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01 23:45
编者的话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写作的滋味,有“妙手偶得之”的沾沾自喜,也有“捻断数茎须”的苦不堪言。一篇篇用心打磨出的作品,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文学的种子,记录着他们摘星之路上的努力与快乐。
我的写作成长史
北京石油学院附小四(9)班 王嘉妮
一年级时,我觉得写作无非是一种套路,既简单又无聊。开头总会写“今天天气很好”,结尾总会写“今天我十分开心”。反正总共就五十个字,一会儿就能应付完。
二年级时,写作给我惹了个大麻烦。那时候因为疫情,学校停课,我住在天津的爷爷奶奶家。有一次,老师留作业让我们给家长写一封信,我写的是:“亲爱的爸爸妈妈,今天窗外下着大雪,好像白色的被子盖在大地上。我想冬天什么时候才能睡醒呢?这场雪下完了,它就醒来了吧!不过,我希望冬天永远不要醒,因为这样,我就可以不用外出,一直在家里看动画片、刷手机喽!”结果,祸从笔出,从此以后,妈妈停掉了我最爱看的“火影忍者”,爷爷奶奶也卸载了“抖音”和“快手”。家里再也不会响起任何电子产品的声音了,只有堆积如山的书籍。不论我怎么软磨硬泡,妈妈就一句话:“电子的没有,纸质的管够!”
三年级时,语文老师“蜜思樊”驾到。“写作的灵感和素材源于生活!”她总是这么说。这下,我别提多开心了!要写“这儿真美”,记事本就多了一条作业“请家长务必带孩子去秋游”;要写“一项小实验”,“蜜思樊”会带着我们鼓捣一堆瓶瓶罐罐;要写“国宝大熊猫”,别的班都是对着图片干瞪眼,我们肯定得去动物园走一趟!
当需要动笔把素材落到稿纸上的时候,我家的“哼哈二将”就登场了。“哼将”脾气差,一会儿说我写的逻辑有问题,一会儿又说我写的结构不合适,跟她争论我就没赢过;“哈将”倒是脾气好,可是总吹毛求疵,前一秒劝道:“您这个是病句,再好好改改吧!”下一秒又絮叨:“您都三年级了,怎么还满篇错别字?这里的标点呢?那里怎么还用拼音呀?劳驾您再改改吧!”等我改出他俩都满意的“两好”作文,感觉真像被扒掉一层皮。
现在,我已经四年级了,“小苗”成了我的写作新平台、新伙伴。“妮子,小苗征稿了,题目是‘写作的滋味’。你来一篇试试呗?”“好嘞!”于是,您就读到了这篇文章。
指导教师 樊微微
一摞“废纸”
八十中管庄分校初二(1)班 孙艺姗
我曾将我的文章分为两摞,好的叫作文,不好的就叫“废纸”。“废纸”虽废,却并非毫无价值。
记得之前语文老师留了一篇《⋯⋯的那一刻》,我硬是想了两个晚上也没有什么灵感。我在崩溃和无助的边缘徘徊,将头埋在如山丘一般高的“废纸”搭建的米黄色城堡里,思绪停滞得久了,竟然写出了《写不出文章的那一刻》。语文老师看了,虽然没有表扬,但也给出了不错的评价。后来我想,如果没有那一摞“废纸”,没有切身感受写不出文章的焦灼,恐怕也不会有那篇还不错的文章。
我曾有《甘之如饴》和《舞蹈使我快乐》这两篇被老师表扬的文章。这两篇文章我不知改了多少次,每次不会改或者硬是写不出想表达的那一字一句之时,真是恨不得把自己的脑袋砸出个坑。终于,在一张张“废纸”的堆砌下,我写出了像样的文章。有时,看到废纸篓已不堪重负,只好将“废纸”交作业。“这篇文章不太理想啊!”老师九个字的简短评语,虽不尖锐,却戳中了我的好胜心。于是拿回原稿,继续修改。
是一打又一打的“废纸”成就了我的好文章。这样看来,与其说它们是“废纸”,倒不如说它们是“好文章的基石”或“新颖选材的拼图块”。我想,未来的写作之路,我还会与“废纸”这个好伙伴一起走下去。
指导教师 申春秀
摘颗璀璨的星星
文汇中学八年级(13)班 梁宝月
一篇优秀的作文,就像天上那颗最璀璨的星星,对曾经的我来说,可望而不可即。我的作文,像刚出生的丑小鸭。“题材太老旧”“太假了,情感要真实”“不够细腻,添加细节”“你的点题呢”⋯⋯问题随着老师的质疑接踵而来,我却总是找不到突破口。
偶然间,读到了《北京日报》小苗版,上面同学们的佳作,让我既赞叹又羡慕。我心中也默默埋下一颗种子:尝试写出好文章,争取让自己的作文也登报。
于是,在生活中,我开始仔细观察身边的一切事物:看到一片美丽的花瓣,琢磨它的形态、颜色可以用什么修辞手法让表达更鲜活;经历了独特的事情,想着如何叙述下来。如此一来,描写是细腻了,但文章还是不能打动人。
我通过名家的创作历程寻找答案。我发现,老舍先生为写《骆驼祥子》,深入底层人民生活,了解劳苦大众的生活状况和心理;法国作家莫泊桑为了更真实地描写被人踢了以后的感觉,甚至花钱让别人踢自己。原来,真情实感是从生活中来的,只有用心感受生活、体味生活,才能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悟。
学会了描写和抒发感情之后,如何将生活琐事进行提炼和升华,又成了困扰我的一大难题。我就在写随笔和记日记时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比如看到学校的保洁阿姨给塑料瓶剪“小花”,除了感叹阿姨的手巧和小花的美丽,我还感受到了她对生活的热爱和她保有着一颗纯真的童心。几个月下来,我的作文从简单的抒发情感,提升到了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不仅如此,我还成了老师办公室的“常客”:写完作文,就马不停蹄地去找老师批改;每修改好一篇作文,我就投稿;每次收到周五的《北京日报》,我就最先翻开小苗版⋯⋯然而一次又一次,我都没有看到自己的名字,但我明白,光鲜亮丽的背后必然有默默的付出。那么,就继续努力,奔赴心中的那颗明星!
终于,我看到了风雨后的那道彩虹——我终于摘到了那颗璀璨的星星!原来,当我不再畏惧、迎难而上时,我就用努力搭建了一座通向星星的云梯。亲爱的小伙伴,相信你也可以像我一样,摘到心中的那颗星星。
指导教师 孙静
玉兰花开长精神
海淀区东北旺中心小学六(1)班 李菡婷
一场秋雨过后,天气越发阴冷,窗外的树叶伴着寒风簌簌飘落。坐在窗前书桌旁的我,正绞尽脑汁写作文。已经一个上午了,可我还是毫无头绪,看着空空的稿纸,不由得叹了口气,放下笔,闭上眼,回想自己刚接触写作时的那份热情。
一年级时,我不满足于只写几个简单的句子,展开丰富的想象,尽情描绘我心中那个色彩缤纷的世界。一场雨,一阵风,一缕阳光,几只小鸟,一片池塘,几丛花草,都化成美丽的文字留在我的稿纸上。我迷上了写作,一有空便会坐下来写上几笔,师长们也觉得我写得很精彩。
但渐渐地,我不想写了,一点儿灵感也没有,更不愿意参赛,就像现在这样,对着稿纸无从下笔。想到这儿,我站起来伸伸胳膊,无意间发现,窗外那株光秃秃的玉兰树上竟然有一朵残花!我没想到白玉兰秋天还能开花。那朵残花在高高的枝头上迎风舞动,像是在迎接生命的挑战。
又一阵大风,柔弱的花瓣在风中紧缩着身体,险些被卷落。太阳出来了,照在它身上,它好像又恢复了生机。我惊叹于这朵花的顽强不屈。一朵小花尚能如此执着与坚守,我又有什么理由屈服于写作之路上的困难呢?
我深受感动,回到原来的位置,拿起笔继续写起来。那几片骄傲而倔强的花瓣成了笔下的主角儿。我知道,总有一天,它会“零落成泥碾作尘”,但这又何妨?它曾那么美丽,那么倔强,那么骄傲,不仅“只有香如故”,而且“化作春泥更护花”。看着窗外的玉兰花,我握着笔,笑了。
心灵之窗
奋斗小学六(2)班 杨一兰
我喜爱写作已有三四年。它于我而言仿佛心灵的一扇窗,当我失望、沮丧的时候就会打开它,让新鲜的空气直入心扉。
十岁那年,我看到别人在滑板上兜风的样子很帅,便十分渴望学滑板。可无论我怎么苦苦央求,父母就是不同意,说滑板太危险。我无法理解他们,失望与愤怒在心底悄悄积攒着,像一个冒着热气的大火球。终于有一天,火球撞出了嘴巴,我愤怒地喊:“为什么不给我买?!”喊过之后,我重重摔上门,将自己锁在卧室。
“嘀嗒、嘀嗒”,我的泪水涌出眼眶,滴在桌子上。当时的我别提有多委屈了,全身绵软无力。忽然,内心亮起一盏指路灯。我停止抽泣,从抽屉取出纸笔,一个字一个字地诉说自己的委屈。写着写着,我觉察到呼吸渐渐舒缓了,身体不再那么无力,脸上的泪痕也消失得干干净净。我深吸一口气,把面前的稿纸想象成一个大树洞,向它彻底敞开心扉。我越写,心中越明朗。当我为最后一句画上句号时,内心的委屈早已跑得无影无踪。我接受了父母的劝告。打开房门的那一刻,父母看到我微笑的面容,惊讶地张大了嘴巴。
写作,让我发泄了不好的情绪,也让我理解了家人的良苦用心。写作,让生活更美好!
写作是件幸福的事
人大附中早培六(5)班 程瑞祺
写作这件事,真可谓“有人欢喜有人愁”。你可能要问:“愁我懂,欢喜是哪儿来的呢?”其实,换个角度看待写作,就会发现其中的幸福和欢喜了。
以前我也觉得写作很痛苦,经过两三年的课堂练习和日记写作,我终于感悟到了写作的幸福。原来写作是一种享受:享受着灵感一出,奋笔疾书的乐趣;享受着用笔尖描绘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兴奋;享受着文字中流露出的真情。
写作不只是享受,还能给我们带来许多益处。
首先,写作可以让人平复心情。比如说你在生活中受到了很大的委屈,不妨用笔将这种委屈写下来,把自身的感受全部写在纸上,然后将那张纸撕成碎片,这样你的委屈和坏心情就都会灰飞烟灭啦!
其次,写作还可以让人更加关注生活。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在写日记的时候,是不是会为了写出更好的内容而留心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呢?连平时毫不在意的小事,也会格外关注。如此一来,你会发现生活中的许多趣事,生活也不那么枯燥无味了。快乐,还不是随手就来!
总之,写作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可以让你平复心情,提升审美能力,更加关注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你还在等什么,快去拿出纸笔,开始你的创作吧!
指导教师 呼全胜
*我思我想*
以“兼”汇“仁”爱众生
丰台二中高二(6)班 王雅琪
“立孝慈仁爱,使民如子弟”,是儒家的基本观点。而墨家则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兼相爱,交相利”。自古以来,我们的怵惕恻隐之心,我们的博大胸怀,该给谁、怎么给,是仁人志士共同探讨的宏大命题。
仁爱,谓宽仁慈爱。是“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是“仁者安仁,智者利仁”,是礼乐,是孝悌,这是对身边人之爱,是有等差的爱。兼爱,是不分厚薄亲疏的无等差之爱,是平等互利的爱,是更大的爱。仁爱与兼爱看似不同,实则具有一致性。这两者结合,能发挥儒墨互补的优势。
我们可以从仁爱出发,最终实现兼爱。所谓“爱人,泛爱众”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说的都是把对亲人的关爱推广到对待更多人。杜甫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情怀,将细腻的仁爱提升为兼爱。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想为别人撑把伞,这何尝不是将仁爱发扬得更加广大呢?
我们也应以兼爱的胸怀拓展仁爱。“即必吾先从事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以爱利吾亲也。”如果我先去爱别人的父母,别人出于投桃报李的感恩之心,也会像爱自己的父母一样爱戴我的双亲。这就形成了个体与社会群体之间的良性循环。钟南山爷爷曾寄语学子:“有国才有家,有大集体才有小集体。”只有人人具备爱国奉献、兼爱众人的品行,每个人、每个家庭的生活才能过得更好。
仁爱与兼爱是互相转化的。我们应以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待两者的关系,以“兼”汇“仁”爱众生,这个世界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
供图: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