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迈山之行
北京日报小苗

2024-11-16 09:55 语音播报

小苗

编者的话

“茶”字拆开来看,就是“人在草木间”。的确,每一片茶叶既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人类智慧和汗水的结晶。云南的普洱、湖南的擂茶、老北京的大碗茶……孩子们品尝着各地的香茶,体验着博大精深的中华茶文化。这草木间的精华让孩子们获得了哪些感悟?一起来看看吧。


一七一中学高二(7)班 施圣哲

“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一盅茶,蕴含着世代种茶人的匠心,寄托着对远方亲人的祝福,也体现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那一年,我在云南参加一个为期五个月的交换生项目,期间参观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景迈山古茶林。一进景迈山,就有阵阵茶香扑鼻而来。在片片翠绿色嫩叶的映衬下,一座古朴的茶寨出现在我面前。走进茶寨,迎面是一块硕大的土石,其上黑斑点点,好似满天繁星。走近细看,黑斑呈叶状,头尖身圆,凹凸不平。向导讲解,这是一块三千年前的土层,嵌入土层中的黑色斑点,就是古人的普洱茶。我轻轻抚摸着这块土石,感受着来自三千年前的茶韵。

缓步向村内走去,一条青石小道蜿蜒曲折,两侧白砖黑瓦的平房连成一片。抬头远望,每隔数十米,一面巨大的玻璃窗便出现在眼前,玻璃窗上悬挂着一列木牌,上面写着“洗茶”“摊青”“揉捻”“杀青”“筛分”“拣剔”“拼配”“压制”“包装”等制作普洱的步骤。走进屋内,一台台现代化的机器正在紧张地运转着。它们分门别类,各行其是,看得我眼花缭乱。屋内墙上,则是一幅幅描绘古人制茶景象的壁画,画中人面带微笑地分工合作——有的捡叶、有的将茶叶摊开铺平、有的研磨。阳光下的机器与阴影中的壁画相互衬映,古老与现代同时出现在我的面前,让我领略到了这里的人们与普洱茶延续千年的不解之缘。

傍晚时分,我与向导分别后走出茶村,在茶海中闲庭信步。走着走着,前方出现一间竹阁,我怀着好奇,走进竹阁。阁中有一竹桌,桌上置一套石质茶具。我掏出刚买的茶饼,那茶饼馨香扑鼻。我坐在竹桌前摆弄着茶具和茶饼,看着圆圆的茶饼,忽然想到与家人分开已有数月,一股思乡之情不禁涌上心头。“上客集堂葵,圆月探奁盝”,不知当年秦观饮茶望月时,是否也与此时的我有同样的心情?

一盅茶,饱含着匠心汗水,浓缩了千年文化,流淌着无尽乡思。在浩瀚的中华文明中,我独爱这绵延千载的一缕茶香。

 

《小苗》周刊简介

《小苗》版是《北京日报》上一个专属于孩子们的创作天地!在这里,孩子们可以书写自己成长的故事,展开想象的翅膀,也可以对城市建设提出建议。每周,《小苗》都会在《北京日报》与孩子们准时见面。在这里,孩子们可以看到自己一点点长大的足迹。

虽然叫《小苗》,年龄可不小。说起《小苗》的历史,很多老作者、老读者并不陌生。1982年1月24日,北京日报《小苗》专刊创刊。当年,专门为少年儿童开辟专版,这在当时全国的省级党报中还是一个创举。

目前,《小苗》主要刊发北京市中小学生的记叙文和文学名著读后感,内容围绕孩子们的校内外生活和成长感悟。传播方式包括《北京日报》报纸、微信公众号“北京日报小苗”以及《北京日报》客户端等。如今,《小苗》周刊已经成为北京市中小学生作文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之一,受到广大师生和家长的欢迎。

供图:视觉中国

小苗

编辑:张品秋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