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摄长城背砖工的摄影家王文澜:照片见证修复八达岭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路艳霞

2024-07-05 10:18 语音播报


画面中,长城修建者背着沉重的长城砖,正望向无尽的远方,这是1985年第4期《中国摄影》中摄影家王文澜的作品《脊梁》,那些长城拍摄的珍贵瞬间一直深藏在王文澜记忆深处,从未抹去。

“过去报纸上的照片都是反映建设成果,在画面上,机器占的面积较大,人很小,要么就是风景照片。可事实是,最美的风景是人,是人的脸,人脸如此生动、真实,从中可以读出很多东西。”王文澜说。

1971年,玛格南摄影师马克·吕布以北京八达岭长城为背景,拍下了当时中国人的日常生活。1979年,法国摄影师詹姆斯·安丹森拍摄了一张小男孩在长城上喝可乐的照片,引发了巨大反响,这幅照片也成为当年中国改革开放的符号。

王文澜认为,“从新闻的角度去拍摄,就应该是长城和人之间的关系。”

正是抱着这样的摄影理念,王文澜在长城不断寻觅着。

正午的阳光照耀着巍峨的八达岭长城,长城的砖石墙壁在阳光的照耀下散发出淡淡的金色,北京八达岭长城北七、北八两个城台的修复工程正在施工,现场一片忙碌。

王文澜举着尼康500反射镜头,拍摄着热火朝天的施工现场,当他将镜头拉向远处的山上,一位背砖工出现了,他的背上有很多块砖,腰压得很弯,正在一处停留。

王文澜当年拍摄的长城背砖工作品《脊梁》。

王文澜赶紧按动了快门,背砖工是整个画面的主角,长城则作为背景进行了虚化处理,那一瞬间历史被凝固。

那一天,王文澜拍摄了上百张照片,回到报社他连夜冲洗胶卷,晚上干脆就住在了报社。当年的同事、摄影家郭建设同样拍摄了很多背砖工和长城,并用文字记录下,“重修八达岭长城的背夫,以每背一块砖二角五分钱的价格往返于长城上下。”

没有人记得背砖工的名字,是摄影家用珍贵镜头记录了他们的付出和艰辛。“当年我们还投了几张照片送到世界新闻摄影奖(荷赛),虽然没获奖,但入选了当年的年鉴。”王文澜说。

王文澜此后拍过多次长城,他说,“原来拍长城是抱着游山玩水、到此一游的心态。但真正用照片见证长城的修复,见证修建者的汗水辛劳,一下就感觉到了那种历史的沧桑与厚重。”

“我走到哪个省,只要碰到有长城的地儿,长城脚下的生活场景,我就去拍。”王文澜说,今年他还会登上箭扣长城,腿脚不如年轻人,那就慢慢走,希望能用镜头凝固更多历史时刻。

“随着时光推移,照片的魅力形成了历史的包浆,展示出现实社会的精神力量,摄影是我的生活方式,而照片是记忆的时间戳。”王文澜如此说道。

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 专题展

编辑:高晨晨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