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18 17:14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过年的不同习俗,体现着多彩的地域文化与和谐的家庭氛围,也让春节的年味儿更浓。在这辞旧迎新之际,让我们一起看看孩子们眼中最有意思的年俗吧!
剪窗花
京源学校初三(9)班 赵桐
玻璃窗上贴着我亲手剪的红纸窗花,红彤彤的窗花为冬日阳光着上色彩,照得屋里暖融融的。每年春节,我家贴的窗花都是我们自己剪的,奶奶说只有自己剪的才有心意。剪纸的图案是新一年的生肖,但无论剪什么生肖,都要融入一个福字。
第一次看奶奶剪窗花时我还很小。除夕那天,看着奶奶铺开一卷大红纸,裁下方方正正的一块,我便好奇地问:“奶奶,这是要干什么呀?”奶奶微笑着回答:“这是要剪窗花呀!”她边说边将纸轻轻地折起个角,然后拿起剪刀仔细地这儿剪一下,那儿剪一下,时不时地再修剪修剪。我的目光聚焦于奶奶手上,只见她那双灵巧的手拿着剪刀在纸间穿梭腾挪,出神入化,我感觉我的一双眼睛已经不够看了。不知过了多久,奶奶把手中的纸展开。哇!一张美丽的窗花出现在我眼前。“奶奶,我也想做窗花!”“你还太小,再等一年,明年我们一起做好吗?”我满心欢喜地答应了,期盼着明年快点儿到来。
第二年,奶奶教我裁纸、折纸,把着我的小手,一点儿一点儿地剪出镂空。奶奶一边剪一边跟我讲:“除夕是辞旧迎新的好日子。这剪纸呀,剪掉的是过去一年的不顺,修理的是心情,只留下福字,意味着把美好和幸福留给新一年。”
要贴窗花了,年幼的我举着剪好的福字窗花,踮着脚向上蹦,却怎么也够不到窗户。奶奶将我抱起,让我亲手贴上窗花,我开心地笑了,奶奶也笑了。
奶奶把希望儿孙幸福、家族和睦的美好心愿,都寄托在一张张红红的窗花上。如今,奶奶已经离世,剪窗花的技艺我早已学会。每逢春节,我也会手握那把小巧的剪刀,“咔嚓、咔嚓”,屏息凝神地细细打磨手中的窗花,这其中凝结着我对奶奶的思念,还有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一年又一年过去,一个又一个春节来临,流传下来的家乡年俗没有变,这是传统文化在人们心底的一种情怀。它必将传承下去,直到永远。
指导教师 刘艳
家庭春晚
中关村三小五(5)班 唐廓燃
每年年三十,我们都会和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一起过。这几年,我家年三十多了一项年俗——家庭春晚。主演是我和弟弟,主持人是妈妈。整场演出的节目编排和演出顺序,都是我提前一个月策划好的。这个新年俗是随着我们长大,一点儿一点儿形成的。
上幼儿园时,一到过年,我和弟弟就在自己房间的小床上给大人唱儿歌、背古诗,大人们可高兴了。我8岁、弟弟6岁那年的春节,我俩写了第一份节目单,一口气表演了30多个节目,大获成功。第二年,我们有了主持人——妈妈。我表演了大提琴独奏,弟弟表演了魔术,我俩为大家唱歌,还组织了很多好玩儿的游戏。
去年春节,我们有了赚零花钱的想法,于是开始卖票。弟弟在白纸上大笔一挥,写下了50元。结果,老爸老妈不买账,全家人都喊贵。我们只好改成20元,全家继续喊贵,最后,弟弟改成10元,大家同意了。今年,我们把票价直接定在5元,还精心制作了6张门票,每张门票都用彩铅上了色,拿高光笔写了字。
随着我们长大,家庭春晚的舞台从小房间搬到了客厅,大家也越来越期待。今年,弟弟也开始学习大提琴了,估计明年我俩就能表演二重奏了。今年,家里有亲人离开了我们,变成了天上的星星,所以我在节目单中特别准备了一首“萱草花”,愿我们的爱一直陪伴在她左右。
每年春节,除了有电视上的春晚和香喷喷的饺子,还有全家人围坐在一起,热热闹闹地看我和弟弟的表演,真是一件很棒的事!
赶年集
首钢矿业职工子弟学校初一(3)班 蔡知霖
“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蒸年糕;二十七,赶年集……”过了腊月二十三,家乡的人们就开始“忙年”。“忙年”的七天,天天有重点,其中最令我开心的,就是赶年集。
还记得那年的腊月二十七,天刚蒙蒙亮,爷爷便起床把他的老伙计——一辆永久牌自行车擦拭一新,在后座绑上一个竹筐,准备装年货。待我起床吃过早饭,我们祖孙俩便向着集市出发了。
一路上,我们遇到许多去赶集的乡亲,爷爷和他们热情地打着招呼,互相询问着准备买点啥。大家要买的年货各式各样,说话的声音高高低低,望过去,说话人嘴里的哈气形成了一团又一团的白雾,白雾后面是一双双喜悦的眉眼。他们满脸的笑容和轻快的步伐,让我感觉大家仿佛要赶赴一场别开生面的琼林宴,这让小小的我心里很是雀跃。
“酸酸甜甜的冰糖葫芦——两元一串——”
“新出炉的烧饼哎,又酥又脆——”
……
顺着吆喝声,集市就在眼前了。那是一片如操场般大小的宽阔场地,像九宫格般被分成若干区域。这边是鸡鸭鱼肉,那边是蔬菜瓜果,中间还夹杂着一行日用小百货。火红的春联、喜庆的年画和五颜六色的糖果,此刻是最抢眼的。在临时搭建的货架上,吃的、穿的、玩的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赶集的人脸上洋溢着满意的笑容。他们一边挑选心仪的年货,一边和老板讨价还价。卖货的人更是忙得不亦乐乎,经常是这边钱还没付完,那边就已经开始新交易了。我跟着爷爷往前走,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左看看右看看,眼睛都不够使了。等我回过神来,爷爷早已买好了他想要的东西:对联、福字、瓜子、糖果、蔬菜、鸡鸭鱼肉……看得我哇哇直叫:“爷爷,我们可真是满载而归呀!”
过了腊月二十七,转眼就是除夕。吃着从年集上买回来的美食,在不知不觉中,新的一年就来到了。
指导教师 丁晓卫
年夜饭
人大附中朝阳学校六(13)班 唐裕尧
要说除夕这一天最重要的年俗,非年夜饭莫属,而年夜饭中的重头戏,当然是饺子。北方人除夕吃饺子有不少讲究。我家的传统是包个福气饺子——往一个饺子里包一枚干净的硬币,谁要是吃到这个饺子,来年必定交好运。
天色渐暗,厨房里已是蒸汽氤氲。没过多久,桌上就摆满了各式各样热气腾腾的菜肴:外焦里嫩的糖醋里脊、浓而不腻的红烧茄子、清新爽口的小黄瓜,无不使人垂涎欲滴。还有一道名叫剁椒鱼头的压轴菜,火辣辣的红剁椒盖着白嫩嫩的鱼头肉,一端上来满屋飘香。大人们说,这道菜里放了十足的辣椒,谁吃到的越多,谁的脸就会越红,来年必定红红火火。堂妹才尝了一小口,就辣得吐舌头大叫:“红红火火不适合我,我只能尝试着蒸蒸日上。姐,快给我俩蒸馒头……”大家被堂妹的话逗得哈哈大笑。大人们边吃边聊着这一年的大事小事,小孩们则免不了互相斗嘴,追跑打闹。
第一锅饺子刚煮熟,我们几个小孩就迫不及待地狼吞虎咽起来。为了吃到这个福气饺子,我煞费苦心。先是仔细观察饺子的外形,肚大的饺子里肯定有硬币。可是这一锅饺子的个头儿都差不多,根本分辨不出来。但我并没有气馁,因为我早已准备好一个秘密武器——吸铁石。我刚拿出吸铁石想挨个儿把饺子吸一遍,“不许耍赖!这东西暂时交给我保管!”堂妹一把夺过了我的吸铁石。唉,看来今年只能多吃点儿,碰碰运气了。
“嘎嘣”,在吃到第十三个饺子时,我听到了那清脆的一声。啊,果然是那个福气饺子!“我吃到了福气饺子!是我吃到的!”我朝大家卖力地喊着,恨不得让全世界人都知道这个喜讯。拿着闪闪发光的硬币,畅想着来年的好运气,我高兴得合不拢嘴。
吃完年夜饭,伴随着一声声祝福语,我的腰包逐渐被大人们发的红包撑得鼓鼓囊囊。哈,看来福气饺子的魔力已经开始生效了呢!
这就是我家的年夜饭,它的存在使我家的年味儿更足了。
指导教师 陈文垚
打年糕
中古友谊小学四(7)班 杨佳伊
春节对我们中国人来讲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节日,家家户户都会团聚在一起,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年俗。我的义乌老家也有很多过年的年俗,其中打年糕让我印象最深。
打年糕时,爷爷、奶奶和爸爸齐上阵,因为这是一项“重体力”劳动。年糕的原料是糯米,爷爷和爸爸先将一大袋糯米倒进大锅里蒸熟,然后把蒸熟的糯米倒进一个大石臼里,再轮流用大榔头似的木槌边捣边碾。他们需要把糯米饭碾成又黏又软的糯米团。由于糯米黏性足,每次提起木槌都要费好大的劲儿,爷爷气喘吁吁,爸爸满头大汗,我则在旁边加油助威。
在一旁的奶奶趁着木槌提起的空当,不断翻动糯米团,使其均匀受到碾压。我很佩服奶奶,只见她在石臼旁飞快地用蘸水的手掌翻动面团,真是身手矫健,要是动作不利索,那大木槌就会砸在手上,后果简直不堪设想。好奇的我也想试试提起那根木槌,可是木槌好沉呀,我憋足劲儿也拎不动。大家哈哈大笑,我闹了个大红脸,说:“我明年一定有力气可以把木槌提起来!”
爷爷把碾好的年糕团用刀切成条,再拉成一根根长条,扔到案板上。此时,空气中弥漫着糯米的清香,我和妈妈早就等急了,迫不及待拿起烫手的年糕条津津有味地吃起来。吃完后,我也学着大人样儿,拿着切好的年糕条,放进涂过油的模具里,用手一按,再把模具翻过来,往案板上使劲一拍,一条印有漂亮花纹的年糕就做好了。我吃着自己做的年糕条,心里甭提有多美了。
除了打年糕,我老家还有很多年俗,比如迎龙灯、谢年、吃馒头、拎斤头等。真心希望这些有意思又有意义的传统能够一代代地传承下去。
指导教师 马佳欣
★我读名著 ★
令人钦佩的“红小鬼”
——读《红星照耀中国》有感
北师大二附中西城实验学校初一(6)班 万晋江
最近,我阅读了《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书中生动的叙事和鲜活的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怀揣着对中国革命的种种好奇和疑问,1936年6月至10月,一位名叫埃德加·斯诺的美国记者进入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采访。回到北平之后,他把自己“西行”的所见、所闻、所感,以通讯报道的形式在英美报刊大量发表,轰动一时。随后,这些报道被汇编成书,书名便是《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让世界第一次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真实面貌,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
书中讲述的故事十分生动,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红小鬼”的故事。“红小鬼”们过去生活在剥削和压迫中,如今的他们穿着大上几号的军装,戴着摇摇欲坠的红军八角帽,他们还有一个响亮的名号——少年先锋队员。这些少先队员只有十二三岁,他们将“马克思主义”用浓重的乡音娓娓道来,带着得意洋洋的语气阐述自己数年前加入红军的经历。他们或许没有悟透何为共产主义,有的只是一个质朴的信念:红军是要解放贫苦人民的。
书中还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红小鬼”给斯诺端来水,斯诺更正之前“喂”的称呼,改称“同志”道谢。那个“红小鬼”看着斯诺说:“不要紧,你不用为了这样一件事情感谢一个同志!”
在预旺县红军前线,“红小鬼”们的精神面貌和战斗精神令斯诺极为钦佩,他感慨地写道:“他们耐心、勤劳、聪明、努力学习,因此看到他们,就会使你感到中国不是没有希望的,就会感到任何国家有了青少年就不会没有希望。在少年先锋队员身上寄托着中国的将来。”
轻掩书册,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根据地的少先队员们和如今的我年纪相仿,他们在恶劣的环境中边革命边成长。如今,我们身处新时代,更要发扬长征精神,长大后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颗“红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