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11 10:19
一栋栋小洋楼拔地而起,一条条平坦的道路直通农家,一个个蔬菜大棚里挂满了饱满的果实……南水北调不仅改善了生态发展,推动了经济发展,更是一项民生工程。在北京的对口协作下,南水北调工程沿线的居民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在距离丹江口大坝直线500米的地方,就是“坝首第一村”——湖北省丹江口市三官殿街道蔡湾村,这也是丹江口市最后一批移民离岸村落。
这里原本并没有村落,2011年,丹江口大坝加高水位线,村民们集中搬迁安置到这里。家家户户分到了二层小楼,村里大搞环境整治,道路全部黑化,公共区域的广场大气别致,房屋前后干净有序,平顶白墙搭配上了木格栅别有一番味道,高空俯瞰大坝水库近在眼前。
村里整体做规划设计,对房屋外立面、室内基础设施、室内污水管网统一改造。本报记者 康静 摄
住了几十年土房子的刘淑梅老人从来没敢想过,自己在70多岁时能住上宽敞雅致的“联排小别墅”,去村里食堂吃饭还可以不花钱,“就用两个积分来换就行。”“那这积分好得吗?”“好得呀,就把自己家房前屋后的卫生打扫干净,就给两分。”刘淑梅告诉记者,村里人人都有一本“积分存折”,环境评比得奖了给加分;参加村里志愿服务,给加分;为乡村发展提建议,也给加分。拿着存折,可以用积分在超市兑换商品,60岁以上的老年人还可以在幸福食堂兑换就餐,80岁以上免费用餐。
村里建起幸福食堂, 60至69岁村民凭3个积分可以在食堂兑换一份午餐,70至79岁需要2个积分,80岁以上免费用餐。本报记者 康静 摄
“就连门前的花池也是北京支持的,都被我都种上了蔬菜,饭前摘点新鲜的很。”4排24号的曾凡荣提到如今的生活脸上洋溢着幸福。本报记者 康静 摄
幸福食堂旁边树立着一红一绿两个辣椒的卡通造型,标志着蔡湾村的特色产业——果蔬种植。在北京市的支持下,村里积极盘活撂荒农田2000余亩,高标准打造了350亩的南水北调水源地(丹江口)数字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在示范园内,幼苗睡在“温床”上,蔬菜泡在“温泉”里,4米多高的西红柿来自航天育种,采收期长达半年。
城里人开车几十里来到村里采购这些有机蔬菜。要说价格可不便宜,但因为品质好,仍旧挡不住南来北往的客人纷至沓来。2023年,蔡湾村集体经济已达47万余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万余元,书写了“户户有增收、人人有事干”的共同富裕新篇章。
丹江口市环库公路从这里出发,串联起一库生态景观,正在建设的南水北调博物馆与蔡湾村一路之隔。本报记者 康静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