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6 09:54
编者的话
“茶”字拆开来看,就是“人在草木间”。的确,每一片茶叶既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人类智慧和汗水的结晶。云南的普洱、湖南的擂茶、老北京的大碗茶……孩子们品尝着各地的香茶,体验着博大精深的中华茶文化。这草木间的精华让孩子们获得了哪些感悟?一起来看看吧。
北京汇文中学初三(9)班 李子墨
“我爷爷小的时候,常在这里玩耍……”音乐厅里,繁星点点的舞台灯光下,几位身着中式服装的歌唱家用清脆、抒情的嗓音唱着我熟悉的《前门情思大碗茶》。他们唱得那样自在、闲适,仿佛正在胡同里散步一样。歌唱家们精彩的表演勾起了我对大碗茶的兴趣。于是,我和妈妈利用周末时间,来到前门老舍茶馆体验老北京大碗茶。
一走进这座古色古香的茶馆,我就被各式各样的老北京民俗物件吸引了。大厅最显眼处,立着一面黄底绿边的大旗,旗子正中间绣着“大碗茶”三个大字,边上还绣着三个小字“老二分”。“‘老二分’是什么?”我好奇地问妈妈。妈妈从身边的桌子上拿起一张简介让我看。原来,在新中国成立前,老北京的大碗茶主要是供过路人或街上的人力车夫、货郎等解渴用的。改革开放后,政府为了安置待业青年,在前门箭楼西侧摆起“二分钱”大碗茶茶摊。由于大碗茶物美价廉,又颇具老北京特色,吸引了很多游客慕名而来,声名远播。
我和妈妈拿起茶水单,看到上面写着“老二分”,便欣喜地点了一壶。等了没多久,一位身着浅灰中式服装,脚穿布鞋的服务员一声北京腔“您的茶,您嘞慢用——”冲击着我的耳朵,热气掺着茶的淡淡清香引诱着我的味觉。妈妈说,这就是过去那二分钱一碗的大碗茶,用的是北京传统茉莉花茶,只是盛茶的碗从粗瓷大碗换成了现在印着各色京剧脸谱的黄色盖碗。我端起茶碗细细品了一口,又香又苦涩的味道充满口腔,解渴又回味无穷。
我一边品茶,一边欣赏着京韵大鼓表演,感到十分惬意。我和妈妈聊天:“您说,老北京人是不是也是这样,端着茶坐在茶馆里惬意地听曲儿?”妈妈笑着摇了摇头,说:“旧中国那会儿,喝大碗茶的人都是着急赶路的人,可没时间像你现在这样坐下来听曲儿。等到了我小时候,大碗茶才渐渐变成一种消费方式。”
我又品了一口杯中茶,感觉它的香味儿愈发醇厚了。时至今日,北京仍然保留着大碗茶的传统,保留着这份独特的记忆和文化符号。一碗茶,传承着一座城市的烟火气,书写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奋斗故事。
指导教师 高淼
《小苗》周刊简介
《小苗》版是《北京日报》上一个专属于孩子们的创作天地!在这里,孩子们可以书写自己成长的故事,展开想象的翅膀,也可以对城市建设提出建议。每周,《小苗》都会在《北京日报》与孩子们准时见面。在这里,孩子们可以看到自己一点点长大的足迹。
虽然叫《小苗》,年龄可不小。说起《小苗》的历史,很多老作者、老读者并不陌生。1982年1月24日,北京日报《小苗》专刊创刊。当年,专门为少年儿童开辟专版,这在当时全国的省级党报中还是一个创举。
目前,《小苗》主要刊发北京市中小学生的记叙文和文学名著读后感,内容围绕孩子们的校内外生活和成长感悟。传播方式包括《北京日报》报纸、微信公众号“北京日报小苗”以及《北京日报》客户端等。如今,《小苗》周刊已经成为北京市中小学生作文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之一,受到广大师生和家长的欢迎。
供图: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