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2 14:13
编者的话
孝老爱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孩子们在年幼时获得祖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并从祖父母身上学会热爱生活和自信乐观。孩子们长大后懂得了感恩,与祖父母相伴走在时间的旅途中,共同书写温暖而感人的光阴故事。
一六六中学初三(7)班 李佳欣
漫步在巷子里,偶然间我看到一株静默的桂花树。秋风携着桂花的清香吹到我的脸上,让我不禁想起了她。
在记忆的起点,我总喜欢懒洋洋地坐在姥姥家院子里的桂花树下玩耍,一边闻着四溢的花香,一边看着姥姥晾晒刚洗完的床单。一阵微风吹过,几瓣淡黄色的花瓣粘在湿漉漉的白色床单上,床单仿佛也变香了。姥姥抖抖床单,微笑着对我说:“欣儿,虽然咱们是普通人,但也要像桂花树一样,在平凡的日子里飘香。”幼小的我呆呆地望着她,不理解她说的是什么意思。
记忆变得清晰起来。那是一张饱经沧桑的脸,上面布满了皱纹,前额和眼角的皱纹很深,头顶则覆盖着一层薄薄的银丝。我知道姥姥年轻时曾挨过一些苦日子,但从没听她抱怨过一句。每次回家,总能看见她哼着悠闲的歌曲,抱着一个喷壶,在桂花树下洒水、浇花,或是躺在摇椅上晒着暖暖的太阳。我渐渐懂得了,姥姥教给我的,是对生活的热爱。
埋藏在记忆最深处的,是姥姥做的桂花糕。她轻轻哼着地方戏,精心挑选出一枚枚桂花瓣,放进一个青瓷碗,让清水激发出桂花淡淡的甜香。然后,她不急不慢地抓了把糯米粉放到另一个碗里,在阳光的照射下,那糯米粉也显得清新脱俗。看着和好的糯米面和馅料,我很想亲自包一个,可面团里怎么都包不住桂花馅。看着手上黏糊糊的馅料,我不禁烦躁起来。姥姥笑笑,慢慢握着我的手,不紧不慢地包了起来。至今我还记得,自己做出第一个桂花糕时那无比自豪的心情。“可以吃啦!”听到她这句话,我迫不及待地放一块进口中,松软细腻的质感在我齿间缠绵。糯米粉与桂花馅的比例恰到好处,我只觉得满嘴留香,挥之不去——那是生活的味道,是幸福的味道。
在姥姥和桂花树的陪伴下,我逐渐变得不再急躁,开始留心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发现身边的美好。秋风又起,在我眼中,姥姥就像那枝头微微摆动的桂花,清香又美丽。
指导教师 张军儒
北京日报《小苗》近期征文主题:
自命题作文
中心思想积极向上的虚构类和非虚构类作文。
长期征稿
读后感栏目【我读名著】
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篇、名著的心得体会,包括儿童文学名著。
长期征稿
投稿须知
一般千字以内,体裁以记叙文、散文、议论文为主。可根据每期主题自拟文章题目。
来稿请以word电子文档投至xiaomiaozhoukan@163.com,邮件标题请注明征文主题和学校,稿件中注明学校、班级、姓名和联系方式,以便刊发和联系。
投稿作品应为本人原创,严禁抄袭。作品内容的原创性、合法性等由作者本人负完全责任。如有抄袭等违反规定的行为,经查实,主办方将取消其投稿资格。作者本人还应承担由此产生的全部法律责任。
《小苗》周刊长期征集北京市中小学生的优秀习作,欢迎大家来稿。
《小苗》编辑组
2024年7月
《小苗》周刊简介
《小苗》版是《北京日报》上一个专属于孩子们的创作天地!在这里,孩子们可以书写自己成长的故事,展开想象的翅膀,也可以对城市建设提出建议。每周,《小苗》都会在《北京日报》与孩子们准时见面。喜欢朗诵的小作者还可以将自己见报的作品读给大家听。在这里,孩子们可以看到自己一点点长大的足迹。
虽然叫《小苗》,年龄可不小。说起《小苗》的历史,很多老作者、老读者并不陌生。1982年1月24日,北京日报《小苗》专刊创刊。当年,专门为少年儿童开辟专版,这在当时全国的省级党报中还是一个创举。
目前,《小苗》主要刊发北京市中小学生的记叙文和文学名著读后感,内容围绕孩子们的校内外生活和成长感悟。传播方式包括《北京日报》报纸、微信公众号“北京日报小苗”以及《北京日报》客户端等。如今,《小苗》周刊已经成为北京市中小学生作文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之一,受到广大师生和家长的欢迎。
供图: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