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05 07:12
暑假里,一些孩子在博物馆、美术馆和社区当起了讲解员。那精心打磨的演讲稿、充满感情的解说和与观众的眼神交流,都让孩子们变得更加自信。一起来看看小讲解员是如何养成的吧!
我的“殿试”
丰台区铎应小学四(1)班 宋云晖
故宫,世界闻名。成为故宫的志愿讲解员,一直是我的心愿。经过培训,我终于要参加故宫小讲解员的考试了。这一天我盼了很久,心中既激动又紧张。
早上,我迎着朝阳穿过午门,跨过太和门前的广场,来到武英殿门口。武英殿前的广场,曾是武举人殿试的比武场。今天,这里是我的考场。
志愿者老师拿出了考题,我要现场为游客讲解“康熙设计擒鳌拜后走上执政道路,开启康乾盛世”这段历史。看到考题,我的头“嗡”一下变成两个大,心也瞬间提到嗓子眼。这道题可不简单。康熙8岁即位时,鳌拜是四大辅政大臣之一。鳌拜弄权,少年天子隐忍多年,最终智取。我要讲出八旗错综复杂的关系和康熙培养布库少年的前因后果,还要讲得引人入胜,难度可真不小。
我深吸一口气,走到武英殿大门口,很多游客向我投来好奇的目光。这时,原本背得滚瓜烂熟的知识点,一下变成了一团解不开的麻绳。我的眼睛不敢直视游客,嘴巴一个字也挤不出来,脸像火炉一样烫,汗珠像雨一样滑落。我的手指不听话地互相抠着,脚也不听使唤地抠着鞋底,我觉得鞋底都要被抠穿了。
志愿者老师看到我的窘态,立刻上前安慰我:“放轻松。你想想,16岁的小康熙要擒鳌拜,成败在此一举,这可是一件令人心跳加速的事。他的心里无论多紧张,表面上一定若无其事。你要像他一样,镇静地讲这个故事。”
听完老师的话,我做了几下深呼吸,终于开口了。一瞬间,那团麻绳解开了,知识点清晰地展现在头脑中,我那颗提着的心也终于放了下来。
游客听我的讲解入了神。当我讲到康熙摔杯为号,布库少年一拥而上擒下鳌拜时,现场观众长舒一口气,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我圆满地完成了讲解。回望武英殿,300多年前,一个少年在这里以过人的胆识赢得了胜利。今天,我同样超越了自己。一次讲解,也是一次穿越时空进行的关于智慧、勇气和挑战的对话。
指导教师 陶秀荣
小试牛刀
史家胡同小学三(12)班 魏梓轩
我从小对恐龙非常感兴趣,学习完成了国家自然博物馆古爬行动物的课程。根据博物馆要求,要完成20次现场讲解,才能成为一名小小科普讲解员。为了早日成为讲解员,暑假里的一天,我把好友小涵约到展厅,准备为她进行一次现场讲解。终于有机会小试牛刀了,我心里十分高兴,出发前把讲解词又背了两三遍。
当我们来到展厅后,发现早已人山人海。我不禁开始紧张,这么多人,万一我讲错了被别人笑话怎么办?看着好朋友期待的眼神,我只好闭着眼睛开始了讲解。
我首先从禄丰龙开始讲起,这是古爬行动物展厅的“明星恐龙”,因为它的骨架是中国人自己发现、挖掘、研究、装架的第一具恐龙骨架。我感觉自己的声音好像小蜜蜂的嗡嗡声一样微小,不一会儿就淹没在了展厅熙熙攘攘的环境中。我心想,完了,小涵肯定不感兴趣走远了。待微微睁开眼,却发现小涵紧紧地贴着我,听得津津有味,我不禁放松了紧张的心情,半睁着眼睛开始引申禄丰龙的小知识。
接着,我又开始介绍脖子最长的井研马门溪龙、侏罗纪时期的顶级掠食者永川龙和“两个脑袋”的多背棘沱江龙等。观众们看到我滔滔不绝地讲解,渐渐围拢过来。当我讲到永川龙和霸王龙的区别时,有个小弟弟停止了哭闹,开始认真听我讲解。我顿时有了信心,语速放缓,还用上了老师讲到的讲解技巧和手势。我的声音也越来越大,甚至还能跟观众进行眼神交流了。
最后,我从恐龙灭绝的原因入手,讲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讲解完成后,小涵和那个小弟弟还意犹未尽,纷纷表示也想加入到讲解员的队伍中。
这次小试牛刀虽不完美,但我的信心增强了。我觉得这份工作非常有意义,不仅锻炼了我的表达能力,也让更多人了解了我喜欢的恐龙。我还要多多练习,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小科普讲解员。
指导教师 陈曦
《父亲》和老奶奶
府学胡同小学五(12)班 杨冬蕾
今年是中国美术馆建馆60周年。在一次少先队日活动中,我要为观众讲解罗中立的名作《父亲》。这是我第一次当讲解员,也是一次难忘的经历。
讲解前,我反复阅读了关于《父亲》的资料,了解画作背后的故事。在家里,我戴上红领巾站在镜子前,一遍又一遍地背诵着讲解稿,每一个动作和手势都仔细推敲,希望能在活动现场让观众听得津津有味。
那天,美术馆里人头攒动,观众络绎不绝。我置身于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各种各样的经典画作映入眼帘,让人目不暇接。《父亲》这幅画有两米多高,给人非常强烈的视觉冲击,画中人物那深邃的眼神和密布的皱纹在画家笔下展现得淋漓尽致。站在它面前,我一边感叹画家的画技精湛,一边又觉得自己非常渺小。
我原本准备得非常充分,然而真正站在观众面前,还是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紧张。面对着一双双期待的眼睛,我的大脑一片空白,深呼吸了好几次,才开始磕磕巴巴的讲解,声音小得我自己都听不见,还有些语无伦次。我知道,这样下去是不行的,必须尽快调整好自己的状态。
就在我焦虑不安之际,离我比较近的一位老奶奶递给我一瓶水,“孩子,热了吧?快喝口水再讲吧。”我知道展厅内是不能饮水的,但是这亲切的话语带来一股暖流涌上我心头。我望着老奶奶和蔼的笑脸,忽然觉得她与画中的父亲很像。于是,我重新振作精神,紧张的情绪逐渐消散。我讲述着画中父亲那坚毅的眼神、沧桑的面容以及他手中粗糙的瓷碗……在我逐渐投入讲解的过程中,声音变得越来越响亮、自信。我看到观众聚精会神地听着,不时点头表示赞同。
讲解结束后,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有的观众还主动上前与我交流,让我备感欣慰,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我在人群中寻找刚才那位陌生又熟悉的面庞,老奶奶却已经离开了。
这次活动让我深刻体会到挑战自我的重要性,也感受到了来自陌生人的善意。这种信心让我在面对挑战时更加勇敢。今后我也会以老奶奶为榜样,向更多人送去关心和服务。
指导教师 王蕊
创意讲解词
北京七中七(1)班 魏姜楠
今年3月,学校举办了一场古生物科普展览,其中1号展品三叶虫古化石的讲解工作落到了我们七年级1班。作为古生物爱好者,我自告奋勇“抢”到了现场讲解的工作,暗自窃喜终于可以把平时所学向大家显摆显摆,但是,我高兴得太早了……
利用班会时间,我进行了一场试讲。正当我自信满满地念着自己写的讲解词时,居然听到台下传来哈欠声,我这才注意到诸同学那百无聊赖的模样。看来这版稿子不行,枯燥无味。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写出一篇能让同学们在展品前驻足观看的创意讲解词。
我开始浏览B站上科普UP主的作品,又重新“啃”了一遍古生物科普书中对三叶虫的描述。这些内容给我提供了极大帮助,我照猫画虎地重写了一篇讲解词。但写完一读,还是不满意——尽管故事性增强了,但语言干涩,读起来味同嚼蜡。究竟怎样才能写出引人入胜的讲解词呢?此时此刻,我真后悔当初头脑发热主动请缨。
正当我苦恼之时,无意中看到了书架上的《史记》,忽然来了灵感:何不仿照司马迁的叙事方式,来一篇“三叶虫列传”?这样肯定能吸引人!于是,我再次拿起笔,将科学知识用半文半白的方式表达出来:“地球徒闻大灭绝,他生未卜此生休……”我整理好稿,一口气读下来,终于感到满意了。
几天后,科普展如期开幕。我早早在展品前就位,环顾四周,寥寥无人,同学们都被其他更大、更新奇的化石吸引了。过了一会儿,有人走到三叶虫化石前,我模仿着鲁迅笔下寿镜吾先生的样子,抑扬顿挫地讲解了起来:“三叶虫者,节肢动物门、三叶虫纲也……”
我时而比划手势,时而指向展品,不一会儿,面前观众已摩肩接踵。“取代三叶虫的,又是什么?”“三叶虫化石都分布在哪里?”围观的同学争相向我提问,我忙不迭地一一回答。从早晨到日落,观众来了一拨又一拨,我始终情绪饱满地向大家讲解。我从未在一天中说过这么多话,嗓子都讲干了。
当老师宣布“本届最佳创意讲解奖颁给七(1)班”时,我在热烈的掌声中代表班级上台领奖。那份自豪和成就感,使我想起决心重新写稿的那一天,值!
汉字小先生
十八中初一(7)班 李昀锴
“我是汉字小先生李昀锴,我为甲骨文代言。”今年4月,我报名参加了第28个世界读书日活动,活动内容是为社区的小学生讲解甲骨文,在追根溯源的过程中领略汉文字的奥妙和魅力。
我先是认真参加讲解员培训,学习汉字的起源与发展。然后,我和四位同学集思广益,结合小学生的兴趣点和时令季节,决定以汉字画的形式呈现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借此讨论甲骨文字形,学写甲骨文字。
我选择了《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在每句中找出竹、花、水等体现诗句意境的关键字,再寻找对应的甲骨文或者形似的甲骨文,利用汉字书画同源的原理,做汉字画的艺术创作。在反复的推敲、讨论和临摹中,我终于制作出了人生中的第一份讲义。
活动当天,我绘声绘色地讲解着,小朋友们聚精会神地听着,我第一次感受到当小老师的快乐,喜悦和自信洋溢在我的脸上。在分组活动中,我拿出制作好的教具——《惠崇春江晚景》甲骨文字卡,指导小朋友们创作汉字画。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组完成了一幅幅精美的古诗甲骨文汉字画。看着甲骨文在大家的笔下“活”了起来,我真是无比自豪!
这是我第一次担任“汉字小先生”讲解员,我既是学习者,也是传播者。学习汉字真是一件有趣的事,我会继续向更多的人讲解甲骨文,让他们知道中国文字的演变是多么奇妙,中华文明的积淀是多么深厚。
指导教师 张北雁
★我读名著 ★
平凡生活的真乐趣
——读《人间知味》有感
北师大实验华夏女子中学初一(5)班 汪妍君
《人间知味》是作家汪曾祺的散文集。它以最具中国味道的文字,写出了经历世俗波澜的人们,如何在平凡生活中发现真乐趣。
吃食,写的是四方不同的饮食习惯和五味杂陈的生活情趣。从清淡的野菜、豆腐,到满口余香的羊肉、鳜鱼,汪老可谓尝遍天下美食。他认为,“一个人的口味要杂一点,不要偏食”。在内蒙古草原,面对整只还带血的烤羊,其他客人都望而止步,只有汪老像当地人一样大口吞着羊肉。吃素菜,汪老也不含糊,三盘苦瓜吃得不亦乐乎,葱蒜都生着咽。口味实在是“杂”!这种“杂”,体现了他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人生态度。只有口味“杂”了,阅历才能丰富,才会产生更多创作灵感。
风景,写了各处的山水花虫和世间百态。风景里,多是平常的果蔬、风雨、望得见的城、遛着鸟的人。没有隐居避世的逃离,只有在闲适生活里人人举步能到的地方。就像《性情》里写的,“世界是喧闹的,我们现在无法逃到深山里去,唯一的办法是闹中取静”。汪老随遇而安、自得其乐。在他笔下,我们看到的不是“空山不见人”的鸟闲山静,而是吵吵闹闹的人间烟火。寻常巷陌里,却有不寻常的风景。
掌故,汪老写了故乡的民间传说和逸闻野史。古时候,像水母娘娘、灶王爷这些与百姓息息相关的神,百姓都会给他们编排各种充满生活气息的传说。几十年过去,这些传说依旧留在作者的记忆里。同时,他还提到,若没有这些神,老百姓就会失去伦理道德的标准、是非善恶的尺度。这种力量是不可或缺的,它可以在法律之外提供评判行为的标准,完成“善者善报,恶者恶报”的使命。
人间知味,知的是舌尖上的“杂”,闹市里的“静”,信念上的“善”。这些都体现了汪老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他把这热爱投入到朴实无华的文字中去,为我们构建了熟悉又别样的美好。
暑期征文主题:
淘气的牙齿
从幼儿园到高中,漫长的换牙和牙齿矫正过程让孩子们获得了更丰富的知识,拥有了更多的经历。你的牙齿淘气吗?讲一讲它与你的故事吧。
截稿日期:2023年8月11日
暑假见闻
暑假是开眼界、长见识的好时机。你有哪些所见所闻?欢迎分享你的观察与思考。
截稿日期:2023年8月18日
秋日胜春朝
当凉爽的秋风驱散暑热,新学年又要开始了。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面对新生活、新起点,你有哪些期许?
截稿日期:2023年8月25日
故乡新曲
暑假中,不少同学回到了阔别多日的老家。再次走进熟悉的绿水青山,感受不同于大城市的风土人情,你观察到家乡有哪些发展变化?欢迎来稿与我们分享。
截稿日期:2023年9月1日
自命题作文
中心思想积极向上的虚构类和非虚构类作文。
长期征稿
读后感栏目【我读名著】
阅读古今中外知名作家所著经典名著的心得体会。
长期征稿
投稿须知
一般千字以内,体裁以记叙文、散文、议论文为主。可根据每期主题自拟文章题目。
来稿请以word电子文档投至xiaomiaozhoukan@163.com,邮件标题请注明征文主题和学校,稿件中注明学校、班级、姓名和联系方式,以便刊发和联系。
投稿作品应为本人原创,严禁抄袭。作品内容的原创性、合法性等由作者本人负完全责任。如有抄袭等违反规定的行为,经查实,主办方将取消其投稿资格。作者本人还应承担由此产生的全部法律责任。
《小苗》周刊长期征集北京市中小学生的优秀习作,欢迎大家来稿。
《小苗》编辑组
2023年7月
供图: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