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北京
北京日报小苗

2024-12-07 09:02


编者的话

北京的特色美食就像孩子们亲切的朋友。“可以拌一切”的芝麻酱、香气扑鼻的茉莉花茶、入口即化的宫廷奶酪、汤汁饱满的卤煮火烧……这些美味在满足孩子们味蕾的同时,也让他们感受着这座城市的文化和浓浓的人情味儿。

北京人的芝麻酱

北师大附中初三(18)班 李佳洋

最近看汪曾祺先生的散文,里面有一篇《老舍先生》。说有一年,北京城的芝麻酱缺货,身为市人大代表的老舍就在提案中要求政府解决芝麻酱的供应问题,因为“北京人的夏天,离不开芝麻酱!”不久,北京的粮油副食店就恢复了芝麻酱供应。之前,我一直以为豆汁儿是北京独有的特色,但看了这段文章,再细想想,好像北京人还真是爱吃芝麻酱。

我爱上芝麻酱大概是四五岁的时候。夏天爱上火,奶奶说给我拌点苦菊吃,便带我去超市买芝麻酱。她弯着腰在货架上一边找一边跟我说,选芝麻酱要选二八酱。我问什么叫二八酱?她说就是芝麻酱里面要加花生,“二八”就是花生和芝麻的比例,二八酱吃着比纯芝麻酱香。她让我帮着找,看瓶上的配料表。我找到了六必居的芝麻酱,配料表上写着“芝麻、花生仁”。奶奶说这是北京的老牌子,就用它给我做好吃的。

回到家,奶奶带我进了厨房,教我澥芝麻酱。她先舀出一大勺芝麻酱,说芝麻酱稠,直接吃糊嘴,要用水和其他调料调和芝麻酱,澥的时候要沿着一个方向不停搅拌。她给我做了个示范,教我怎么搅,知道我喜甜,还加了两勺白糖。我学着她,加了些凉白开,然后用筷子顺时针不停搅,慢慢地,那糖水融合在了酱里,那酱变得丝滑,透出香味。奶奶让我尝了一口,那又香又甜的味道,让人食之难忘。用它拌菜,苦菊的苦也吃不出来了。后来在饭馆吃乾隆白菜,心想真是连皇帝老爷子也好这口儿啊!

芝麻酱不但可以拌菜吃,奶奶还用它做芝麻酱凉面。黄瓜细细切成丝,把花椒炸成花椒油浇在酱油上,做成油汪汪的花椒酱油,把黄芥末粉调成糊,煮好的手擀面过了凉水,放上黄瓜丝,浇上花椒酱油、醋、芥末,添一勺澥好的调味芝麻酱一拌,咸香鲜酸辣俱全。热气蒸腾的酷暑里,没有什么比这一碗麻酱凉面更顺口的了。

除了麻酱凉面,拌茄泥、拌白菜、拌西葫芦丝……芝麻酱几乎可以拌一切。还有吃火锅时的麻酱小料、麻酱烧饼、麻酱糖饼、糖花卷,甚至威化饼干都是芝麻酱口味的。北京人真是爱吃芝麻酱,确实,谁让它香呢。

指导教师 游思源

幽幽花茶香

三十一中初二(4)班 刘姝研

在繁华喧嚣的都市中,总有一抹清香能穿透尘世的纷扰,直抵人心。对我而言,这股清香便是老北京茉莉花茶。它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我与这座城市的情感纽带。

儿时,姥爷盖碗里那浓酽的茉莉花茶总能激起我极大的兴趣。每每抿上一小口,香味直冲鼻尖,清苦直抵唇齿,回味尽带甘甜。姥爷说,品其味,升其华,品茶更要溯源。

“根不在此情却深,意不在此香却浓。”在位于马连道的北京茶叶博物馆里,我了解到茉莉花原产于印度,西汉时传入中国福州后由漕运传入北京,就此与北京结缘。而将茉莉花与茶叶结合加工,不仅能散去茶叶长途捂焖的霉味,还能增加花香,使其香而不浮,爽而不浊。

旧社会的老北京人偏爱喝茉莉花茶,本来是想用香气掩盖北京水质的缺陷。可偏偏缘分的邂逅让茉莉花茶受到各阶层的喜爱。朱门达官贵人喝的是窨制九遍的精细独到,而民间流行的却是所谓“高末”的淳朴真味。岁月更迭,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老北京茉莉花茶不仅承载着京城往事与茶文化底蕴,更融入了北京的风土人情。

记得有一年夏天,我正悠闲地串胡同,见到几位外地游客向一位喝茶闲坐的大爷问路。正巧茶刚沏好,茉莉花散发着清新的香气。大爷笑着递给他们每人一杯,还说“甭着急,先喝口茶再走”。喝茶之际,胡同里的喧嚣与急躁似乎都随茶水的流淌而平息。茶水清润着游客们的喉咙,令心中的不安渐渐消散。接着大爷为他们指点迷津,言毕,他又亲自领他们至拐角处。我想,游客们从大爷这里得到的不仅是一条清晰快捷的路线,更是一份难忘的温情。幽幽花茶香承载着北京的人情味儿。做一个有温度的人,才能泡好一杯有温度的茶。

在人生的旅途中,总有一些味道能触动心灵,对我而言,老北京茉莉花茶便是这样的存在。它让我在茶香中感受到了文化的深度与温度。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带着这份对茉莉花茶的热爱与执着,探索更多关于美食与文化的故事,让这份情缘在茶香中延续。

冬日至味

清华附小清河分校六(6)班 姚天悦

小雪节气过后,北京的冬日越发寒意料峭。这时,没有什么比一顿涮羊肉更暖人心扉、熨帖脾胃的了。街头巷尾的涮肉店里飘出阵阵鲜香,热闹与温情在腾腾热气里氤氲。

涮羊肉历史久远,相传起源于元代。那时蒙古铁骑征战四方,士兵随身带着切成薄如蝉翼的羊肉片,行军途中以头盔为锅,燃火煮肉,简单蘸盐便大快朵颐。后经改良传入民间,成了老北京的经典食俗。“羊肉滚三滚,神仙站不稳”,这句俗语透着京腔京韵,也道出涮羊肉勾人的魅力。

我与涮羊肉的缘分,是儿时从太姥姥家开始的。太姥姥家那口涮肉的黄铜锅,据说已经有六十多年历史了,所以被太姥姥宝贝得紧。只有逢年过节,才肯拿出来,让我们小孩子一睹“芳容”并打打牙祭。一听说吃涮羊肉,我连懒觉都顾不得睡了,跟着妈妈一大早奔去市场,挑选鲜嫩的羊上脑、里脊、磨裆几处的肉,回来薄切装盘。切好的肉片像纸一样透光,肥瘦相间,纹理丝丝分明,细腻如大理石纹路,薄如纸、齐似线、美如花,简直如一件件艺术品,再备上水灵灵的白菜、脆生生的糖蒜、弹糯的粉丝,齐整码好。

黄铜锅是涮羊肉的灵魂,中间烧炭火,清汤锅底最简单也最讲究,红枣,姜片、葱段、枸杞、香菇,清水一兑,大火催开,便是涮肉的“舞台”。调小料这样简单的工作就交给我来做。芝麻酱醇厚浓郁,是老北京人的最爱,四川两湖等地的人多爱辣椒伴着香油碟吃。我调的小料则是吸取各地之长,在麻酱里调入腐乳、韭菜花、蚝油,再滴几滴辣椒油。一切准备就绪,全家人围桌而坐,待黄铜锅里的水花荡漾时,我迫不及待地夹起一片羊肉薄片,入锅轻涮。羊肉瞬间变色,蜷缩成鲜嫩的“云朵”,在沸汤中几起几落,吸饱汤汁精华。再捞起,肉片挂着汁水,裹进麻酱碗里,羊肉在其间一滚,余味悠长。涮完肉,白菜入锅,吸饱汤汁,清甜脆嫩;粉丝烫熟,挂满鲜香,爽滑顺口。糖蒜适时来解腻,辛辣与甜脆交织,让味蕾“重获新生”。一顿涮羊肉吃完,周身暖热,寒意驱散,满足感从舌尖直抵心窝。

汪曾祺曾说:“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在烟火飘散、铜锅咕嘟里,岁月慢下来,生活满是温情。每一次精心筹备、细细品味,都能在寻常日子咂摸出不寻常的愉悦,暖身亦暖心,叫人念着、盼着下一次围炉涮肉时的冬日至味!

指导教师 杨竞博

一抹奶香

北京八中第十三届素质班(2)班 付雨彤

妈妈常说,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的确,就食物而言,品类数不胜数,多彩的颜色令人垂涎欲滴,香甜的气息透着巨大诱惑,于是我们的味蕾越来越挑剔。在万千美食之中,什么样的食物才是最本真且令人无限回味的呢?于我而言,答案似乎藏在一盒小小的奶酪里。

一个炎热的夏日午后,偶然走进一家三元梅园小店,妈妈给我点了一份宫廷奶酪。揭开它不起眼的盖子,冷气与热气仿佛在刹那间融合,奶酪上便覆盖了一层细密的水珠,透着淡黄色的柔和光泽。用小勺轻轻一挖,一块莹白如玉的奶酪就轻盈地荡进勺中。那入口即化的口感仿佛云朵在舌尖上舞蹈,唇齿间充溢着奶与米酒混合在一起的淡淡甜香。一块外表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奶酪,带给我奇妙的震撼。

在一次非遗传承手工制作活动中,我对宫廷奶酪有了更深的了解。“奶茶有铺独京华,乳酪如冰浸齿牙”说的就是老北京宫廷奶酪。清代贵族偏爱奶制品,宫廷奶制品又吸收了汉族奶制品制作工艺的精髓。晚清酪膳房代表人物左振庭根据民间秘方研制出了口味更佳的奶酪,后来成为吃尽山珍海味的慈禧的心头好。他的儿子左连友先生挖掘整理了当时的宫廷秘方,将这一美味推广到市井民间,于是就有了带给我惊喜的那一抹奶香。

宫廷奶酪并不因“宫廷”二字而高高在上,而是来自民间、回归民间,因回归自然本味而深得人们喜爱。每一种食物都有其独特的气质,宫廷奶酪因回归自然本味而得以百年传承,又因百年传承而增添了文化基因。这就是一盒小小奶酪的深厚魅力所在。

浓情卤煮

一七一中学高一(4)班 郑显君

“再来一碗!”声音从小店里传来。掀开棉门帘,一股暖意驱走了身上的寒气。“大份卤煮配火烧!”老板朝着后厨喊了一声,只见厨师一手掌勺,一手揭开大如井盖的锅盖。霎时间,一朵“祥云”伴随浓郁的香气飘了出来。

锅中,小肠翻起又沉下,火烧把汤汁吸得满满,像白白嫩嫩的胖娃子。锅下的火很旺,让大铁锅里的卤煮沸腾着打转。锅里咕嘟作响,肥厚的脂肪层反射着店里被雾气遮得时隐时现的灯光。

环顾四周,小店挤满了人,本来就不多的座位早就被占满。我正发愁,一位老爷爷招呼我:“小伙子,我马上吃完啦!位置给你啊!”“不急,您慢点吃!”“嗨,我在这吃了一辈子了,小伙子第一次来吧?这卤煮好吃着呢!”他笑着离开了,我赶忙道谢,坐了下来。

“您的卤煮,请慢用!”我仔细端详,一碗卤煮,半碗肥肠,半两火烧,几点香菜点缀其上。我把脸埋进碗里,狼吞虎咽吃起来。肥肠的细腻,火烧就着卤汤的香,似仙气在我舌尖萦绕。满足地喝下一大口汤,吃下几段肥肠,细细咀嚼,软嫩又不失筋道。肥肠在嘴中尚未咽下,我又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口火烧,好爽啊!

一碗碗热腾腾的卤煮,一句句朴实但充满爱的京腔。胡同里的这家小店看起来不起眼,却烟火气十足。“欢迎再来”声不绝于耳,“再来一碗”声此起彼伏。不知不觉间,我寒意全无。“老板!再来一碗!”“好嘞!”

京味烙印

北京市忠德学校初一(1)班 徐子诺

我出生在南方,那里有温柔的水乡和甜糯的糕点,但命运的奇妙安排让我自幼便在北京生活。这座古老的北方城市,以它独特的韵味和美食,逐渐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今年北京的冬天来得稍迟,这时,街头巷尾那一串串红彤彤的糖葫芦就成了最诱人的存在。山楂在糖衣的包裹下闪烁着晶莹的光泽,咬上一口,糖衣的脆甜与山楂的酸爽瞬间在口腔中融合,那酸甜交织的美妙口感,让我这个南方人也深深陶醉其中。

夏天的北京,胡同里弥漫着炸酱面的香气。第一次吃炸酱面时,我还不太习惯这种粗犷的面食,手擀的面条粗粗的,吃起来很筋道。炸酱是关键,肥瘦相间的猪肉丁在与干黄酱、甜面酱一起熬制后,变得色泽油亮,香气扑鼻。各种菜码儿如黄瓜丝、豆芽、萝卜丝等五彩斑斓地铺在面条上,把它们与炸酱充分搅拌均匀,每一口都能吃到丰富的层次感。慢慢地,炸酱面成为我夏日里最期待的美味,那是一种充满生活气息的味道,简单却让人满足。

说到北京美食,又怎能少得了北京烤鸭?那酥脆的鸭皮,泛着诱人的金黄色泽。鸭肉鲜嫩多汁,用薄饼卷上鸭肉、葱丝、黄瓜条,再蘸上甜面酱,一口咬下去,鸭皮的“咔嚓”声和鸭肉的绵软在齿尖交融。我总是惊叹于烤鸭师傅的刀工,能把一只烤鸭片得如此均匀而精致。妈妈第一次带南方的亲戚朋友品尝时,看着他们眼中流露出的惊喜和赞叹,我这个南方娃心中居然泛起莫名的自豪感,也让我与这座城市的情缘越来越深。

作为一个南方人,我曾以为自己的口味会永远钟情于家乡的清淡和甜润。但在北京生活的这些年,京味美食就像一个个亲切的朋友,慢慢地走进我的生活,融入我的灵魂。它们不仅仅是一道道菜肴,更是北京这座城市的文化和历史的一部分。它们带着我走过四季,走过岁月,在味蕾上留下深深的京味烙印。

指导教师 雷铁华

近期征稿主题:

吾爱吾家

家人永远是我们的最爱,爱就要体现在行动上。闲暇时帮助做家务,全家旅行中主动出谋划策,在纪念日准备一份惊喜,家人难过时给予安慰和陪伴,都是吾爱吾家的具体体现。你为家人做过哪些事情?家人的反馈如何?快来告诉小伙伴们吧。

截稿日期:2024年12月13日

读后感栏目【我读名著】

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篇、名著的心得体会,包括儿童文学名著。

长期征稿

自命题作文

中心思想积极向上的虚构类和非虚构类作文。

长期征稿

投稿须知

文字类作品:一般千字以内,以记叙文、散文为主,根据每期主题自拟文章题目,以word电子文档发来。

来稿请投至xiaomiaozhoukan@163.com,邮件标题格式为“投稿主题+学校”,邮件正文注明学校、班级、姓名和联系方式,如有指导教师一并注明。

投稿作品应为本人原创,严禁抄袭。作品内容的原创性、合法性等由作者本人负完全责任。如有抄袭等违反规定的行为,经查实,主办方将取消其投稿资格。作者本人还应承担由此产生的全部法律责任。

《小苗》周刊长期征集北京市中小学生的优秀作品,欢迎大家来稿。

《小苗》编辑组

2024年12月

《小苗》周刊简介

《小苗》版是《北京日报》上一个专属于孩子们的创作天地!在这里,孩子们可以书写自己成长的故事,展开想象的翅膀,也可以对城市建设提出建议。每周,《小苗》都会在《北京日报》与孩子们准时见面。在这里,孩子们可以看到自己一点点长大的足迹。

虽然叫《小苗》,年龄可不小。说起《小苗》的历史,很多老作者、老读者并不陌生。1982年1月24日,北京日报《小苗》专刊创刊。当年,专门为少年儿童开辟专版,这在当时全国的省级党报中还是一个创举。

目前,《小苗》主要刊发北京市中小学生的记叙文和文学名著读后感,内容围绕孩子们的校内外生活和成长感悟。传播方式包括《北京日报》报纸、微信公众号“北京日报小苗”以及《北京日报》客户端等。如今,《小苗》周刊已经成为北京市中小学生作文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之一,受到广大师生和家长的欢迎。

供图:视觉中国

小苗

编辑:张品秋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