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3 09:05
编者的话
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事情——最爱吃的月饼卖完了、想玩游戏手机却被家长没收、心仪的苹果树迟迟得不到……面对这些不如意,孩子们的想法和做法非常富有智慧。我们不妨向孩子们学习,学着拥抱这个不那么完美的世界。
五仁月饼
北京市京源学校高一(5)班 于丽阳
“太晚了,超市快关门了,就剩五仁月饼了。”一进门,爸爸就向我和妈妈通报了他在中秋节放假前两天才去买月饼的“战况”。“没关系,我们小时候总是吃五仁的。”妈妈笑着接过爸爸手里的袋子,从里面拿了两块五仁月饼,一块自己咬了一口,另一块递给我,说:“没准儿,它比枣泥的好吃呢!”
看着妈妈津津有味地吃着,我有些失落地接过那块五仁月饼,心里却依旧惦记着我心爱的枣泥月饼。小时候,每次吃枣泥月饼时,我都会先咬一大口,再细细品嚼。唇齿间氤氲着枣香,甜甜的味道瞬间触动我的味蕾,那种快乐可以让身体的各个部位都舒适起来。
“快吃啊,这个月饼可好吃了,你尝尝。”妈妈的一句话将我从回忆中唤醒。
我半信半疑地勉强咬了一小口,吃掉了外层的皮。嗯,似乎跟枣泥月饼饼皮的味道没太大区别。这么想着,我又尝试咬了一小口,舌尖感受到了糖浆包裹在瓜子仁和杏仁之间的一丝清甜。“嗯,味道还可以。”我开始饶有兴致地端详起手中的月饼——花纹细腻的焦黄色饼皮包裹着馅儿料,芝麻、花生、瓜子、杏仁……各种果仁被半透明的糖浆粘在一起,口感层次想必会更丰富吧。于是,我咬了一大口,享受着五仁月饼独特的味道。“这个月饼好吃吗?不好吃的话,我明天去另一个超市看看有没有枣泥的。”爸爸看着我吃掉最后一口五仁月饼,问道。我摇了摇头,笑着说:“不用再买了,五仁的也很好吃!”
妈妈说的没错,好吃的月饼不只枣泥一种口味。或许,我从没尝过的莲蓉月饼、蛋黄月饼、酸奶月饼也都不比枣泥月饼味道差呢。今年中秋,虽然是不得已品尝了五仁月饼,但体验的结果却让我很快乐。想想自己从小一直任性地拒绝其他口味的月饼,真是孩子气。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品尝了才知真味,“古之人不余欺也”。与其固守熟悉的东西,不如开放心态,积极甚至主动地尝试、接纳生活中的新事物。只有勇于尝试,我们才能更了解这个世界,才能让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指导教师 李小琴
暂别了,游戏世界
北京中学初二(3)班 商翊如
有一段时间,我对游戏近乎痴狂。六年级毕业的那个暑假,我几乎每天都沉浸在游戏带给我的欢乐中。担心白天玩游戏被父母数落,我定了深夜闹钟,等父母都睡熟后,强忍着翻腾的困意,挣扎着起来玩游戏。虽然双眼因长时间盯着屏幕而感到疲惫酸涩,但游戏对我的诱惑总是占据上风。一个暑假就这样浑浑噩噩地过去了。
升入初中,学业繁重,父母将电子产品全部严格管控。我很着急,担心游戏里多了什么活动我没有参加,增加了什么新的装扮我不能领到。我跟父母谈了很久的条件,直到我咬着牙问他们,若是期中考试考到班级前五,能否将电子产品归还给我,父母才勉强同意了。最终,我以第四名的成绩拿回了电子产品。
我急不可耐,即刻登录到游戏界面。或许是太久没玩了,一股眩晕感扑面而来。我定了定神,开始在游戏的世界里继续探索。但与以往不同的是,虽然我每天都登录游戏,但有时候只是在游戏里短暂停留就退出了,后来,即使出了新活动,我也只是扫一眼推送公告,都懒得上线进去看了。
一天傍晚,我再度登录游戏,看着熟悉的背景、熟悉的人物,不知为什么,忽然间再也提不起任何兴致。五彩缤纷的画面渐渐模糊,然后变得一片灰白。“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最能描述我那一刻的感受。最终,我退出了游戏界面,望向窗外的夜空,有了一种强烈的解脱感。
父母问我为什么突然不玩了,我半天没有回答。后来,仔细回忆这个游戏给我留下的那些美好记忆,大部分是因为其中的探险经历始终都有朋友做伴。玩游戏带给我最大的快乐,就是呼朋唤友一起在虚拟世界里四处闯荡。而如今,课业越来越繁重,时间被许多事情占据,朋友们的“星星”也极少在游戏的星盘中亮起来了。
我逐渐明白,在虚拟世界以外,还有许多可以追求、向往的东西。现实是温暖的,好朋友的关爱、学业上的收获和成就感、父母的陪伴,都是网络无法取代的。如今,比那段虚幻的记忆更为鲜艳的,是每一天平凡而又温馨的现实生活。那几个要好的朋友,将学业之外的时光塞得很满。
未来,我还会回到游戏世界中吗?这个问题太难回答了,还是交给未来的我吧。
路,不只有一条
北京二中高二(8)班 张祐榕
夜幕降临,二环路的两旁亮起了明晃晃的路灯,各式车辆川流不息,车灯的光束将它们串联起来,仿佛一条永远不会断流的长河。宽敞洁净的主干道谁也不愿意偏离,因为它便捷高效,是通向目的地的最佳选择。
然而,在那些略显狭窄拥挤的小路上,却另有一番风景:灯火可亲的街边小馆中,一碗热汤抚慰着漂泊者疲惫的心;香气四溢的咖啡屋里,总能看到白领们加班的身影。如果离开城市,到乡下去,就会发现美丽的野花开在坑洼泥泞的乡间小路旁。还会遇到在田垄间劳作的农人,直起身,用朴实的笑容与你打招呼。
如果把主干道比喻成通向成功的康庄大道,那么那些兜兜转转的小路、小巷就像大人口中常说的“弯路”。别怕走弯路好吗?因为,即便脱离了主路,其实还有很多个可以掉头的机会,还有很多条殊途同归的路径。有两位对我影响很大的老师都曾对家长们说过类似的话:有时候,我们就是要眼睁睁地看着孩子们犯错,大人要允许孩子犯错,不论怎样,那都是他们的人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每个人都是第一次做自己。人们世世代代的接力,不是一位智者选择一条道路,大家跟随着走下去;而是所有人都摸索着,在高山、草原、荒漠、戈壁都留下足迹,在湖泊、河流、海洋上都划出涟漪,然后我们才知道了这个世界。
正因为所谓的错误和弯路,大家的人生才各有不同。人生的况味既来自于令人引以为傲的正确选择,也来自于让我们感到遗憾和悔恨的失败经历,以及在失败之后的挣扎、愈合和继续前行。毕竟,我们的目标不同,主干道不能直达每个人的目的地。正是一个个分岔路口、一条条辅路,把我们送到了各自想去的地方。
种苹果树
实验二小六(7)班 郑鸿阳
秋天,我们搬进了新家,窗外的花园里有一棵粗壮的苹果树,看得我心里直痒痒,便问妈妈:“我想买棵盆栽苹果树,养好了还能吃苹果。”妈妈笑着说:“什么时候买呀?”我略做思考,说:“现在树木落叶归根,此时移栽,树苗察觉不到,浇些水,等春天树苗一觉醒来就活了。”妈妈皱着眉说:“秋天植物生命力不强,现在种树,怕是过不了冬啊!”
春节过后,我又问妈妈:“妈,现在阳气上升,种上苹果树,不久就能发芽。”妈妈却反驳道:“现在寒风凛冽,一根光杆儿活不成的。”阳春三月,我再次和妈妈商议:“现在到处生机勃勃,您看,窗外的苹果树都发芽了,正适合种树,植树节就在此刻!”妈妈迟疑了一下,说:“小芽太娇嫩了,等到苹果树开花时芳香四溢,那时候再种,不是更好吗?”
四月,下起雨来,窗外的苹果树被雨珠打得落英缤纷。我看着一地花瓣,心疼地说:“妈,都清明节了,再不买苹果树就晚了!”妈妈却一脸惆怅地说:“哎呀,只买一棵果树无法授粉呀,要不等结果时再买?”
初夏,艳阳高照,我急不可待地对妈妈说:“现在已经坐果了,快买吧!”妈妈摇着头说:“幼果会被虫蛀,等果子长大些吧!”我顿足而出,仰天长叹:“太可惜了!”
两个月后,我又说:“妈,现在苹果都长大了,是果树的第二次发根高峰,赶快买还有希望种活。”妈妈擦着头上的汗说:“酷暑难耐,苹果树运送一路会干死的!”秋风习习,我再次催妈妈:“苹果都熟了,现在是果树全年最后一次发根高峰,快买吧!”没想到,这一次,妈妈居然答应了!
第二天,我正望着窗外硕果累累的苹果树发呆时,妈妈回来了,说:“儿子,给!”我立刻扭头,啊!竟然是一个红彤彤的大苹果!我张大嘴巴,惊讶得久久难以合拢。说好的苹果树怎么变苹果了?但我转念一想,这样也不错,吃完苹果可以把苹果籽当种子,何必非买一棵树?当我把苹果籽埋进已准备了一年的花盆里时,会心地笑了。
指导教师 刘婕
身边的美好
昌平区天通苑学校八年级(1)班 邓雨瑶
那年暑假,我回到老家,一个闲适恬静的乡村。村中养了许多鸡,村旁有条小河,村前是大片的麦田,颇有唐代张继诗中“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的景象。
姥爷白天带我去小河捉鱼、河边摘苹果,晚上带我去鸡窝拿鸡蛋。有一次,我们去麦田,冬小麦已经成熟,我被这大片的金黄吸引,姥爷就放任我去麦地里撒欢。我在田间奔跑,张开双臂,任由风吹到我脸上。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和惬意,仿佛一切美好都在此汇集。我问姥爷:“您说,为什么我在这里感觉比在城里幸福?”姥爷回答:“因为这里的东西都是你没见过的,你对它们充满好奇。你一直在城市生活,对城市的事物已经司空见惯,但城市也并不是枯燥的,你可以试试珍惜每一天,憧憬下一天。说不定,你也可以在城市中追寻到你心中的美好。”
快乐的暑假结束后,我回到城市,尝试着从熟悉的生活中去探寻未曾发现的美好。书页上的行行文字,可以弹奏出诗歌起伏的韵律;街道旁闪烁的霓虹、橱窗里诱人的美食,向行人诉说着美好的人间烟火;格子窗里透出的灯光,汇集出城市“参差十万人家”的温馨与壮阔。渐渐地,我爱上了熟悉无比的城市,爱上了这些寻常的美好。
海伦·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写道:“他们认为世界上千姿百态的行为以及丰富多彩的颜色,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这就是人类,很少关注已有的东西,却渴望得到自己没有的东西。”是的,这个世界充满美好,只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指导教师 杜笑涵
近期征稿主题:
寻味北京
特色美食,最能体现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出身名门”的烤鸭、涮肉,传统小吃豆汁、卤煮,“家常标配”炸酱面、拌白菜心……在众多的京味美食中,你最喜欢哪一样?有没有试着亲手做一做?欢迎用作文或短视频的形式记录下你与京味美食的故事。
截稿日期:2024年11月29日
吾爱吾家
家人永远是我们的最爱,爱就要体现在行动上。闲暇时帮助做家务,全家旅行中主动出谋划策,在纪念日准备一份惊喜,家人难过时给予安慰和陪伴,都是吾爱吾家的具体体现。你为家人做过哪些事情?家人的反馈如何?快来告诉小伙伴们吧。
截稿日期:2024年12月13日
读后感栏目【我读名著】
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篇、名著的心得体会,包括儿童文学名著。
长期征稿
投稿须知
文字类作品:一般千字以内,以记叙文、散文为主,根据每期主题自拟文章题目,以word电子文档发来。
视频类作品:时长2分钟以内,竖版拍摄,内容完整连贯,图像质量佳,以MP4格式发来。
来稿请投至xiaomiaozhoukan@163.com,邮件标题格式为“投稿主题+学校”,邮件正文注明学校、班级、姓名和联系方式,如有指导教师一并注明。
投稿作品应为本人原创,严禁抄袭。作品内容的原创性、合法性等由作者本人负完全责任。如有抄袭等违反规定的行为,经查实,主办方将取消其投稿资格。作者本人还应承担由此产生的全部法律责任。
《小苗》周刊长期征集北京市中小学生的优秀作品,欢迎大家来稿。
《小苗》编辑组
2024年11月
《小苗》周刊简介
《小苗》版是《北京日报》上一个专属于孩子们的创作天地!在这里,孩子们可以书写自己成长的故事,展开想象的翅膀,也可以对城市建设提出建议。每周,《小苗》都会在《北京日报》与孩子们准时见面。在这里,孩子们可以看到自己一点点长大的足迹。
虽然叫《小苗》,年龄可不小。说起《小苗》的历史,很多老作者、老读者并不陌生。1982年1月24日,北京日报《小苗》专刊创刊。当年,专门为少年儿童开辟专版,这在当时全国的省级党报中还是一个创举。
目前,《小苗》主要刊发北京市中小学生的记叙文和文学名著读后感,内容围绕孩子们的校内外生活和成长感悟。传播方式包括《北京日报》报纸、微信公众号“北京日报小苗”以及《北京日报》客户端等。如今,《小苗》周刊已经成为北京市中小学生作文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之一,受到广大师生和家长的欢迎。
供图: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