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的仪式感
猜你会好奇

2021-03-01 11:20 语音播报


戳这里关注我们

编者的话

千百年传承下来的古老习俗,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传统节日的仪式感带给我们弥足珍贵的回忆和情感。我们引以为傲的中华文化,就这样在一代代中国人手中传承下去。

捻灯花

密云太师庄中学初一(2)班 严相臣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从古至今,上元之夜都少不了璀璨的灯火。在乡下,村民们有着元宵节捻灯花、散灯花的传统。一个个点燃的小灯花,寄托着人们企盼五谷丰登的心愿。

 

今年元宵节前夜,我跟奶奶学习制作灯花。我拿出早早准备好的皱纹纸、剪刀和香油,准备大干一番。虽然我曾多次看奶奶做灯花,但自己上手做还是头一遭。奶奶再三叮嘱初学乍练的我:“灯花一定是轻轻捻出来的,捏或拧都不行。香油不能滴太多,那样会把灯花‘拿死了’。”我拿起剪刀,小心翼翼地将皱纹纸裁成三角形,再轻轻拎起三个角,试图把它们捻到一起。就在我即将成功之时,“擦”一下,纸被我捻撕了。“捻的时候蘸点水。”奶奶提醒道。我屏住呼吸,重新来。一手托住纸,另一手的手指在水中轻轻点过,然后缓缓拎起三个角,“呼!”终于成功啦!

 

我和奶奶一边听着新闻一边捻着灯花,不一会儿,大大小小的灯花摆满了盘子。看着这一盘灯花,我仿佛看见了去年经历过的事情,虽然很不容易,但最后总算有了圆满的结果。元宵节的晚上,我要和奶奶端着这盘“香香”的灯花,在院子里一边走一边点燃。这叫散灯花。正月,是一年的起头,希望灯花能为每个人带来光明与希望。我与旧事归于此,来年依旧迎花开。

指导教师 郭建梅

【点评】在乡下,一些古老的民俗得以保留。小作者通过捻灯花,表达了对过去一年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盼。

其乐融融闹元宵

三帆附小六(3)班 李子昂

今年过年,我跟爷爷奶奶一起寻找元宵节里的老味道。爷爷说,他小时候每年元宵节都要做小兔子花灯。“太好了!我也要做!”我兴奋地说。花灯我早有耳闻,结构与灯笼相近,但外形多变。我按照爷爷的吩咐准备好竹条、棉线、宣纸等材料,准备开工。首先是搭骨架,竹条又硬又脆,不易弯折,我刚弯好一根就“啪”一声断了。正当我发愁时,爸爸过来帮忙了,一人弯一人扶。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小兔子”的骨架终于一点一点搭起来了。接下来是糊宣纸,这道工序比较轻松,大家的神情也渐渐放松下来。最后,我们在“小兔子”肚子里点上蜡烛,漂亮的花灯就做好了。红红的烛光透过宣纸映照在大家开心的笑脸上。

 

“那奶奶小时候在元宵节干什么呢?”我问道。“既然是元宵节,当然要摇元宵喽!”我迫不及待地想尝试一下。说干就干,妈妈负责做红豆沙,爸爸负责拿漏勺沾水,我则认领了最重要的环节——摇元宵。很快,妈妈和爸爸完成了各自的工作,那一颗颗饱满透亮的小球看上去真叫人喜爱。终于,馅儿放到了我的盆中,我立马端起盆,双手前后摇动,可没想到盆非常沉,摇起来十分费力。奶奶看到我的囧样儿,站到我的身后,手把手地教我摇。然而摇快了馅儿沾不上糯米粉,慢了又不均匀,我摇了一会儿额头就冒汗了。不知过了多久,我渐渐掌握了要领,跟爸爸配合得也更默契。红豆馅儿下盆,我摇晃几下,豆馅儿就不见了踪影,披上了雪一样的外衣。

 

随着爷爷一声“水开了,煮元宵喽”,一个个元宵沉入锅底。十来分钟后,它们挺着白白的大肚子浮出水面,让人垂涎三尺。一家人围坐在桌旁,咬一口馅儿料丰满、外皮有嚼劲儿的元宵,甜到心窝里。大家有说有笑,边吃边聊。这个元宵节,我不只学到了做花灯、摇元宵,还享受到了与家人一起做事的快乐。平时家里人即便待在一起也各忙各的,只有过节才能其乐融融地做同一件事,这才是团圆的真谛啊!

指导教师 白雪

【点评】与家人一起参与年俗活动给小作者带来巨大快乐。文章充满童趣,生动活泼。

中国红

人大附中朝阳学校六(4)班 王一童

我喜欢春节,因为一到春节,到处都可以看见代表着喜庆、热闹与祥和的中国红。

 

过了小年,街头巷尾便挂满了红彤彤的灯笼,见证着节日的团圆与美好。商场、超市里的年货琳琅满目,各式各样的红色礼盒摆满货架,大大的“冰糖葫芦”和中国结妆点着整个货场,好一派喜气洋洋的过年场景。

 

北京人过年,喜欢买几束红梅花增加喜气,我家也不例外。红梅花象征着吉祥幸福,寓意着快乐、长寿和安康。妈妈轻轻打开包着花的纸袋子,一株株红梅花便探出头来。我小心翼翼地把它取出,剪掉多余的花枝,将其插入花瓶。望着红梅花小小的花瓣,呼吸着它散发的淡淡芳香,我不由得想起那句“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我们要和红梅花一起迎接春的到来。

 

春节在盼望中如约而至。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红红火火过大年喽!除夕一大早,全家人都穿上了喜庆的红衣裳,热火朝天地忙活起来:贴春联、粘福字、挂灯笼。我负责贴窗花。“歪了歪了,这边高点儿。”奶奶在一旁指挥着。“奶奶您别急,我这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啊!”奶奶被我逗得哈哈大笑。贴了窗花的玻璃似乎突然有了灵魂,阳光透过窗花,把屋子映得红彤彤的,年的气氛更加浓郁起来。

 

红,到处都是红!在这阖家欢乐的日子里,很多人仍然坚守工作岗位,默默付出。他们如同一簇簇火把,熊熊燃烧,点亮了千家万户,点亮了中国红!

指导教师钟菊

【点评】全文紧密围绕主题,利用三个场景中的“中国红”烘托出喜庆气氛。结尾部分升华了主题。

 

摇元宵

新鲜胡同小学六(3)班 董佳雯

 

又到元宵节,大街小巷弥漫着元宵的香气,我不禁想起了小时候奶奶给我做的元宵。奶奶做的元宵晶莹软糯,皮薄馅满。特别是那元宵馅,里面大概加了奶奶特制的糖浆,甜而不腻,香气扑鼻,咬一口简直是舌尖上的幸福。

 

做元宵有很多步骤,最后一个步骤是摇元宵,就是将分成小团的馅蘸水后放进一盆糯米粉里摇晃,直至粘粉均匀。这个“摇”的步骤是小孩子最爱做的。奶奶深谙孩子心性,每次摇元宵都叫我,“乖乖,来摇元宵了!”“来啦,奶奶!”我一边欢声应答,一边蹦蹦跳跳地奔向厨房,差点撞上灶台。我和奶奶分别端着盆的两边,摇一会儿便停下洒点水,反复四五次,元宵摇好了,那元宵节的味道也摇出来了。

 

最近几年,我搬了家,跟爷爷奶奶相处的时间少了。今年元宵节我又来到奶奶家。记忆中,厨房很宽敞,灶台很高,可现在,也许是我长大了,厨房看起来小了很多,灶台只有我半身高。我一边和奶奶聊天,一边帮着奶奶做元宵。令我惊讶的是,她做的馅料里并不是加了什么特制糖浆,那记忆里最香甜的味道,只不过是放进了浓浓的爱。

 

我和奶奶做好了馅料,她一边往盆里倒糯米粉一边轻轻地说:“乖乖,摇元宵喽!”她说这话的时候,没有回头,也没有转身,可我知道,她在笑。我应声,仍如当初那个小孩子。

 

团圆的滋味,好像一坛陈酿,暖人肺腑。晚饭时候,我与亲人围坐桌旁吃着元宵,忽然觉得,这多像童话里的大结局,故事该定格在这里,再加上那句:“They lived happily ever after.”

 

【点评】文章用今昔对比的手法描写“我”摇元宵的不同感受,既写出了孩子的成长,也写出了家人间不变的浓浓亲情。

 

供图:视觉中国

小苗

编辑:张品秋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