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30 09:27
编者的话
走在冬天的街头,寒风中飘来的各色美食的香气,是最难以抵挡的诱惑。校门口香喷喷的肉包子、早餐铺热腾腾的胡辣汤、“一叶落锅一叶飘”的刀削面,都给孩子们带来平凡而难忘的满足与快乐。让我们一起走进孩子们的冬日美食世界,感受酸甜苦辣咸,风味在人间。
校门口的肉包子
北京二中分校九年级(5)班 王瀚槿
学校周围有很多美食铺子,每天放学,隔着很远就能闻到各种不同的诱人香气。虽然我每天都会途经这些铺子,但家人担心这里卖的食品不卫生,从不让我买。我每次看到同学们三三两两,手里捧着香气扑鼻的食物,心里就充满了羡慕。
出校门转角处的第一家是个包子铺,虽然门脸不大,但是每天都会有很多人排队。寒冷的冬天,当店主拉开橱窗的那一刻,一股热浪喷涌而出,包子的香气扑鼻而来;再打开蒸笼,大肉包子错落有致地静静躺在那里,好像在等待着我。每当此刻,我的口水就会不由自主地流下来。下了晚自习,满天星斗下的包子铺格外显眼,而同学们用力咬开包子的刹那,更是让我心痒难耐。
有一天,我和好友结伴回家。在包子铺前,好友问:“老板,有奥尔良鸡肉包吗?”老板微微点头,好友眼里迅速闪过一束光:“那来两个吧。”老板撑开塑料袋,熟练地将包子扔进去。结完账后,好友招呼我也吃一个。我内心斗争了一会儿,最终还是接过包子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软糯美味的包子皮里是鲜美的奥尔良鸡肉,肉馅的香味与厚实的包子皮唤醒了我的味蕾。从那以后,只要我有饥饿的感觉,那奥尔良鸡肉包就会像过电影似的在我脑海中出现。但每次我问爸爸,放学后可不可以去包子铺买个包子吃,得到的答案总是固定的两个字“不行”。
那天早上,我又问了爸爸同样的问题,出人意料的是,他竟然同意了!真是太惊喜了。于是,在上课的时候,我就开始惦记美味的包子。放学铃声刚一响,我就抓起书包,和好友飞快地冲出校门,用百米冲刺的速度跑到包子铺。我学着好友的样子问道:“老板,还有奥尔良鸡肉包吗?”老板还是点了点头。“要三个,”我开心地说。一个包子给好友,一个吃掉,再把剩下的一个小心翼翼塞进口袋里,留着快到家时再吃。
我享受吃包子的美好时刻,享受跟朋友在一起的快乐时光,这才是冬日里该有的滋味啊!
姑姑的撒汤
一七一中学初二(15)班 代敬泽
我的老家在安徽省淮北市下辖的小县城濉溪,每次回老家,我都能品尝到姑姑亲手做的“撒汤”。撒汤是淮北地区最负盛名的美食。它用老母鸡炖一碗鸡汤,加上盐、胡椒等调料,再将打散的鸡蛋用鸡汤一冲,加上薏米,就是最好的驱寒之物。
每年寒假回老家,最能让我们从疲惫的返乡行程中恢复精神的,就是这一碗撒汤。入口时,是一股辛辣浓烈的胡椒味,冲劲十足。随后是一股温柔的暖流,从舌尖散开,席卷全身,那是鸡汤的鲜美与醇厚。不经意间,齿间流过几缕鸡蛋花,为这鲜美的汤又增添了几分层次感。在一道道暖意包裹下,细嚼其中的薏米,谷物之香与肉香混合,让人回味无穷。一口撒汤入腹,好似冬日暖阳照在心头,层层的暖意如浪花叠叠,在身心中激荡,寒意就被祛除得无影无踪了。
姑姑为了家中的生意整日奔波,常常不能按时吃饭,可迎接我们回来的一碗撒汤,却每次都准时出现。去年寒假回老家,看到姑姑的青丝已半数转为白发,脸上的皱纹也多了起来,可眉目间流露出的慈爱之情却依然未变。看着眼前热气腾腾的撒汤,又看看一脸慈爱的姑姑,一种温暖的感觉在我内心深处翻涌。
老家的撒汤是家乡至味,是亲情的凝结,也是濉溪人俭朴生活的写照。一碗撒汤,让我品尝到了温暖与幸福。
指导教师 杜一鸣
吕梁“面桌”
首师大附中通州校区高二(7)班 冉梓涵
我的家乡在晋西的吕梁山区,吕梁人喜面食。一双筷子,一口锅,只要面够多,家乡人就可以做出各式各样的面食。
“面桌”是吕梁面食的代表。面桌,顾名思义,全桌16道菜,全由面制成。做面桌时,男女老少齐出动,记忆里,面的味道极好,但看大人们备厨的过程更是一番快乐。
前厅,族中爷爷辈的男人们准备着面桌的原料。这是件既需耐心,又考验技术的活计。他们在大石臼里倒上面粉、水,用一根大臂粗细的木棍不断搅拌,从清早一直搅到中午,然后把搅拌好的面糊分成多份,装进木盆,分给叔伯们。叔伯们接过木盆,不时加入豆面、莜面、高粱面,然后开始揉面。叔伯们揉面的力道掌控得很好,面糊在他们手中变成了平整水润的面团。我们小孩子就把一个个面团拿给厨房里的姑姑婶婶。
削面,是面桌的重头戏。只见姑姑婶婶们抱着削面板,用刀将面叶飞似的甩入锅中。每片面叶中间厚两边薄,棱角分明,酷似柳叶,真是“一叶落锅一叶飘,一叶离面又出刀,银鱼落水翻白浪,柳叶乘风下树梢”。白雾中,铁锅里翻腾着面叶,厨房内飘出阵阵麦香。削面是每个吕梁人一生的挚爱,是他们无论走到何处都不会忘怀的美味。
面桌中最讨我们孩子喜欢的,莫过于花馍。吕梁的花馍没有色彩,却极富趣味。我们常扒在灶台前,偷偷揪几块面,像模像样地捏起来,但不过半炷香时间就没了耐心,放下歪七扭八的花馍半成品,一溜烟儿跑到别处玩儿去了。大人看着我们笑,手上的活儿却不断。花馍中最常见的造型是兔子。大人们用筷子灵巧地卷、搓、揉,再夹住两头挑起翻折,挑出长耳朵,最后摁进两粒红豆,一只栩栩如生的兔子就做成了。
过去,人们为了凑足正月里做面桌的面,平时省吃俭用。现在日子好了,面桌对人们不再有“大餐”的诱惑,而是更多地承载着游子对这片生养我们的黄土地、对族亲的惦念。
指导教师 肖然
胡辣汤
人大附中初三(1)班 苑宸熙
小时候,爸妈工作忙,寒暑假都会把我送回河南姥姥家。姥姥平时舍不得下馆子,但我一回来,她就变得格外大方。清晨,她忙完家里的活计,总会带我到家门口的早餐铺,用地道的河南话嚷一嗓子:“老板,一碗汤,一根油条!”
热气腾腾的胡辣汤上桌,撒一搓香菜,浇一点醋,拿汤匙一搅拌,浓烈厚重的香味飘散开来,配上刚出锅的油条,一碗下肚,顿感神清气爽。这时,姥姥总会不厌其烦地讲起她小时候的事儿:家里条件不好,姊妹多,太姥爷每个月领了工资,都会带他们到镇上打牙祭。点上一碗胡辣汤、几根刚出锅的油条,一家人品着美食,唠着家常,盘算着下个月几号再来吃。
那时的我似懂非懂,一碗再寻常不过的胡辣汤怎么被姥姥吃出了饕餮盛宴的感觉?直到后来随妈妈到美国求学。全新的环境,陌生的同学,蹩脚的英语,一向活泼开朗的我变得沉默寡言。
回国后的暑假,我又回到姥姥家。“走,喝胡辣汤去。”姥姥拉着我的手,好像生怕我走丢了似的。昔日的早餐铺早已换了主人,店面装修得富丽堂皇,点餐系统升级成硕大的电子屏。姥姥依旧点了一碗胡辣汤、几根油条。热气萦绕下的胡辣汤好像一幅水墨画,褐色的海带在雾气腾腾的碗里犹如远处云雾缭绕的山峰,浓汤里漂浮的几片木耳,像从远处驶来的轻舟,晶莹剔透的粉丝仿佛水面波光粼粼的水纹。“这胡辣汤好喝,是因为它调和了各类食材、各种味道。就像我们人这一辈子,如果总是顺风顺水,就略显寡淡,经历了各种人和事,日子才有滋有味。”姥姥微笑着说。
听着姥姥的话,喝着胡辣汤,我的心情跟着舒朗起来。紧接着,话匣子打开,家长里短,乡间趣闻,无所不及。在欢声笑语间,身体被注入了新的能量。其貌不扬的胡辣汤,不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心灵的慰藉,将成为贯穿我一生的印记。
指导教师 杨泠
石城夜市
十一学校初二A-25-1班 易甫熙
我的姥姥家在新疆石河子市,繁华的夜市是那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姥姥家的小区后面就有个夜市。华灯初上,夜市像一条长长的彩色虬龙,从小区旁世纪广场的观景台上俯视,也无法将它尽收眼底。每当夜幕降临,夜市里氤氲着的浓浓香味,撩拨起人们对美食的无尽渴望。
烤羊肉串是新疆的特色美食之一,在石城的夜市里,这道美食得到了极致的展现。随着摊主们娴熟地将一串串新鲜羊肉搁置在炭火上方的烤架上,烤架瞬间升腾起一股烟雾,肉香扑鼻而来。肉串的脂肪在高温炙烤下嗞嗞作响,油脂不时滴落在炭火上,甚是诱人。我一边等待肉串烤熟,一边环顾四周,只见周围的人们或三五成群,或独自品味,脸上都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与烤羊肉串相比,架子肉显得更为豪爽。整个夜市中,架子肉的摊位总是最吸引人们目光。大块的羊排挂在架子上,下面用梭梭木慢慢熏烤,肉质在缓慢的烤制过程中逐渐变得酥软,外焦里嫩。我站在摊前,感受着那热气和肉香交织在一起的诱人香味,只觉得身心舒畅。
除了美食,我还喜欢夜市的热闹氛围。“羊娃子肉,又香又嫩的羊娃子肉!”“刚出炉的烤包子,不香不要钱!”摊主们的吆喝声此起彼伏,不标准的汉语里夹杂着新疆少数民族方言的语调,孩童们的欢笑声和朋友间酣畅的干杯声,共同组成一幅热闹非凡的夜市图景。舅舅指着正前方一家排长队的打馕摊位对我说:“你看,布力喀斯木叔叔一家从喀什来这里摆摊15年了,他家的烤包子和打馕最受欢迎。”此刻,我感受着夜市浓浓的人间烟火气。这烟火气中,是人们情感的交流,是石城多民族融合谱写出的和谐乐章。
新疆石河子的夜市,不仅是美食爱好者的天堂,更是人们在喧嚣热闹中品味生活、感受友情与民族情的好地方。
近期征稿主题:
吾爱吾家
家人永远是我们的最爱,爱就要体现在行动上。闲暇时帮助做家务,全家旅行中主动出谋划策,在纪念日准备一份惊喜,家人难过时给予安慰和陪伴,都是吾爱吾家的具体体现。你为家人做过哪些事情?家人的反馈如何?快来告诉小伙伴们吧。
截稿日期:2024年12月13日
读后感栏目【我读名著】
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篇、名著的心得体会,包括儿童文学名著。
长期征稿
自命题作文
中心思想积极向上的虚构类和非虚构类作文。
长期征稿
投稿须知
文字类作品:一般千字以内,以记叙文、散文为主,根据每期主题自拟文章题目,以word电子文档发来。
来稿请投至xiaomiaozhoukan@163.com,邮件标题格式为“投稿主题+学校”,邮件正文注明学校、班级、姓名和联系方式,如有指导教师一并注明。
投稿作品应为本人原创,严禁抄袭。作品内容的原创性、合法性等由作者本人负完全责任。如有抄袭等违反规定的行为,经查实,主办方将取消其投稿资格。作者本人还应承担由此产生的全部法律责任。
《小苗》周刊长期征集北京市中小学生的优秀作品,欢迎大家来稿。
《小苗》编辑组
2024年11月
《小苗》周刊简介
《小苗》版是《北京日报》上一个专属于孩子们的创作天地!在这里,孩子们可以书写自己成长的故事,展开想象的翅膀,也可以对城市建设提出建议。每周,《小苗》都会在《北京日报》与孩子们准时见面。在这里,孩子们可以看到自己一点点长大的足迹。
虽然叫《小苗》,年龄可不小。说起《小苗》的历史,很多老作者、老读者并不陌生。1982年1月24日,北京日报《小苗》专刊创刊。当年,专门为少年儿童开辟专版,这在当时全国的省级党报中还是一个创举。
目前,《小苗》主要刊发北京市中小学生的记叙文和文学名著读后感,内容围绕孩子们的校内外生活和成长感悟。传播方式包括《北京日报》报纸、微信公众号“北京日报小苗”以及《北京日报》客户端等。如今,《小苗》周刊已经成为北京市中小学生作文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之一,受到广大师生和家长的欢迎。
供图: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