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24 17:28
京城之美何处寻?绿水青山古都韵。落英缤纷的海棠花溪,巍峨雄伟的长城,端庄秀丽的水镇,充满市井气的胡同……来,看看孩子们心中北京的风景之美与人文之美吧!
海棠花溪
一七一中学初一(6)班 刘予馨
北京到底美在哪里?是古色古香的历史风貌,还是日新月异的都市景观?带着一丝好奇,带着对美的渴望,我上路了,去寻找北京的美。
出门不远,一条彩云般的海棠大道吸引了我,我顿时挪不动步子、移不开眼睛了。原来,北京的美早就藏在海棠花溪每一朵花的绽放里——满树的海棠花开得耀眼,一朵朵、一团团、一簇簇,粉色的海洋将我淹没。花朵们在树上嬉闹着、酣睡着、歌唱着,与春天共舞。它们挤挤挨挨地盛放着,高矮错落有致,美得那么夺目。随着公园里轻音乐的节奏,它们在风中有乐感地摆动着优美纤细的身姿,香气袭人。
这招摇的海棠花海吸引了众多游人前来赏花。小孩子嘻嘻哈哈地在花树下穿梭,笑脸和海棠花一样灿烂;老人们在繁花下尽情地唱歌、跳舞,歌声、舞姿和海棠花一样动人;更有许多摄影爱好者,用长长短短的镜头,记录下这多姿多彩的美景。海棠花溪,真是北京不可或缺的一景啊!
我深深嗅了嗅浓郁的香气,却想起妈妈曾说,这里原本是土城沟——一条又小又臭的水沟,常年泛着丑陋的绿色水花,臭气熏得附近都没有人家居住。一到夏天,蚊虫嗡嗡地飞,叮得人满身大包。看看现在吧:过去的臭水沟被改造成元大都遗址公园,死水湾摇身一变,成为清清河流,两岸种上了海棠树,一到春天,“落英缤纷,夹岸数百步”。
看着周围人们脸上的笑意,我明白了:原来北京的美,不只在花团锦簇的树丛中。它是大家齐心协力换来的美好,是小小幸福堆积起来的美好,它存在于日新月异的变化中,存在于我的家乡一点一滴的细节中。
指导教师 刘丹丹
胡同之旅
三帆中学裕中校区初三(2)班 杜欣然
我乘坐人力三轮车,首先来到今天胡同之旅的第一站——鼓楼。登上鼓楼,展厅里摆放着25面大鼓,在那没有钟表的年代,鼓楼承担着非常重要的报时任务。我静静地站在鼓前,仿佛听到了悠扬的钟声和低沉的鼓点。岁岁又年年,走过元、明、清三个朝代,几百年的时光就这样悠悠地过去了。我站在高高的鼓楼上远眺,四周是老北京四合院的灰色房顶,鸽子成群盘旋,远处高楼林立。
离开鼓楼,沿着什刹海走一段,我在银锭桥下车,步行游览了名气很大的南锣鼓巷。巷子里临街的房屋已被改造成各色商铺、酒吧、咖啡屋,空气中弥漫着网红打卡地的浮躁。我知道自己不属于这里。
手握一杯北冰洋饮料,边喝边穿过熙攘的人群,我来到胡同之旅的最后一站——南河沿胡同。这里才是寻常百姓的家园。正值初夏,绿色的槐树守着一片清荫,仿佛在那里等我。孩子们在嬉戏,成年人在忙碌,老人在和百灵鸟“对话”。偶有“叮叮当当”清脆的自行车铃声传来,由远及近,那是老北京胡同最经典的背景音。胡同口停着一辆老年代步车。胡同窄小,任你是百万跑车宝马奔驰,却进不得胡同,容不下身躯,偏偏是它,灵活、自由,是胡同中真正的王者。车后玻璃上贴着“接送孩子”,那四个字的后面,是北京老大爷真正的骄傲。胡同文化,就在这小小的代步车里,展现得淋漓尽致。黄昏,踏着斜阳,老街坊们相遇,老远就打招呼:“您回来啦……” 这份熟稔似乎只有胡同里才有。安逸又随性的胡同,让我久久不忍离去。
古老的胡同,被时光赋予的风景各有不同。有空,真的要来北京的胡同里走走。走进胡同,那颗被俗世纷扰的心,就会慢慢静下来。
指导教师 赵娟
凤凰岭游记
人大附中朝阳学校五(7)班 殷梓铭
“远郊的景,近郊的路,北京自然大空调”,说的就是北京凤凰岭自然风景区。
初夏,爸爸妈妈带我来到这里游览。凤凰岭有三条游览线,相对于中线和南线,北线长度适中,沿途可领略奇峰怪石,探究幽洞秘穴,欣赏流泉飞瀑,登顶后更可以一览京城胜景,是我们的不二之选。
进景区后,我们乘坐观光电瓶车沿盘山公路北行到达北线山脚下,开始向上攀爬。林中花木扶疏,古树参天,巨大的伞盖连成一片,遮住了烈日,也挡住了城市的喧嚣。我们沿着玉兔亭向上走,途中见到一处碣石顶部貌似一个脚印,原来这就是“仙人足迹”景点,传说山上滚下一块巨石,眼看就要伤人,一位仙人从天而降,飞腿朝上把这块巨石稳稳接住,于是巨石上面留下了一个脚印。
顺着山路继续攀爬,不一会儿,我们就来到了号称 “五十三蹬”的台阶处。抬望眼,石阶又窄又陡,几乎完全垂直,只容一人通过,就像一架悬梯从天而降,令人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气。在爸爸妈妈的鼓励下,我鼓足勇气登上台阶,尽管紧紧攥住铁索,双手还是不听使唤地颤抖。手脚并用的我,不敢回头也不敢向下看,似乎稍有分心就会跌入万丈深渊。仅仅十几分钟的行程,冷汗已湿透衣衫,山谷的风吹在后背上,竟有刺骨的寒凉。
进入石门,我们终于登上凤凰岭的山顶平台。站在山顶,映入眼帘的是层峦叠嶂的山峰,飞来石居山峰之巅,石上的佛塔好似云中宫殿,令人浮想联翩。此处林木更加茂密,绿叶苍翠欲滴,尚未成熟的苹果、梨子隐匿其中。行走在小路上,朝着绿荫深处缓缓前行的我,听到风吹树叶在温柔地歌唱,像一首诗在耳边回响;我嗅到森林、花儿与泥土的芳香,融合成了大自然独特的香气,沁人心脾。
转眼间,已是黄昏时分,然而天空依旧明丽。我们缓步下山,与美丽的凤凰岭依依惜别。
指导教师 孙燕
水镇风韵
文汇中学初二(10)班 董林睿
去年暑假,我和几位同学跟家人一起去了古北水镇,探访北京的绿水青山和古老文化。
不同于江南水乡小家碧玉般的温婉柔情,古朴端庄的古北水镇,更像一位女中豪杰。北京独有的文化底蕴折射在水镇中,让古北水镇拥有了不一样的美。
进入水镇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大的城楼,城楼后是一片古色古香的建筑。青砖黛瓦的房屋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大大小小的河流纵横交错。河面没有波澜,仿佛一面镜子,倒映着两岸的灰墙绿树。河水清澈见底,水中游鱼像一群小孩相互嬉戏着、打闹着,时不时游到水底拍打起碎石。河上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座石拱桥,几条游船经过,在水面上荡起小小的涟漪。
出了水镇不远处,便是险峻的司马台长城。长城宛如一条卧龙,沿着山脉延伸,一眼望不到头。遥望这巨大的建筑,一股庄重感油然而生。正是傍晚,夕阳西下,落日余晖洒在山上,将山峰、长城和山脚下的古镇都染成了金红色,它们仿佛融为一体。在这壮观的场景中,导游为我们讲解道:“司马台长城以险、密、齐、巧、全五大特点著称于世。它始建于明洪武初年,又在明万历年间进行了重点整修,完善了防御体系。它也是明朝与蒙古残余势力防御作战的重要战线。”
夜幕降临,一架架无人机在夜空中升起,闪着七彩光芒,仿佛天上的星星。它们不断变幻着阵型,一会儿排成长城,一会儿排成小船,一会儿又排成“古北水镇”四个字。无人机的加入,让传统与创新融合成为时代之美。
这次古北水镇之行令我久久不能忘怀。水镇旁巍峨的长城,为它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秀丽的景色增添了几分风骨,几分刚烈。今年暑假,我还要再来这里。
岁月留影
汇文中学初三(11)班 张可越
暮色中,细长而弯曲的胡同向远处延伸;青苔从时光深处蔓延开来,沧桑了屋角;爬山虎层层叠叠地铺满了老院墙,留下斑驳的影子。
爸爸架起相机,可是,即使调完光的底片也不如眼前美景的千分之一,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少了什么呢?是卖糖葫芦老爷爷的小推车?还是与薄云相连的一缕炊烟?到底如何才能体现出这车水马龙间的一方静谧?
环顾四周,乘凉的大爷靠着小巷深处的院墙,手中的蒲扇摇出了一种情怀。一声犬吠打破了宁静,小黄狗快活地摇着尾巴,迎接放学的小主人和他的爷爷。小狗欢快地在老人身前蹦跳,似乎想要得到褒奖,老人宠溺地望着两个小家伙扬起的脸,痴痴地笑着。我拽拽爸爸的衣袖,他也明白了我的意思,镜头转向这一家老小。我们的动作都轻轻的,生怕打破了这岁月深处的静谧。
快门闪过,又一寸光阴定格。这次,成片出人意料地惊艳。只是因为多了些人物吗?细细端详,青砖灰瓦依如是,摇曳藤蔓依如是,只是在洋溢的幸福中看到了生活。多出来的,应该是那份市井气息,而骨子里刻着的亲切,又何尝不是那一方人间烟火。
对于每一个老北京人来说,胡同都是记忆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黄昏将尽,一抹余晖恰好打在古铜色的门环上,氤氲出岁月的味道。在时间长河之岸,我愿架一根鱼竿,独钓系在胡同深处的那份深情。
玉渊潭春景
海淀实验小学四(12)班 王梓嘉
北京的美,美在雄伟壮观的故宫,美在寂静肃穆的烈士陵园,美在风景宜人的香山。但我觉得,北京最美的地方还是家旁边的玉渊潭。
一进公园大门,小路两旁是高大、充满活力的柳树。柳条的绿,比刚探出头的春笋的颜色深一点,又比在树林中蜿蜒流淌的小溪的颜色浅一点。那种绿,让人忘却一天的疲惫,重新充满活力。
再往里走是宽阔平静的湖面。它的蓝,就像舞姬所戴的蓝色面纱一般神秘,让人好奇面纱下到底是什么。望向它,我感觉自己仿佛是沉浸在蔚蓝湖水中的一颗鹅卵石,清爽干净,无忧无虑。
玉渊潭最出名的是樱花林。樱花有粉有红,互相衬托交织在一起。那粉,粉得像刚出生还闭着眼睛的熊猫宝宝;那红,红得像雪中迎寒绽放的梅花。樱花们宛若一群穿着粉色和红色蓬蓬裙的小精灵,在树枝上跳着优美轻巧的舞蹈。多美啊,这惹人着迷的樱花!
我喜欢玉渊潭,喜欢这里嫩绿的柳芽、清澈的湖水和美丽的樱花。我爱玉渊潭!
★我读名著 ★
革命者与看客
——读《药》有感
北京理工附中南校区初二(1)班 刘晟含
从最开始追求医治人身之药,到后来转而寻找解救国人灵魂之药,鲁迅先生的一生始终与“药”有着不解之缘。
短篇小说《药》讲述了开茶馆的华老栓夫妇为儿子小栓买人血馒头治病的故事。在写作手法方面,文章采用了明暗线并行的手法。在“秋天后半夜的刑场上”,明写华老栓买人血馒头作为治病的药,暗写辛亥革命者夏瑜的壮烈牺牲,以此深刻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在封建制度的毒害下,民众的灵魂还困在千年的牢笼里,革命者的鲜血白白洒去。
刽子手的那把长刀永远泛着腥味儿,斩首的一刹那,便会有人争先恐后地去接迸发出的人血。那血本是热的,可接到碗里就变凉了。血凉,心也凉。在第十段中,鲁迅用漫画式手法描写看客们围观杀头的场面,写出了看客的冷漠,再通过华老栓接血的神态与动作,揭示出当时社会与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这一段,也直接点明了小说的悲剧色彩。
小说里人物的姓名也颇有深意。华老栓与夏瑜,华家与夏家,组合起来构成“华夏”二字。而文章第十六段中有这样一句话:“那坟与小栓的坟,一字儿排着,中间只隔一条小路。”这小路仿佛就是一层隔膜,写出本是同根生,却只有跨过这条小路,革命者与民众才能相互理解支持,革命事业才能成功。
鲁迅写这篇文章只是为了讽刺批判吗?当然不是。他的目的是为了提醒革命者:革命要发动群众,不要脱离群众。解放千年以来被封建制度的牢笼所囚禁着的灵魂,才是革命成功的关键。
动荡的时代已经过去,如今,我们站在开满鲜花的原野上。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将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有一分光,发一分热,在新时代创造新辉煌。
近期征文内容:
自命题作文
中心思想积极向上的虚构类和非虚构类作文。
长期征稿
读后感栏目【我读名著】
阅读古今中外知名作家所著经典名著的心得体会。
长期征稿
投稿须知
一般千字以内,体裁以记叙文、散文、议论文为主。可根据每期主题自拟文章题目。
来稿请以word电子文档投至xiaomiaozhoukan@163.com,邮件标题请注明征文主题和学校,稿件中注明学校、班级、姓名和联系方式,以便刊发和联系。
投稿作品应为本人原创,严禁抄袭。
《小苗》周刊长期征集北京市中小学生的优秀习作,欢迎大家来稿。
《小苗》编辑组
2023年5月
供图: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