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27 15:27
一段时间以来,依托QQ、微信等建立的虚拟社群“万能墙”“表白墙”风靡校园。据检察日报报道,这面看似活跃的“墙”背后暗流涌动:“找对象”“快餐恋爱”“捞人”等帖子占比达70%;劣迹人员混迹其中,诱导未成年人线下见面,甚至成为滋生性侵犯罪的温床。如何清洁这面“墙”,是平台、学校、家长亟待解答的课题。
据报道,很多高中、职高、大学都有一面“万能墙”,虽冠以学校的名字,但都是非官方性质。学生以校友的身份聚集“墙”中,互相不知晓真实姓名。在这个匿名、开放的空间,学生或是倾诉青涩的情感,或是聊学校的八卦奇闻,或是结交同道中人,或是分享考试资讯。如内蒙古某县中学“万能墙”,汇聚了近4000人,活跃的群组达16个。从如此之高的活跃度不难看出,“万能墙”确是受学生欢迎的交流平台。
值得警惕的是,因为匿名机制、审核流程松散、社群规范缺失,“万能墙”“表白墙”滋生不少乱象。有人随意偷拍,动辄公布他人姓名、所在班级、联系方式,严重侵犯他人隐私;有人传播谣言,对他人样貌开低俗玩笑,给当事人造成极大困扰。高中、职高的“万能墙”运营者,大多是社会人士。有些人利用校园的“墙”,发布广告、收取信息费;更有人打起歪主意,对警惕性差、辨别力弱的未成年人下黑手。近年来,已有不少学校发布声明,提醒师生、家长提高警惕,不要落入“校园墙”“表白墙”等新型网络陷阱。
在“万能墙”发言,本意是把校园里的纯粹与活跃留下来,而不是把道德与法律约束拦在“墙”外。即便匿名,道德标准不能变;线上线下,没有法外之地。2024年8月起,《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正式实施,明确规定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禁止以匿名投稿、隔空喊话等方式创建含有网络暴力信息的论坛社区和群组账号。今年,中央网信办开展的“清朗·2025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整治内容就包括侵害未成年人隐私等违法信息,以及低俗庸俗、极端情绪等不良内容。“万能墙”从不是也不该是法律的真空地带。
规范“万能墙”,需要平台审核运营者账号、及时屏蔽不良内容,需要家长关注孩子近况、正确引导,需要学生提高媒介素养、践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更重要的是,“万能墙”打着学校的旗号损害师生名誉,学校完全有权站出来表达态度。学生需要什么样的“万能墙”,学生要比社会人士清楚得多。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再加上校方恰如其分的引导,校方认证的“万能墙”,完全可以成为学生参与校园治理的渠道。届时,“万能墙”才是真的“能”。
校园“万能墙”,该是纯粹洁净的空间,而不是任人涂抹、暗藏隐患的危险墙。切莫再让学生置身危墙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