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4 09:08
“此一去下山探母,千万要小心。走路要走小路,绕过城镇。怕的是稍有不慎,被官府发现他的人……”站似青竹,声若洪钟,言如珠玉,掷地有声。这段惊羡四座的唱词来自北京琴书代表性传承人王树才老师在天坛南门剧场的琴书表演《李逵下山》。
北京琴书是北京地区古曲艺术中具有代表性的曲种,形式是一人站唱,以左手敲击铁片,右手执鼓楗击扁鼓,伴奏乐器为扬琴和四胡。它是“说似唱、唱似说”,唱腔中夹用说白,突出表现北京土言土语,板式有快、慢、散,极大丰富表演和演唱效果。
王树才表演北京琴书《李逵下山》
近年来,王树才除了演绎师父关学曾的经典唱段,也创作出一大批反映时代变迁,讲述古都风貌的优秀作品,如反映京城胡同变迁的《东四胡同》、反映古代京城水系连通故事的《郭守敬》等。据王树才介绍,北京琴书源自大兴采育和通州马驹桥一带,是最古老的舞曲形式之一,最初名为单琴大鼓或五音大鼓,后由他的师父关学曾先生更作“北京琴书”。
“1951年秋天全国文艺调研报幕的时候,有的叫‘西河’大鼓,有的叫‘京韵’大鼓,到关学曾先生这一报——琴书,大家都不知道是哪儿的。”王树才讲述到。“后来我们先生便和他的琴师吴长宝先生商量:琴书说的是北京的事儿,唱的是北京的曲儿,吐的是北京的字儿,就定名为‘北京’琴书。”
此外,王树才致力于通过以新媒体为例的多种渠道,推动北京琴书走出京都甚至打破国门,让外国友人也能欣赏这音律优美的东方古韵,领略非遗文化的魅力。王树才曾指导过来自摩洛哥及新加坡等多地的外国学生,也和他们一起参加过《星光大道》等综艺节目。“只要你会说中国话,就能学北京琴书。”王树才说。“如果有同学来找到我,想要学习琴书,我一定会认真地教,积极传授咱们这门民族艺术。”
而在开头提到的《李逵下山》表演的观众中,就有一位来自越南的朋友黄盛丰。他被这段精彩绝伦的琴书演绎所吸引,演出结束之后来到后台与王树才老师交流,对方也盛情欢迎,倾囊相授一些琴书的基础技法。
王树才教授黄盛丰演绎北京琴书
王树才说,过去有句俗语叫做“活保人,人保活”,倘若没有艺术家来呈现,再好的作品也会是一杯白开水。而非遗传承人所做的正是将这白水烧烫煮沸,添以茶叶,焕其甘香。
正如王树才所说,非遗传承如同择水煮茶、旷原植木,是一个不断承接与开辟的过程。从古至今一位又一位的非遗传承人就好似无私燃烧的蜡炬,以一己之火光,亮天下之苍穹。从黄盛丰口中一句脆生生的“长命百岁吉祥话”开始,未来还会有更多这样动人的故事出现,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洪亮的声音传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