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都新趣|北京有哪些消失的野生鱼回来了?
北京晚报·五色土

2024-05-22 16:05


今天是第24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的主题是“生物多样性,你我共参与”,旨在呼吁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

在历史上,北京因为独特的地理位置,各大河流里生活着非常丰富的野生鱼类。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鱼类消失不见。

幸运的是,近几年,随着生态环境的极大改善以及鱼类专家的辛勤努力,一些珍稀的野生鱼类再次出现在人们视野里。

水池里活跃的野生鱼类

每到春暖花开的时节,北京市水生野生动植物救护中心(以下简称“水野救护中心”)的水生野生动物博物馆,便开始向公众对外开放。“燕都新趣”专栏近日来到延庆,一探北京野生鱼类的现状。

进入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生态饲养池。上面是不同种类植物做成的背景墙,底下是一汪水池。水质清澈,能看到大大小小的鹅卵石,第一眼看过去,颇有几分“清泉石上流”的意境。最吸引目光的,自然是在里面惬意地游来游去的鱼。在这群鱼中,大部分是长约十厘米左右的鱼,还有几只小鱼夹杂其中。水野救护中心驯养繁育科科长魏凯告诉我,大的叫细鳞斜颌鲴,小的就是常见的麦穗。细鳞斜颌鲴属于杂食性鱼类,主要以水底腐殖质、藻类等植物为食,尤其喜欢刮食石头上的藻类。魏科长说,这片水池里的石头,之前还长有不少藻类,细鳞斜颌鲴投放到这里没多久,石头被它们刮得干干净净。

细鳞斜颌鲴

十多年来,在北京的野外环境中,基本上很少看到它们的身影。幸运的是,经过专家论证后,水野救护中心成功引进并驯化了一批细鳞斜颌鲴,其中一部分就养在水池里做展示。

在水野救护中心,他们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对本土的珍稀鱼种进行人工繁育,进而恢复其种群数量,细鳞斜颌鲴便在计划之中。

说话间,水池里一只体形壮硕的鱼,在眼前如箭一般游过,魏凯说:“这是赤眼鳟。”

一转眼,赤眼鳟便不见了。魏凯示意我跟他走。没走几步,便看到展厅的一面墙上嵌着一排生态缸。我们来到最里侧的生态缸,刚一靠近,一群鱼四散而开,“它们便是赤眼鳟幼鱼,它们的眼睛上缘有红色的斑块,因而得名赤眼鳟。”


赤眼鳟

这些赤眼鳟是水野救护中心前段时间从海河其他水系引进的,目前北京野外比较罕见。鱼儿在缸里游来游去,当角度合适时,能看到它们的眼睛上闪耀着星星点点的红色,奇特而美丽。

移步下一个生态缸,我被一种尾部呈红色的鱼吸引,尤其是当它游至透亮处时,身体五彩斑斓,煞是好看。魏凯告诉我:“它们叫中华鳑鲏,俗称五彩鱼。”


中华鳑鲏

中华鳑鲏在郊区的溪流里比较常见,它们对于水质的要求比较高。目前,它们在北京的种群数量还算稳定。

魏凯指了指缸里的河蚌说道:“中华鳑鲏,包括缸里的大鳍鱊,它们的繁殖都离不开河蚌。”在繁殖期,雌鱼会利用身上一根细细长长的产卵管,把鱼卵产到河蚌中。河蚌周围的雄鱼会释放精细胞,精细胞流入河蚌后形成受精卵,继而在河蚌的体内发育成幼鱼。当幼鱼发育成熟后从河蚌离开时,河蚌的幼体也会附着在幼鱼的身上,随着幼鱼的活动扩散到其他地方,两者是“互惠互利”的共生关系。

目前,城市以及郊区的一些水域,在清淤的时候,人们将泥巴都清走了,这使得河蚌的数量呈减少趋势,要想稳定鳑鲏类以及鱊类的数量,也要保护以河蚌为代表的底栖生物。

中华多刺鱼生出小宝宝

每年的三月至五月,是北京野生鱼类繁殖的高峰期,水野救护中心也异常忙碌。北京市重点保护动物中华多刺鱼,在水野救护中心驯养车间里安然产出了下一代。

中华多刺鱼属小型鱼类,个头不大,成年个体也就5厘米左右,因其体背鳍的棘部通常由9枚交错排列的硬棘组成,所以也被称为“九刺鱼”。历史上,中华多刺鱼在北京西郊、西北郊、房山区等地均有分布记录,根据水野救护中心近年来的调查,海淀区、密云区、延庆区均有发现,但主要集中在怀沙河-怀九河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内。

在采集亲本时,工作人员慎之又慎。首先,采集前后的水温要基本保持一致,其次,还要将水绵等原生植物采集回来,在养殖室营造出类似的生长环境。

在培育过程中,还是有一些小插曲:采回的原生水绵,有一些没法存活,他们只好去水族市场挑选适合的水草。经过多次试验,最终从十多种水草中选择了两三种软硬度以及长度合适的水草。在他们的精心照顾下,百余条中华多刺鱼一直生龙活虎。


中华多刺鱼

从三月底到现在,在精心布置的人工环境下,雄性中华多刺鱼先后用水草建造了近20个鱼巢,吸引了不少雌鱼前来产卵,每个鱼巢大约能容纳50余枚卵。经过近1周时间的孵化,仔鱼破膜而出,从吸收卵黄囊营养逐步开始摄食浮游动物。如今,最早繁殖的一批鱼苗,已经长到2.5厘米左右。再经过几个月的培育,这些鱼苗将带回采集处,投放到大自然中,水野救护中心也将继续监测它们的生长情况。

自然条件下仔鱼开口阶段的死亡率通常会比较高,而水野救护中心将成活率维持在80%左右。中华多刺鱼的种群数量就这样一点点得到恢复,而这也正是人工繁育的意义所在。

瓦氏雅罗鱼重现自然水域

在水野救护中心驯养车间里,我还看到了成群的瓦氏雅罗鱼。瓦氏雅罗鱼是北京市地方重点保护鱼类。它为杂食性鱼类,主要以底栖无脊椎动物为食。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官厅水库曾有较大产量,后产量急剧下降,八十年代以后在野外实地调查期间未曾采集到标本。

2015年开始,水野救护中心在官厅水库、玉渡山水库等水域陆续开展种群恢复工作。目前,通过持续监测,以上区域能采集到瓦氏雅罗鱼活体,野外种群处于恢复中。就在上个月,水野救护中心向官厅水库及周边水域又投放了自繁的15万条瓦氏雅罗鱼。


瓦氏雅罗鱼

种群数量不断回升的还有细鳞鲑。它是一种冷水性的鱼,目前已经被列入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当中,属于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多年前,水野救护中心在延庆玉渡山水库放流了几万尾细鳞鲑。最近,他们从海河流域的白河上游地区引进了一些细鳞鲑幼鱼,因为细鳞鲑一般需要五六年的时间才能性成熟,人工繁育还需要等待几年的时间。


细鳞鲑

虽然有了可喜的进步,但野生鱼类种群的恢复不容乐观。水野救护中心相关人士介绍,根据文献记载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馆藏标本记录整理,北京及其连通水系区域内曾经存在过的野生鱼类共有74种。2016年至2018年,水野救护中心对北京市五大水系的河流、水库以及典型湖泊水生动物资源开展调查,全市共采集到野生鱼类40余种。近两年,水野救护中心又重新开展五年1次的水生动物资源全面调查工作。

要想恢复当年的盛况,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作为个人,要妥善处理生活垃圾、减少污染,特别是尽量少使用塑料制品,这对鱼类来说非常重要;郊区游玩时,尽量不购买食用野杂鱼;不将观赏鱼、宠物龟等外来水生动物弃养至河湖自然水域里;需要放生时,要到指定的水生生物定点放流场所,进行科学放生……

【北京其他珍稀鱼类】

●多鳞白甲鱼

野外种群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栖息在河道为砾石底质,水清澈低温,流速较大,且海拔为300米至1500米的河流中。

在白甲鱼属中,该种是分布最靠北方的唯一种类,在周口店猿人遗址中曾发现其化石,具有重要的研究和经济价值,属北京地理标志性动物。多鳞白甲鱼冬季要进入河道中的溶岩裂缝与溶洞的泉水里越冬,早春谷雨前后从涌泉冒出。在北京拒马河保护区有 多处鱼谷洞,河 北涞水县是著名的出鱼点之一,目 前数量极为稀少。

●东方薄鳅和黄线薄鳅

东方薄鳅是北京市重点保护动物,黄线薄鳅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这两种鳅都是1981年,由北京自然博物馆的王鸿媛教授等人发现并命名,二者在北京仅分布于拒马河十渡段,东方薄鳅除了在北京有分布之外,还分布于汉江水系的陕西丹凤武关河保护区。这两种薄鳅自被发现命名以来,野生数量极少。

●乌苏拟鲿

北京市重点保护动物,多在江河、湖泊等静水或缓流处活动,常潜伏在水草丛里。乌苏拟鲿在北京分布范围很小,目前只在密云水库有发现。

以上图片由北京市水生野生动植物救护中心提供

燕都新趣

编辑:姜宝君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