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6 09:54
编者的话
“茶”字拆开来看,就是“人在草木间”。的确,每一片茶叶既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人类智慧和汗水的结晶。云南的普洱、湖南的擂茶、老北京的大碗茶……孩子们品尝着各地的香茶,体验着博大精深的中华茶文化。这草木间的精华让孩子们获得了哪些感悟?一起来看看吧。
北师大实验华夏女子中学初三(5)班 汪妍君
最初对紫砂壶的记忆,总是与爷爷联系在一起。记忆犹如一条在浓雾中蜿蜒的石子路,我沿路而行,那把泛着陶土光泽的紫砂壶,便缥缥渺渺地出现在眼前了。下午时分,当阳光明亮但又不刺眼的时候,爷爷总会用茶匙拨一点茶叶到壶里,再用开水冲开。水涡旋、翻滚,仿佛蒸了“云梦泽”的气漫上来,颇有几分“潮平”的气势。我担心水会溢出,但总得到爷爷“紫砂壶是纳百川的,不必担心”的回应。确实,茶水再怎么回荡得厉害,也从没有溅出来过。后来渐渐明白,这是茶壶的包容,能容得下风平浪静,也能盛得住磅礴而霸道的撞击、漫溢。
壶上,我最希望看到“却月”“井栏”等题文。爷爷给我讲过一些文人与紫砂壶的故事,讲得最多的是嗜茶如命的郑燮的故事。爷爷讲的时候,我眼前就会出现一个场景:秋天,在黄叶没过布履的李氏小园里,郑板桥面对枯朽篱笆,手握着紫砂壶柄冲茶。这时,一位朋友来看望他,板桥肘支桌子、手举茶壶,悠悠地说:“宜兴砂的壶,最是朴拙。时间越久,越有如玉石般的光泽。”
在翻阅有关紫砂壶的书籍时,我学到了更多知识。从明末制壶名家时大彬的故事到清朝众多制壶手艺人巧夺天工的作品,我看到了制壶手艺人的探索与创新。他们手下的“花货”“曼生壶”是那样惟妙惟肖。比如一瓢南瓜壶,瓜藤、瓜叶极好地和壶身融为一体,壶盖边缘的南瓜子好像随时可以被拿下来。这些壶别致又灵动,我不禁感叹古代匠人的奇思妙想。
小小一只紫砂壶,承载着文人雅趣,展现着匠心独运,也诠释着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这跨越时空的精灵,今日还在诉说更多的传奇。
指导教师 李静波
《小苗》周刊简介
《小苗》版是《北京日报》上一个专属于孩子们的创作天地!在这里,孩子们可以书写自己成长的故事,展开想象的翅膀,也可以对城市建设提出建议。每周,《小苗》都会在《北京日报》与孩子们准时见面。在这里,孩子们可以看到自己一点点长大的足迹。
虽然叫《小苗》,年龄可不小。说起《小苗》的历史,很多老作者、老读者并不陌生。1982年1月24日,北京日报《小苗》专刊创刊。当年,专门为少年儿童开辟专版,这在当时全国的省级党报中还是一个创举。
目前,《小苗》主要刊发北京市中小学生的记叙文和文学名著读后感,内容围绕孩子们的校内外生活和成长感悟。传播方式包括《北京日报》报纸、微信公众号“北京日报小苗”以及《北京日报》客户端等。如今,《小苗》周刊已经成为北京市中小学生作文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之一,受到广大师生和家长的欢迎。
供图: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