颖又和男友在首都博物馆化身“文物守护者”,体验了《宝藏未眠》双人寻宝闯关游戏。相比于之前,这次解谜难度更小,趣味性更强,完成后还能领取文创徽章,特别有成就感。上周末,秋颖还在中国科学技术馆体验了《格物社·海迹寻踪》实景解谜,在“人海和鸣”海洋展厅解开一系列与海洋科学相关的谜题。告别“走马观花”,学到不少理科知识。
美国在华留学生杰瑞最近“入坑”了实景剧本杀,先后体验了发生在唐朝、明朝的故事。“这里的台词对我来说有点复杂,不过感觉真的很棒!是最快练习中文、最直观学习传统文化的方式。”剧情结束后,杰瑞收到了玩家赠送的字帖作为伴手礼。下个月,他还打算在新的故事中跨年。
▶考验◀
原创力不足同质化严重
记者检索发现,北京标注沉浸式体验的文旅项目不在少数。但想打造出圈的爆款并非易事,考验着运营方对诸多细节的把控、制造丰富体验的能力。
云鼎易界沉浸式剧场运营负责人、95后崔凯经营过密室逃脱、策划过音乐会。提前预判到沉浸式消费的风口,2023年他花费上百万元启动了实景剧本杀项目,直到今年迎来爆火。
“从剧本人生感悟到真实人生,收获一段打动人心的陪伴,或许是年轻人选择实景剧本杀的原因。”崔凯称,专业的演绎、走心的布景,一场两天一夜的实景剧本杀价格超千元,早已从客单价低的小众桌游,升级演变成能提供情绪价值的文化IP,行业开始了一个质的变化。
在环境布景上,复古的装修、沙枣花瓣雨、石台上的青苔、声光电的氛围营造甚至是潮湿泥土的气味,都能带给玩家超强的代入感。剧本的情节内容、主持人的“破冰”能力、NPC的演技、环节的设置等,则决定着能否触动玩家的感情。
“匠心打造的好产品是不愁卖的。”崔凯展示着预约单称,不少外地玩家愿意“远征”复刷,明年1月的多个剧目都已经约满。目前最担心的是接待问题——能不能让每位玩家都收获好的体验。如果运营服务质量不足,也会导致客群流失。而一旦收获网络差评,短期内很难挽回口碑。
“目前市场上沉浸式体验话剧爆发式发展,但剧本和制作水平良莠不齐。”辰星剧社创始人宋怡辰是中央戏剧学院的硕士毕业生,专业演出话剧之余,他和朋友想做一些有趣的创新,于是《京月风华》《京城有座魔法院》《北平404列车》等京味十足的沉浸式话剧应运而生。他表示,《北平404列车》的剧本有30万字,19种人物命运结局。但有些剧本的内容不够扎实,与历史存在偏差,容易误导观众。此外,观众的喜好众口难调。有一次,一个玩家因为自己的角色死亡,不开心中途走了。但其实之后还有隐藏剧情,却遗憾未能开启。
“不过这也提醒我,角色扮演话剧中的演员得有服务精神,照顾好每个玩家的情绪,让大家都能尽兴。”宋怡辰告诉记者,他非常期待能和观众共同创作,不同玩家会带来不同的灵感,产生出更多剧情支线。等有一天,所有玩法都“开出”后,他会选择永久停止这部话剧的演出。
北京谜境时空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创始人张月曾经为故宫、六必居等做过线下实景解谜游戏项目。她分析称,在文旅发展的上一阶段,文旅景区更注重景区内风格化建筑、网红景点的建设,但缺少“体验设计”的规划。现阶段,消费者的需求在发生改变,他们需要更深度的情感连接和更多独特的内容来体验,同时,也需要通过精心设计的游戏化内容来了解历史和文化。
张月称,目前行业存在一定的现实困境。比如从此类项目价值上来看,还是会存在“只有有形的建筑或实体才值钱”的误区,而忽视内容创意、体验设计这些相对无形的价值。因此也会导致行业内存在产品设计的原创力不足,同质化问题严重等现象。张月希望更多同仁能根据不同项目背景设计更多优质的原创内容,不断丰富项目形式和表达方式,让行业发展得越来越好。
▶建议◀
好玩的同时更要规范发展
清华同衡副总规划师杨明教授表示,沉浸式体验项目的走红,反映出人们文旅消费观念的变化,“这不是偶然,它说明大家更希望通过故事、角色、互动来深入理解一座城市。”
在杨明看来,北京的文化底蕴深厚。皇家文化、胡同四合院、京剧曲艺,再加上各类博物馆、剧场,这些都是无法复制的资源。关键在于既要把历史讲深讲透,又要把细节做活做细。
好玩的同时,行业也要规范发展。对此,杨明提醒,要注意把准价值观和历史观;确保内容安全、对未成年人的分龄保护要做到位;项目落地社区时要考虑本地居民感受,避免扰民。他补充说:“下一步肯定要看科技怎么赋能,比如通过AI、AR技术等,让游客看到‘看不见的历史’。另外,也可以尝试让编剧、导演来做沉浸式体验项目的主理人,让内容更有灵魂。”
中国社科院大学商学院教授魏翔表示,沉浸式体验项目正经历一轮新的上升周期,“发展的核心是深度结合在地文化,把地方文化特征做成城市的文化符号和标签。”例如,北京非常适合挖掘明清至近代重要的历史情境,让这些项目成为城市形象更具象的呈现方式。
魏翔建议,一方面沉浸式项目应从单点内容升级为城市文化链条的一部分,与城市品牌相互支撑;另一方面要与博物馆、公园、纪念馆、美术馆等多类型场馆结合,把实景体验植入需要活化的城市空间,让沉浸式体验真正成为推动文旅发展的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