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15 08:27
编者的话
同学之间的默契与关怀,如同三月的春风,让校园充满温暖与友爱。晨跑时放慢的脚步、画板报时的齐心协力、乐队成员的鼎力配合……温暖的集体鼓励支持着每个孩子的梦想,让他们在加油声中勇敢前行。
别停,我们等你!
北京汇文中学高一(9)班 程思蜀
初中时,我有一群温暖、积极、凝聚力强的同学。即使现在我们已经分别,他们伴我而行的时光仍让我久久难忘。
从小到大,我的体能一直都很差。初一刚入学时,我总想方设法逃避体能训练。晨跑前收拾书包故意磨蹭,课间操躲进洗手间,甚至装病请假。同学们在操场上挥洒汗水时,我就以各种理由蜷缩在树荫下揪草叶。但总有躲不过去的时候。那天,我被裹挟进跑操的洪流之中。我踉跄着落在队尾,刺骨寒风直往鼻孔里钻,我的脚步开始发飘。忽然,我听见前方传来此起彼伏的喊声:“别停!我们等你!”领队的同学放慢了脚步,其他热情的同学则更夸张,为了鼓励我,十八般武艺都拿出来了——“加油!马上就休息了!一会儿给你个巧克力!”“坚持住,想想下节就是你最喜欢的那门课了!”跑操队伍的温暖,让冷硬的跑道有了温度。
最令我难忘的是那个雪后冬日,我正在抱怨积了雪的操场跑起来太滑。此时,绰号“雪容融”的领跑同学突然回过头朝我一笑:“你看咱们踩的脚印,像不像在给跑道绣花边?”我低头看去,雪地上果然留下几条歪歪扭扭的足迹连成的线。那一刻,我恍然大悟,所谓集体温暖,就是甘愿放慢脚步也要把每个人都织进共同的纹路里。
毕业前的最后一次晨跑,我又落在了队伍末尾。但我没有慌张,因为我知道前方永远会有放慢脚步的亮蓝色身影,耳畔总会响起此起彼伏的鼓励。当朝阳跃上教学楼时,我们三十九个人整齐地停在了终点线。风掠过汗湿的校服,吹动梧桐树叶沙沙作响,像在为这个集体轻轻鼓掌。
毕业典礼上,我给每个曾经陪伴我晨跑的同学送了一张明信片,那是一张覆盖着积雪的操场跑道的照片。每一张的背面我都写了一句感谢的话,给领跑同学的那张,我写道:“你跑动时羽绒服摩擦的沙沙声,比加油口号更让人安心。”
尽管现在我依然跑得不快,但每每我踏上跑道,仍会想起那些温暖的画面。他们教会我,真正的陪伴从不需要豪言壮语,就像雨水总是悄悄浸透土地,待春回大地时,才发现荒原上早已开满鲜花。
指导教师 崔雯
“鼓”舞童年
北京石油学院附小六(9)班 常安祺
自从我四岁学打鼓以来,鼓励声和赞美声一直伴随着我。然而,在五年级进入学校管乐团后,我的节奏一下子乱了,因为习惯了独奏的我怎么都跟不上大部队的节奏。第一次排练的情景,我至今记忆犹新:原本很熟练的曲子,却因为其他乐器的音律叠加导致我总数错拍。几次三番,当我又一次敲错的时候,我内心很崩溃:我不适合加入团队,还是独奏更适合我。
排练休息时,我垂头丧气地躲在角落里,泪水在眼眶里打转。这时,指挥走了过来:“安祺,接下来的练习,请你坐到首席的位置。”“什么?”我惊愕得张大了嘴,难道这是要让我当众难堪吗?我哀求:“不!求您了……”指挥笑了:“别害怕,我们以你的节奏为准,你是大家的领路人。没关系的,咱们就试试。”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以我为准?”“对,你就当独奏去敲鼓,我们来配合你!”不知什么时候,吹双簧管的子于,拉大提琴的凌菲,还有很多我叫不上名的乐手们全围了过来,大家伸出温暖的手,把我拉起并簇拥着让我坐在了指挥边的首席位置上。从来只是在最后排的鼓手,一个刚入团的菜鸟,居然第一天就坐在了首席的位置,这是怎样的一种体验啊?
“起。”指挥老师抬起指挥棒。我把这舞台想象成只有自己一人在场,我抬起小臂,转动手腕,握着鼓槌的手指捏得紧紧的。“咚——”我的手臂和指挥的手臂一齐落下,接着是从弱变强的“轰隆”声,随着渐强到达极点,浑厚震耳的鼓声响彻排练厅。这声音连我自己都震惊了!我尽情敲击着我心中的节奏,双簧管的旋律融了进来,大提琴融了进来,小号融了进来……我们的合作天衣无缝!指挥不断冲我满意地点头,我也明显感觉到自己变得轻松了,我开始真正地享受音乐带来的温暖与激动。这是属于我的舞台,是属于我和这个充满鼓舞力量的团队的舞台!
一曲终了,大家又围了过来,在和大家逐一拥抱中,我早已泪如泉涌:“谢谢,谢谢大家!”后来,每逢再有新队员加入,我便成了提供温暖的一员。这就是我和音乐的故事,我曾经觉得鼓韵带给我的快乐是获得第一的荣耀,是拿到证书的激动。直到现在,我才明白:鼓韵带来的挑战自我之乐,鼓舞童年之乐,团队合作之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指导教师 樊微微
画班旗
北京七中九年级(1)班 魏姜楠
学校秋季运动会开幕式上,我们班同学迈着有力的步伐走过主席台,方阵前方,一面美丽的旗帜迎风飘扬。我走在队伍中倍感喜悦,因为这面旗帜凝聚着我们的汗水与友谊。
刚得知运动会召开的消息时,我们班同学决定制作一面原创班旗。作为宣传委员,我义不容辞地接下了这个任务。然而,没想到几天后,学校突然宣布运动会提前一周举行。这时,已经来不及按照设计图纸去定制一面旗帜了,我决定购买一面红旗,自己在上面画。时间紧迫,我在运动会前一天才收到红旗。望着高悬的太阳,我不禁担心,能否在日落之前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
下课铃声响起,一天忙碌的学习终于告一段落,我掏出绘画工具准备画班旗。由于教室狭小,红旗难以完全展开。我只能一只手抓着笔,另一只手撑地,半趴在地上画,比做俯卧撑还累。加之那天天气也怪,明明是秋天,教室里却热得出奇,不一会儿,我已大汗淋漓。好不容易爬起来,我发现才画了四分之一,不禁大失所望。“进度这么慢,难不成要画到半夜了?要不干脆放弃吧。”我心中开始打退堂鼓。
就在这时,门突然被推开了,一个熟悉的声音传来:“嘿,画得怎么样了?我刚回家拿了好用的笔,叫了好几号人,日落之前,肯定收工!”哈哈,原来是援兵来了,真是雪中送炭啊!只见四个同学拿着丙烯画笔,还有一个人举着一根旗杆,吵吵嚷嚷地走了进来,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他们看到地上的班旗,说:“真是辛苦你了,一个人画很吃力吧!你先休息一会儿,我们接着画。”感受着他们的真诚与热心,想到我刚才甚至打算放弃,我又羞愧又感激地说:“我不用休息。来,我们一起画!”
当那橙红色的夕阳转为赤红,我们的工作终于结束了。我们小心地收好颜料与笔,一个同学扶着桌子站起来,拍拍由于长时间不动而发僵的腿,把班旗展开。最后一缕斜晖照在班旗上,我们互相看着,发现好几位同学被夕阳映红的脸上,不知何时蹭上了颜料,于是大家哈哈大笑起来。
洗完脸,班旗上的颜料也干了。我扛上班旗,骑上自行车,迎着初升的明月,带着无限的温暖,向家的方向驶去。
出板报
北京一零一中学初三(13)班 周信芳
学校要举办以“美丽中国”为主题的班级黑板报评比。作为宣传委员,我有一个宏大构想:模仿《千里江山图》,在黑板上画出一片青绿。我找来了板报组的两位成员,借来了颜料,风风火火地开工了。
然而,评比就在后天,时间非常紧张,就凭我们仨,恐怕很难完成这么宏伟的计划。就在这时,好几位同学伸出了温暖的手,文艺委员老卜、老孙、睿涵,甚至不是班干部的老屠等,都来帮忙了。
困难并没有减少,但因为众人拾柴火焰高,计划进行得很顺利。我正在发愁屋顶的细节如何用颜料画出来,睿涵撸起袖子就站到了椅子上。“这个我擅长。”她霸气地大手一挥,“这里不用颜料,帮我递一下粉笔!”另一边,老卜焦急地高呼:“加白!加白!这个颜色不对!”善于调色的老孙立刻响应,在让人眼花缭乱的调色盘上操作起来,甚至没注意自己的手和校服都已经像外星人一样五光十色了。
阳光从黑板上沿渐渐滑落到黑板下沿。我们不断发明着新画法。“这个浪花太难弄了!”“用抹布试试。”“抹布?”只见老张拿起抹布啪的一声摔在黑板上,竟然画出了一道漂亮的白浪。
评比那天一早,我一进班就径直走到板报前,再一次欣赏我们的杰作:白墙黛瓦的山村里盛开着一片片桃花,远处是青绿色的群山,群山深处,流出一条冰蓝色的大河,每一朵浪花都在欢歌。
在同学们的大力帮助下,我的构想终于变成了美丽的现实。这场小小的合作见证了我们青春的友谊,生活在这样的集体中,我感到非常幸运。
指导教师 石宇
一剂妙方
密云区滨河学校四(1)班 肖艺鑫
我喜欢运动,那天,体育课铃声响起,我已站在操场,随后,听到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今天有篮球对抗赛!
随着老师一声令下,球被高高抛起,大家争着抢球。我跳起来接下球,左躲右闪,一连突过两名球员,闯入对方禁区。但就在这时,我一转身,撞上了一名同学。结果脚下一软,嘴里“哎呀”一声,我竟然摔倒了。
这时,刚刚还在激烈抢球的同学们都不管球了,迅速围拢过来,有的把我扶起,有的问我摔着哪儿了,还有的帮我拍打着身上的土。我疼得眼泪快流出来了,要不是因为有同学们在,估计早就哇哇大叫起来。“没事,没事,小伤!”我呲牙咧嘴地劝慰着撞我的同学,并假装轻松地挽起裤腿。“哎呀,都流血了!等着,我去给你拿碘伏先消消毒。”说着,一名同学就像闪电一样跑向了校医室。
比赛就这样被迫终止了,我也在同学们的搀扶下缓慢地向教学楼走去。真奇怪,走着走着,我觉得腿上的疼痛消失了,一种发自内心的幸福感油然而生!我想这可能就是大人们常说的友谊吧!被关心,被看到,被重视,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个动作,都是那么自然,那么亲切,那么治愈!
原来,关怀也是治愈伤痛的一剂妙方。
指导教师 聂拥军
近期征稿主题
读后感栏目【我读名著】
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篇、名著的心得体会,包括儿童文学名著。
长期征稿
自命题作文
中心思想积极向上的虚构类和非虚构类作文。
长期征稿
投稿须知
感谢您参加北京日报《小苗》的作品征集活动。
为共同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活动环境,投稿作品应为本人原创,严禁抄袭。作品内容的原创性、合法性等由作者本人负完全责任。如有抄袭等违反规定的行为,经查实,主办方将取消其投稿资格。作者本人还应承担由此产生的全部法律责任。
来稿请投至
邮箱:xiaomiaozhoukan@163.com
或微信小程序
https://xuejing.takefoto.cn/xmzk/#/home
邮箱投稿标题请注明征稿主题和学校,稿件中注明学校、班级、姓名和联系方式。小程序投稿请按要求填写。
文字类作品一般千字以内,体裁以记叙文、散文、议论文为主。可根据每期主题自拟文章题目。以word电子版形式提交。图片类作品以绘画、书法作品为主,JPG格式,单幅不超过3M。视频类作品需竖版拍摄,MP4格式,单个作品不超过100M。
北京日报《小苗》长期征集北京市中小学生的优秀作品,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小苗》编辑组2025年1月
《小苗》周刊简介
《小苗》版是《北京日报》上一个专属于孩子们的创作天地!在这里,孩子们可以书写自己成长的故事,展开想象的翅膀,也可以对城市建设提出建议。每周,《小苗》都会在《北京日报》与孩子们准时见面。在这里,孩子们可以看到自己一点点长大的足迹。
虽然叫《小苗》,年龄可不小。说起《小苗》的历史,很多老作者、老读者并不陌生。1982年1月24日,北京日报《小苗》专刊创刊。当年,专门为少年儿童开辟专版,这在当时全国的省级党报中还是一个创举。
目前,《小苗》主要刊发北京市中小学生的记叙文和文学名著读后感,内容围绕孩子们的校内外生活和成长感悟。传播方式包括《北京日报》报纸、微信公众号“北京日报小苗”以及《北京日报》客户端等。如今,《小苗》周刊已经成为北京市中小学生作文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之一,受到广大师生和家长的欢迎。
供图: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