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08 08:33
编者的话
提到春节,你会想到什么有趣的民俗活动?泉州的踩街、洛阳的炸“咸食”、京西的太平鼓……孩子们利用春节期间回乡、旅游的机会,领略广袤神州大地上“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的文化魅力,进一步理解了春节“申遗”成功的深刻意义。
我在泉州看踩街
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五(6)班 朱轩谊
去年的春节,因为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泉州旅行,我有幸欣赏到了一场无比精彩的当地民俗活动——踩街。
大年初六中午,我们早早来到踩街现场,嚯,人真不少呀!好不容易挤到了主看台旁,大家摩肩接踵,好不热闹!正当我四处张望的时候,人群开始沸腾了,有的拿起手机准备拍照,有的踮起脚张望,喧天的锣鼓声宣告着令人期盼的踩街开始啦!
因为泉州在东海边,所以龙文化非常盛行。只见打头阵的是十几辆各式各样的龙车,由东向西缓缓飞腾。领头的龙车队是形态各异的“一龙九子”,有的憨态可掬,有的威武霸气。就在我以为龙车表演结束的时候,又一支龙队迎面而来。这条龙可不一般,身上插着无数支点燃的香,远远看去,仿佛腾云驾雾一般。那龙头前,还有一颗插满香的龙珠在上下翻腾。爸爸说,要是在晚上看到这条香龙,它一定是金光闪闪、香雾腾腾。
香龙之后跟着的是晋江来的大金龙。这条龙体型庞大,威风凛凛,足有20多米长,由多名年轻的舞龙者操控。他们手擎支架,不停地旋转、跳跃、翻腾,看得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锣鼓声愈来愈大,预示着表演的高潮到了,此时所有的舞龙者聚成一团,只听“嘿”的一声,他们各自展身排开,金色的龙身竟然扭摆成了“中国”两个字的造型!现场立即爆发出阵阵兴奋赞叹的喝彩声!我也激动不已,热烈地鼓起掌来。
接下来的踩街队伍更是五花八门,样式繁多,比如福建省非遗代表性项目拔拔灯、扁担术方阵,还有我特别爱看的泉州南少林的武术表演,咏春白鹤拳展示,以及盛装打扮、头簪花环、手提花篮款款而来的惠安蟳蜅女队列,以及新潮的汉服秀方阵、Cosplay阵列等,真是令我大开眼界,叹为观止。
欣赏完精彩的表演,我掏出手机搜索泉州的踩街到底是什么。原来,这项传统民俗活动起源于隋唐,是从古代元宵节的迎神赛会活动演变而来的。清代《温陵岁时记》记载:“上元前后夜间,好事者或摘某诗句、某传奇,饰稚小儿童,装扮故事,导以火把鼓吹,爆竹盈耳,游行市上,谓之妆人。”这就是踩街最初兴起的样子,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才有了今天的精彩。
爸爸告诉我,上一届泉州的踩街活动还是在二十年前举办的。我不禁感慨自己是多么的幸运,能够在春节的泉州喜遇这场盛大的庆典。泉州,这座历史底蕴丰富的文化名城,这个中国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最大港口,也在那个春节给我留下了难忘而美好的印象。
指导教师 房佳
蛇年吉祥
北京一零一中学圆明园校区初一(14)班郭静宜绘
“咸食”迎春
一七一中学初二(6)班 李首豫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对孩子们来说,春节的气息是先从厨房里飘出来的。在众多春节美食中,最令我垂涎欲滴、回味无穷的,当属家乡河南洛阳特有的炸“咸食”了。
在我的记忆中,过年时炸“咸食”是我们全家人的一次总动员。爷爷是先锋,他采购新鲜的主料——白萝卜和胡萝卜。经过爷爷精挑细选买回来的萝卜,一个个表皮光滑、色泽如玉,透着清新的泥土芬芳,这样的萝卜才清甜可口。奶奶负责备菜。她将萝卜洗干净,切成细丝,接着加入适量的盐,用手抓一下使萝卜丝出水,然后加入鸡蛋液、面粉和少量的淀粉,继续搅拌,使萝卜丝裹上一层薄薄的“纱衣”,丝丝缕缕的萝卜丝在其中若隐若现。这样一来,炸“咸食”最重要的一步——萝卜丝糊糊就准备好了。
下面,就到了最关键的一步——炸制。爸爸当仁不让,负责这道工序,妈妈在旁边协助。爸爸先向锅里倒入大半锅食用油,加热到大约五成热的时候,只见他探着身子、凝神屏息地将一筷子的面糊小心翼翼地放入油锅中。“滋啦”一声,面糊便开始了它的华丽变身,如金黄色的花朵般绽放在油面上。每到这时,爸爸总是全神贯注、神情严肃,像乐队的总指挥,一锅的金花们便在他灵巧手指的引领下,奏出了阵阵优美的旋律。由于太过投入,爸爸的额头不断冒出细汗,又总是被细心的妈妈及时擦去。随着一朵朵“金花”在妈妈的漏勺中闪亮现身,整个厨房弥漫着阵阵浓郁的香味,那是家乡的味道,是春节的味道。
刚炸好的“咸食”最好趁热吃。咬开一口,金黄色的外衣酥脆可口,内里软嫩的萝卜丝清香四溢。全家人围坐在一起,细细品尝着共同的劳动成果,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满足的笑容。这份快乐和幸福不仅来自美食本身,更在于一家人的亲密无间和对新一年美好生活的共同期盼。
指导教师 孟璟
虎头鞋
房山区良乡中心小学三(8)班刘禹森绘
全家写春联
大兴区滨河小学六(2)班 魏上
听家里人说,爷爷年轻的时候,毛笔字在村里是数一数二的。每到腊月里,街坊四邻就把红对子纸送过来,请爷爷帮忙写春联。爷爷裁纸、磨墨、书写,屋子里的炕上、柜上、地上都晾满了刚写完的红通通的春联。到了大年三十,半条街贴的都是爷爷写的春联。
自打我记事起,写春联的主力渐渐变成了爸爸。腊月一到,妈妈便精心购置来一摞摞各式各样的春联纸:既有一米多长、巴掌宽的长条纸;也有两三米长、一尺来宽的巨幅纸张;还有那方方正正、小巧玲珑的福字纸。爸爸那平日里静谧的书房,此时俨然成了一座热闹非凡的春联加工厂。远亲近邻纷纷来向爸爸求春联,爸爸每天奋笔疾书,乐此不疲。“传家有道唯存厚,处事无奇但率真”“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一副副寓意深远的春联就在他笔下诞生了。我则在一旁静静托腮欣赏,看得入神。
六岁那年腊月,我也自编自写了一副春联,那时候我的毛笔字还写得歪歪扭扭,可爸爸还是郑重其事地把这副春联端端正正地贴在了家门口。那个春节,凡来我家串门的亲友,进门时瞧见我写的春联,无不夸赞,我心里美滋滋的。后来,我就开始认真练字,每逢过年,也和爸爸一起写春联。
在爷爷和爸爸的带动下,我们大家庭十几口人都喜欢书法。一到过年,我、哥哥、大爷写楷书,一笔一画,方方正正;爸爸、爷爷、姐夫写行书,笔走龙蛇;大妈、嫂子、堂姐写隶书福字,圆润好看。写完春联我们就用面粉打成浆糊,屋门口贴短的,大门口贴长的,门上贴福字。家里贴完了就去邻居家贴,大家都忙着、笑着,直到天黑。灯光亮起来,映着红通通的春联,映着我们的笑脸。
我喜欢写春联,因为春联里有对新一年的期盼,有温暖幸福的味道。
指导教师 杨玉芬
北京市汇文中学朝阳学校初一(2)班李京恩绘
学做年夜饭
大兴一中初一(12)班 魏铂心
白切鸡,是广东人年夜饭里当之无愧的主角,妈妈每年春节都会做。今年也不例外,一早妈妈便在厨房忙碌起来。烧上一锅清水,水汽蒸腾间,我仿佛看到小时候,自己在厨房门口眼巴巴地望着妈妈做白切鸡的样子。
我正沉浸在回忆中,妈妈突然对我说:“来!今年你来吊水。”吊水就是提着鸡脖子或鸡翅膀,将鸡身体在热水中反复浸泡,这可是做白切鸡极为关键的一道工序。这意味着,妈妈认为我已经可以接过传承美食的接力棒啦!我既兴奋又紧张,手忙脚乱地用筷子架起鸡的双翅。那只鸡倒是“听话”,姿态优美地滑入锅中,溅起水花,我躲闪不及,吓得“哇哇”大叫。
妈妈笑着接过筷子,动作娴熟优雅地将鸡颠了颠,然后将鸡缓缓放入沸水中,“看到没,要像这样放,把鸡提起、放下三次,让它受热均匀,才能保证口感。”妈妈耐心地教我。我站在一旁,看着她全神贯注地盯着鸡的皮色,时而轻眯双眼,时而调整火候。在缭绕的水雾中,妈妈嘴角带着浅浅的笑。
过往那些放鞭炮的画面又在脑海中不断闪过,我不禁嘟囔道:“现在不让放鞭炮,年味儿都淡了。”妈妈却笑着说:“你看咱们一起做饭,正好有时间好好相处,这不也是年味儿吗?”
说话间,鸡做好了,妈妈揭开锅盖,热气瞬间升腾起来。那鸡鼓着浑圆的肚皮,闪着透亮的光泽。一家人围坐桌旁,我迫不及待地夹起一块鸡肉,蘸一下酱料放入口中,原汁原味的鲜香在舌尖迸发,诱人的鸡香飘上半空。
年味儿,可以是一家人一起做饭的温馨时刻,也可以是与家人交流时内心的温暖。这看似朴素的白切鸡,承载着广东人代代相传的民俗,更蕴含着家的味道、幸福的味道。
密云区第一小学五(2)班郭令怡绘
京西太平鼓
门头沟区育园小学三(3)班 任岱霖
在我的家乡门头沟,有一种舞蹈被列为非遗代表性项目,每年过年都会表演,为春节增添了更多的年味和欢乐,那就是京西太平鼓。
春节前夕,我听妈妈说,社区会在春节期间组织大家观看太平鼓表演,我心里一直盼望着这一天。终于等到了初四的早上,我早早起床拉着爸爸妈妈来到表演现场。
表演者们还在走场时,我就被他们手中的太平鼓吸引住了。太平鼓手柄上的小铁环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光,格外夺目。表演开始了,表演者们不惧严寒,身着鲜艳的红装,好似团团火焰在冬日里跃动。他们的动作丰富又整齐,左手持鼓柄,右手持鼓鞭,边舞边打。一会儿举起鼓鞭敲击鼓面发出“咚、咚、咚”的声音,一会儿又快速转动太平鼓,鼓柄上的小铁环相互碰撞发出“哗啦哗啦”清脆悦耳的声音。他们的脚步随着鼓点移动,变换出各种队形。当集体击鼓时,那鼓声更是震撼人心。周围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们看得津津有味,我的眼睛都舍不得眨一下。
时间过得可真快,当表演快接近尾声时,人们都纷纷加入到队列中,舞动了起来。所有人都置身于新年欢乐的氛围中。演出结束后,我意犹未尽。如此近距离地接触京西太平鼓,让我感受到了非遗代表性项目的魅力。我也想学习京西太平鼓,把家乡的宝贵文化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领略它的魅力。
指导教师 韩腊梅
房山区良乡中心小学二(6)班刘昊宸绘
近期征稿主题:
再见,拖延症
阅读新学期就要开始了,如何告别拖延症、提高学习效率是每个学生都面临的难题。你在进行时间管理时有过哪些成功、不成功的经历?从中获得了什么经验或教训?请说一说吧。。
截稿日期:2025年2月10日
读后感栏目【我读名著】
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篇、名著的心得体会,包括儿童文学名著。
长期征稿
自命题作文
中心思想积极向上的虚构类和非虚构类作文。
长期征稿
投稿须知
感谢您参加北京日报《小苗》的作品征集活动。
为共同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活动环境,投稿作品应为本人原创,严禁抄袭。作品内容的原创性、合法性等由作者本人负完全责任。如有抄袭等违反规定的行为,经查实,主办方将取消其投稿资格。作者本人还应承担由此产生的全部法律责任。
来稿请投至
邮箱:xiaomiaozhoukan@163.com
或微信小程序
https://xuejing.takefoto.cn/xmzk/#/home
邮箱投稿标题请注明征稿主题和学校,稿件中注明学校、班级、姓名和联系方式。小程序投稿请按要求填写。
文字类作品一般千字以内,体裁以记叙文、散文、议论文为主。可根据每期主题自拟文章题目。以word电子版形式提交。图片类作品以绘画、书法作品为主,JPG格式,单幅不超过3M。视频类作品需竖版拍摄,MP4格式,单个作品不超过100M。
北京日报《小苗》长期征集北京市中小学生的优秀作品,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小苗》编辑组2025年1月
《小苗》周刊简介
《小苗》版是《北京日报》上一个专属于孩子们的创作天地!在这里,孩子们可以书写自己成长的故事,展开想象的翅膀,也可以对城市建设提出建议。每周,《小苗》都会在《北京日报》与孩子们准时见面。在这里,孩子们可以看到自己一点点长大的足迹。
虽然叫《小苗》,年龄可不小。说起《小苗》的历史,很多老作者、老读者并不陌生。1982年1月24日,北京日报《小苗》专刊创刊。当年,专门为少年儿童开辟专版,这在当时全国的省级党报中还是一个创举。
目前,《小苗》主要刊发北京市中小学生的记叙文和文学名著读后感,内容围绕孩子们的校内外生活和成长感悟。传播方式包括《北京日报》报纸、微信公众号“北京日报小苗”以及《北京日报》客户端等。如今,《小苗》周刊已经成为北京市中小学生作文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之一,受到广大师生和家长的欢迎。
供图:除署名外,均来自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