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6 09:54
编者的话
“茶”字拆开来看,就是“人在草木间”。的确,每一片茶叶既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人类智慧和汗水的结晶。云南的普洱、湖南的擂茶、老北京的大碗茶……孩子们品尝着各地的香茶,体验着博大精深的中华茶文化。这草木间的精华让孩子们获得了哪些感悟?一起来看看吧。
湖南的茶
首钢矿业公司职工子弟学校初三(1)班 严朝珺
因为故乡湖南的菜常是辣的,大概为了解辣消食、中和脾胃,家乡诞生了不一般的茶。这茶不像北京人泡的那种,只有茶叶配开水,晾凉就是凉茶;也不是云南人用花儿和茶叶所制出的花茶。故乡的茶既保留了茶的灵魂,又添加了各种吃食,用碗盛出香气四溢。
夏日里常喝的是擂茶。顾名思义,“擂”指的是制茶的过程——敲打和研磨。记得小时候,夏天的下午,我搬了小板凳坐在外婆旁边,看外婆擂擂茶。她往擂钵里放些干茶叶,用一根一人多高的大木头不停地捣,擂出茶叶的清香。然后,依次加入剥好的花生仁、白芝麻等,继续捣,直到所有材料都碎成糊糊为止。这时候再加入热水,各种香味扑鼻而来,那是记忆里夏天的味道。听说有的人家还会加入折耳根,也就是鱼腥草,不过我并不喜欢它的味道,外婆也从未加过这个。
冬天常喝的是另一种茶。叔叔阿姨们打麻将的时候,外婆总会端来一个小铁盘,上面用许多小杯子盛着茶。外婆一杯杯地把它们分到各人手中,给到我的时候还要嘱咐一句“小心烫”。杯里常常是泡发的晒干了的玉米和黄豆,喝完茶水,照例要把杯中的每粒玉米和黄豆都吃掉。那黄豆又硬又脆,嚼起来喷香;玉米轻咬一下就会喷出甜甜的水。几桌子人围在火炉旁,湿冷的南方冬日也温暖了。
上次回老家还是半年以前,不知道下次回老家,还能不能喝到外婆调制的故乡茶。
指导教师 宋琳玉
婆婆丁茶
人大附小六(1)班 赵家禾
“抓紧点儿,到肖爷爷家的山上采婆婆丁去。”暑假里的一天,早饭后,爷爷就催我快点儿出发。“婆婆丁?”我疑惑地望向他。爷爷告诉我,东北人管蒲公英叫婆婆丁,采来制成茶喝,有许多神奇的功效呢。
肖爷爷家的房前屋后、鱼塘两旁,长满了绿油油的婆婆丁。正是开花时节,真是“满城尽带黄金甲”,金黄色大如硬币的花朵,像一个个精致的微型金盘,亭亭玉立,面朝太阳。我一边挖一边听爷爷介绍,婆婆丁的叶子可以当成野菜做馅、熬汤,也可以晒干泡茶,清爽又降火。
是的,我清楚地记得,每逢我上火,爷爷都会拿出一些晒干的叶子熬水让我喝。但熬好的黄褐色的水苦涩难咽,爷爷就给我放点蜂蜜,劝导我喝了几次,我嘴上的火泡居然就消退了。有时我上网课,长时间看电脑看书,用眼过度,爷爷也会熬上这样一碗水,用水蒸气熏我的眼睛。我现在才知道,原来那黄褐色的水就是婆婆丁叶子熬出来的。
我和爷爷很快挖了两大袋子完整的婆婆丁。回到家,爷爷教我制作婆婆丁茶。先将婆婆丁的茎、叶、花、根一起加入食盐浸泡清洗,放在阳光充足的通风处晾晒8个小时以上,脱去大部分水分。然后放入锅中蒸5分钟,蒸好了摊开,晾干水分,就可以放入炒锅中了。爷爷用小火不断慢炒,一会儿整个厨房都被婆婆丁的芬芳所包围。炒成类似乌龙茶的深褐色就行了,但不能炒得太干,那样容易破碎,抓在手里感觉略微有点软、有些润就可以了。做好的婆婆丁茶装入密封瓶保存,随时冲泡饮用。“爷爷,如果要卖婆婆丁茶,我都想好广告词了——悬梁刺股学不停,上火就喝婆婆丁!”“哈哈哈——”爷爷被我逗得开心大笑。
婆婆丁的茶香中蕴含着温暖和活力。我迫不及待地在杯子里放了几片叶子,又放了几片花朵,开始享受自己亲手制作的茶。入口先苦后甘,滋味无穷。杯中飘着的一朵朵小花好似一个个小太阳,照亮了我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指导教师 孙莉莉
前门情思大碗茶
北京汇文中学初三(9)班 李子墨
“我爷爷小的时候,常在这里玩耍……”音乐厅里,繁星点点的舞台灯光下,几位身着中式服装的歌唱家用清脆、抒情的嗓音唱着我熟悉的《前门情思大碗茶》。他们唱得那样自在、闲适,仿佛正在胡同里散步一样。歌唱家们精彩的表演勾起了我对大碗茶的兴趣。于是,我和妈妈利用周末时间,来到前门老舍茶馆体验老北京大碗茶。
一走进这座古色古香的茶馆,我就被各式各样的老北京民俗物件吸引了。大厅最显眼处,立着一面黄底绿边的大旗,旗子正中间绣着“大碗茶”三个大字,边上还绣着三个小字“老二分”。“‘老二分’是什么?”我好奇地问妈妈。妈妈从身边的桌子上拿起一张简介让我看。原来,在新中国成立前,老北京的大碗茶主要是供过路人或街上的人力车夫、货郎等解渴用的。改革开放后,政府为了安置待业青年,在前门箭楼西侧摆起“二分钱”大碗茶茶摊。由于大碗茶物美价廉,又颇具老北京特色,吸引了很多游客慕名而来,声名远播。
我和妈妈拿起茶水单,看到上面写着“老二分”,便欣喜地点了一壶。等了没多久,一位身着浅灰中式服装,脚穿布鞋的服务员一声北京腔“您的茶,您嘞慢用——”冲击着我的耳朵,热气掺着茶的淡淡清香引诱着我的味觉。妈妈说,这就是过去那二分钱一碗的大碗茶,用的是北京传统茉莉花茶,只是盛茶的碗从粗瓷大碗换成了现在印着各色京剧脸谱的黄色盖碗。我端起茶碗细细品了一口,又香又苦涩的味道充满口腔,解渴又回味无穷。
我一边品茶,一边欣赏着京韵大鼓表演,感到十分惬意。我和妈妈聊天:“您说,老北京人是不是也是这样,端着茶坐在茶馆里惬意地听曲儿?”妈妈笑着摇了摇头,说:“旧中国那会儿,喝大碗茶的人都是着急赶路的人,可没时间像你现在这样坐下来听曲儿。等到了我小时候,大碗茶才渐渐变成一种消费方式。”
我又品了一口杯中茶,感觉它的香味儿愈发醇厚了。时至今日,北京仍然保留着大碗茶的传统,保留着这份独特的记忆和文化符号。一碗茶,传承着一座城市的烟火气,书写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奋斗故事。
指导教师 高淼
紫砂传奇
北师大实验华夏女子中学初三(5)班 汪妍君
最初对紫砂壶的记忆,总是与爷爷联系在一起。记忆犹如一条在浓雾中蜿蜒的石子路,我沿路而行,那把泛着陶土光泽的紫砂壶,便缥缥渺渺地出现在眼前了。下午时分,当阳光明亮但又不刺眼的时候,爷爷总会用茶匙拨一点茶叶到壶里,再用开水冲开。水涡旋、翻滚,仿佛蒸了“云梦泽”的气漫上来,颇有几分“潮平”的气势。我担心水会溢出,但总得到爷爷“紫砂壶是纳百川的,不必担心”的回应。确实,茶水再怎么回荡得厉害,也从没有溅出来过。后来渐渐明白,这是茶壶的包容,能容得下风平浪静,也能盛得住磅礴而霸道的撞击、漫溢。
壶上,我最希望看到“却月”“井栏”等题文。爷爷给我讲过一些文人与紫砂壶的故事,讲得最多的是嗜茶如命的郑燮的故事。爷爷讲的时候,我眼前就会出现一个场景:秋天,在黄叶没过布履的李氏小园里,郑板桥面对枯朽篱笆,手握着紫砂壶柄冲茶。这时,一位朋友来看望他,板桥肘支桌子、手举茶壶,悠悠地说:“宜兴砂的壶,最是朴拙。时间越久,越有如玉石般的光泽。”
在翻阅有关紫砂壶的书籍时,我学到了更多知识。从明末制壶名家时大彬的故事到清朝众多制壶手艺人巧夺天工的作品,我看到了制壶手艺人的探索与创新。他们手下的“花货”“曼生壶”是那样惟妙惟肖。比如一瓢南瓜壶,瓜藤、瓜叶极好地和壶身融为一体,壶盖边缘的南瓜子好像随时可以被拿下来。这些壶别致又灵动,我不禁感叹古代匠人的奇思妙想。
小小一只紫砂壶,承载着文人雅趣,展现着匠心独运,也诠释着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这跨越时空的精灵,今日还在诉说更多的传奇。
指导教师 李静波
景迈山之行
一七一中学高二(7)班 施圣哲
“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一盅茶,蕴含着世代种茶人的匠心,寄托着对远方亲人的祝福,也体现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那一年,我在云南参加一个为期五个月的交换生项目,期间参观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景迈山古茶林。一进景迈山,就有阵阵茶香扑鼻而来。在片片翠绿色嫩叶的映衬下,一座古朴的茶寨出现在我面前。走进茶寨,迎面是一块硕大的土石,其上黑斑点点,好似满天繁星。走近细看,黑斑呈叶状,头尖身圆,凹凸不平。向导讲解,这是一块三千年前的土层,嵌入土层中的黑色斑点,就是古人的普洱茶。我轻轻抚摸着这块土石,感受着来自三千年前的茶韵。
缓步向村内走去,一条青石小道蜿蜒曲折,两侧白砖黑瓦的平房连成一片。抬头远望,每隔数十米,一面巨大的玻璃窗便出现在眼前,玻璃窗上悬挂着一列木牌,上面写着“洗茶”“摊青”“揉捻”“杀青”“筛分”“拣剔”“拼配”“压制”“包装”等制作普洱的步骤。走进屋内,一台台现代化的机器正在紧张地运转着。它们分门别类,各行其是,看得我眼花缭乱。屋内墙上,则是一幅幅描绘古人制茶景象的壁画,画中人面带微笑地分工合作——有的捡叶、有的将茶叶摊开铺平、有的研磨。阳光下的机器与阴影中的壁画相互衬映,古老与现代同时出现在我的面前,让我领略到了这里的人们与普洱茶延续千年的不解之缘。
傍晚时分,我与向导分别后走出茶村,在茶海中闲庭信步。走着走着,前方出现一间竹阁,我怀着好奇,走进竹阁。阁中有一竹桌,桌上置一套石质茶具。我掏出刚买的茶饼,那茶饼馨香扑鼻。我坐在竹桌前摆弄着茶具和茶饼,看着圆圆的茶饼,忽然想到与家人分开已有数月,一股思乡之情不禁涌上心头。“上客集堂葵,圆月探奁盝”,不知当年秦观饮茶望月时,是否也与此时的我有同样的心情?
一盅茶,饱含着匠心汗水,浓缩了千年文化,流淌着无尽乡思。在浩瀚的中华文明中,我独爱这绵延千载的一缕茶香。
★我读名著 ★
爱是破解苦难的钥匙
——读《秋天的怀念》有感
北工大附中高二(8)班 郭得志
第一次与史铁生相逢是在初中课文《秋天的怀念》里,文中的母亲用自己最后的生命唤醒史铁生对生活的希望,这令我深受感动。今年秋风又起时,我再次翻开《秋天的怀念》,更加感慨母爱的伟大,也更加理解史铁生的心情。
双腿瘫痪后的史铁生性情不定,残疾让这个年轻人失去了对生活的希望。文中母亲两次请史铁生一起去北海看菊花。第一次,史铁生拒绝了,因为双腿瘫痪后,一切对于他来说都没有意义,所以他毅然决然地拒绝了。第二次邀请,可以说是母亲对儿子的恳求。史铁生答应了,母亲高兴得像个孩子。文中有很多细节描写,都体现出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比如母亲进屋后特意挡住了窗外的落叶,怕儿子看到生命的流逝而悲观;对于“跑”“踩”一类的字眼儿,母亲比儿子还敏感。但最后,她也没能和史铁生看一次菊花,这是母亲的遗憾,也是史铁生的遗憾。在母亲死后,史铁生才明白了母亲带他看菊花的真正目的,也坦然接受了残疾。
在史铁生日后的文章中,充满了面对生死苦难的坦然。我想,是母亲的爱造就了笑看苦难的史铁生,是爱战胜了恐惧,战胜了生死。在日常生活中,他一次又一次地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明确自我的价值,这是爱对于人生成长路上的帮助与启迪。他写下的《合欢树》《我与地坛》都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虽然母亲不在了,但史铁生身边永远有母亲的影子,有爱的影子。母亲作为人生导师给予了他许多支持。
有些东西只有失去才懂得珍惜,对于史铁生来说可能是母爱。爱是破解苦难的钥匙。愿我们都能珍惜身边人的爱,因为这份爱能让我们破解心中的迷茫与困惑。
近期征稿主题:
寻味北京
特色美食,最能体现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出身名门”的烤鸭、涮肉,传统小吃豆汁、卤煮,“家常标配”炸酱面、拌白菜心……在众多的京味美食中,你最喜欢哪一样?有没有试着亲手做一做?欢迎用作文或短视频的形式记录下你与京味美食的故事。
截稿日期:2024年11月29日
吾爱吾家
家人永远是我们的最爱,爱就要体现在行动上。闲暇时帮助做家务,全家旅行中主动出谋划策,在纪念日准备一份惊喜,家人难过时给予安慰和陪伴,都是吾爱吾家的具体体现。你为家人做过哪些事情?家人的反馈如何?快来告诉小伙伴们吧。
截稿日期:2024年12月13日
读后感栏目【我读名著】
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篇、名著的心得体会,包括儿童文学名著。
长期征稿
投稿须知
文字类作品:一般千字以内,以记叙文、散文为主,根据每期主题自拟文章题目,以word电子文档发来。
视频类作品:时长2分钟以内,内容完整连贯,图像质量佳,以MP4格式发来。
来稿请投至xiaomiaozhoukan@163.com,邮件标题格式为“投稿主题+学校”,邮件正文注明学校、班级、姓名和联系方式,如有指导教师一并注明。
投稿作品应为本人原创,严禁抄袭。作品内容的原创性、合法性等由作者本人负完全责任。如有抄袭等违反规定的行为,经查实,主办方将取消其投稿资格。作者本人还应承担由此产生的全部法律责任。
《小苗》周刊长期征集北京市中小学生的优秀作品,欢迎大家来稿。
《小苗》编辑组
2024年11月
《小苗》周刊简介
《小苗》版是《北京日报》上一个专属于孩子们的创作天地!在这里,孩子们可以书写自己成长的故事,展开想象的翅膀,也可以对城市建设提出建议。每周,《小苗》都会在《北京日报》与孩子们准时见面。在这里,孩子们可以看到自己一点点长大的足迹。
虽然叫《小苗》,年龄可不小。说起《小苗》的历史,很多老作者、老读者并不陌生。1982年1月24日,北京日报《小苗》专刊创刊。当年,专门为少年儿童开辟专版,这在当时全国的省级党报中还是一个创举。
目前,《小苗》主要刊发北京市中小学生的记叙文和文学名著读后感,内容围绕孩子们的校内外生活和成长感悟。传播方式包括《北京日报》报纸、微信公众号“北京日报小苗”以及《北京日报》客户端等。如今,《小苗》周刊已经成为北京市中小学生作文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之一,受到广大师生和家长的欢迎。
供图: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