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22 07:56
编者的话
胡同,是北京的一张名片。它是古老宁静的,也是时尚而充满活力的。盲盒店、小吃店、文化传习所、父辈儿时的乐园……对孩子们来说,胡同中总藏着惊喜。让我们跟随孩子的脚步,一起走进北京的胡同去看看。
兔儿爷盲盒店
北师大附中初二(17)班 杨一兰
在我心中,北京胡同的韵味不只是那一道道砖缝里蕴含的历史文化,更是古老与时尚相结合所创造出的浪漫与活力。
我的街坊李爷爷从小喜欢兔儿爷,更喜欢做兔儿爷。退休后,他在胡同里开了一家专卖兔儿爷的小店。店里古朴的木架上,摆放着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兔儿爷——有噘嘴瞪眼的,有笑红了脸的,还有鼓着腮帮子不服气的,真是把“兔”的外形和“爷”的神态融合得恰到好处。我亲眼看过李爷爷制作兔儿爷的过程。他的技艺既熟练又细致——糊轮廓时,手快得简直像无影手;精雕细琢时,又像个“老手中的新手”,认真思索半天,一下手便有画龙点睛的效果。
这家小店藏在一条不知名的胡同里。尽管李爷爷对它做了精心的装饰,却很少有人光顾,为数不多的路人只是在门口随便看一眼便匆匆离开。“咱不是怕没钱赚,是怕这小玩意儿在年轻人心里丢了啊……”这句话成了李爷爷的口头禅,他每每停下手中的活儿,戴着老花镜的双眼都会迷茫地看向窗外。
但就在去年,事情竟出现了转机。那天,我再次迈进小店,惊奇地发现李爷爷正摆弄几个小纸盒,上面印着“国潮兔儿爷”几个彩色、炫酷的大字,配图正是他手边的几个兔儿爷!仔细一看,这兔儿爷也变了样:有的戴上金属框的小眼镜,骑辆摩托;有的身穿皮夹克,手里攥着说书人的扇子,脸上还带着傲娇的小表情。
李爷爷见我来了,眉开眼笑地说:“嘿,正好!看看,这是我新发明的,你们管它叫‘国潮盲盒’吧?”从他自豪的讲述中得知,那天他被闺女拽着逛商场,看到一家很火的盲盒店,顿时来了灵感。闺女帮忙请了设计师出谋划策,然后李爷爷就将传统兔儿爷的形象与国潮风尚相融合,做出了这些独特的小家伙。说这些的时候,李爷爷慈爱地轻抚兔耳朵,浑浊的双眼变得神采奕奕。
“胡同里的盲盒店,快来打卡!”“老爷爷手工做的国潮兔儿爷太香了!”网上一条条火起来的帖子让胡同热闹起来。看着李爷爷挨个儿给兔儿爷起名字,又一一装盒,我不禁在心里为他竖起大拇指。
指导教师 王宏
爸爸的乐园
北京五中高一(8)班 傅奥涵
北京不仅有红墙黄瓦的皇城文化,也有青砖灰瓦的胡同文化。然而,胡同对于从小居住在单元楼里的我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公交车上、地铁站里常听到的“方家胡同到了”“灵境胡同到了”的报站声,不过是一个个地名而已。
有一天,爸爸忽然提议要带我探访家中三辈人居住过的胡同和院落,这勾起了我的好奇心。一个晴朗的午后,我们一起来到了位于东城区西裱褙胡同23号的一座院落。走到门口一看,我愣住了:这不是于谦祠吗?我的太爷爷、太奶奶、爷爷奶奶以前就住这里?爸爸点点头,说:“是的。过去,北京胡同里的一些名人祠堂都成了民居。现在,这里已经是修复开放的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了。”
步入展厅,我了解到,于谦不仅是一个两袖清风的好官、保卫北京的民族英雄,还写下了流传千古的《石灰吟》。望着“丹心抗节”“热血千秋”的匾额,我的心中感慨万千。
从展厅来到院落,一棵枣树映入眼帘,爸爸告诉我,这就是奶奶七十多年前种下的枣树。奶奶肯定没有想到,年少时种下的一棵枣树,如今已经变为于谦祠中最引人注目的一角。我和爸爸在奶奶亲手种下的枣树前合了影。屋后还有一棵核桃树,爸爸说他小时候这棵树还没有房檐高,现在已长得高大挺拔。
告别了于谦祠,我们又一起走访了爸爸上下学必经的麻线胡同、侯位胡同,找到了爸爸儿时游戏的拴马桩。已失去铁环的拴马桩,珍藏着爸爸童年的美好回忆。古老的苏州胡同、有历史建筑遗存的西镇江胡同、和大运河文化紧密相联的船板胡同、后沟胡同……行走在胡同的深处,我仿佛穿梭于历史的长河,探寻着父辈们的生活轨迹。
如果说鲁迅儿时的乐园是百草园,那么爸爸儿时的乐园一定是这一带的胡同。汪曾祺先生曾说:“胡同和四合院是一体的,它们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的文化形态。”当它们交错贯通在北京城里,便勾连起了北京城的每一角,一代又一代属于百姓的记忆在其中纷纷涌现。胡同所承载的历史事件与百姓的生活故事,一起构成了属于北京的城市记忆,需要我们共同珍惜和守护。
毛猴印象
十二中本部校区初一(2)班 张灵皙
一个清冷的冬日,我和父母一起逛琉璃厂古文化街区。逛完了荣宝斋、一得阁等老店,我被一缕淡淡的中药香吸引,误打误撞地推开一扇斑驳的木门,走进了一家藏在胡同中的毛猴传习所。
一进门,我就被陈列在玻璃柜里的那些姿态各异、做工精致的毛猴吸引住了:茶楼里听曲儿的胖猴跷着二郎腿,挑扁担的货郎猴脚底沾着雪,拉洋车的车夫猴帽檐上凝着霜花。这些定格旧时光的小精灵,分明书写了一首老北京市井诗。
我情不自禁地捏起桌上一枚琥珀色的蝉蜕仔细端详。一位白胡子老爷爷走过来,指着我手中的蝉蜕说:“小姑娘,可别小看这蝉蜕。清朝同治年间,北京南庆仁堂药铺的一个小伙计挨了账房先生的责骂,就气鼓鼓地用辛夷做身子、蝉蜕当四肢,粘出个尖嘴猴腮的账房先生,逗得众人直乐。这带着药香的小幽默,就这样在胡同里传了一百多年。”
“来,做一个试试吧。”老爷爷递给我镊子的手布满老茧。蝉蜕脆得像枯叶,稍不留神就会折了毛猴的腿脚。我屏住呼吸,学着老爷爷“三指托”的诀窍,托起辛夷,先把白芨胶点在圆滚滚的辛夷上,再把蝉蜕“前肢”轻轻按成叉腰状。然而,随着“咔”的一声轻响,刚粘好的毛猴右胳膊应声而断,惊得我手忙脚乱去抢救,结果又把左腿碰掉了。
“别慌,哪个老手艺人没摔过百八十个毛猴?”老爷爷笑着帮我拾起残片。当暮色漫过窗棂时,我的“笑脸猴”终于叉腰立在白瓷盘里了。虽然胳膊还歪着,但老爷爷给它戴了顶碎布粘的小瓜皮帽,倒显出几分神气。“带回去好好留着,等开春收新蝉蜕时,再来学学毛猴的其他制作方法。”老爷爷眼角的皱纹里荡漾着期待,又像是在述说一个传承了百年的约定。
回家的路上,胡同深处飘来糖炒栗子的甜香。我托在手里的毛猴随着脚步轻颤,仿佛正在讲述一段中药与老北京人的故事。胡同里的烟火气,在我的指尖留下了新的味道。
指导教师 胡鸿琳
胡同之韵
一六六中学初三(5)班 王一萱
在北京这座古老而现代的都市中,一条条胡同犹如一首首凝固的诗,吟唱着历史的沧桑与岁月的静好。走进北京的胡同,便走进了一幅韵味悠长的画卷。
胡同之韵,潜藏在那静谧典雅的独特景致里。清晨,阳光轻柔地洒在胡同两侧的墙壁上,为灰砖黛瓦勾勒出一层金色的轮廓。四合院的大门半掩着,门墩上的石雕精致而古朴,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荣光。几只花猫在屋顶上悠闲地踱步,时而在房檐上走“独木桥”,时而懒洋洋地卧在屋脊休息。
胡同之韵,氤氲在老北京人那浓浓的烟火气里。不管住在多深的院子里的人,总能被胡同口早点摊那诱人的香气唤醒。金黄酥脆的油条在油锅里打滚儿,香醇浓厚的豆腐脑咕噜咕噜吐着气泡。“吃了吗,您呐!” 那最熟悉的京腔问候,让人体会到邻里间浓浓的情谊。吃饱喝足的老人坐在马扎上,手中的蒲扇有一下没一下地摇着。孩子们尽情地嬉笑打闹,银铃般的笑声在胡同里传得很远很远,让人忘却了烦恼与纷扰。
胡同之韵,还回荡在文人墨客留下的不朽著作和故事中。《城南旧事》中像一把汤匙一样崎岖不平的小帘子胡同,承载着小英子对童年最纯真美好的记忆;《四世同堂》中葫芦形的小羊圈胡同,镌刻了抗日战火中北平人民的悲欢离合;五四大街旁平平无奇的箭杆胡同,孕育了震古烁今的新文化运动……胡同之于北京,犹如筋骨之于血肉,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历史,更塑造了这座城市的性格。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北京胡同就像一片宁静的港湾。它教会人们如何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找到一片心灵的净土,体会北京这座城市独特而迷人的韵味。
指导教师 张军儒
教我怎能不爱你
一七一中学初一(13)班 赵彩诗
印象中的北京,像一位身穿长衫的说书人,虽然襟前染着茶渍,可一开口,那中气十足的京味儿便透出皇城根儿下独有的洒脱与飒爽。
周末的一天,我蹬着一辆叮当响的老自行车,一头扎进了胡同。车铃声惊起屋檐上打盹的麻雀,我左拐右拐,风中远远传来北新桥卤煮店的铜铃声。走进店里,只见案板前,师傅的刀法堪比柳叶飞刀,我竟从那咚咚声里听出了太平歌词的韵脚。“闺女,来点儿什么?”师傅眼角笑纹里堆着熟稔,这称呼让我很高兴。“俩底儿,加一个火烧,多来点肥肠和肺头!”“呦!闺女,一听你就是个行家呀!”我咯咯笑了起来。不一会儿,琥珀色的老汤在粗瓷碗里漾开涟漪,蓑衣黄瓜蜷成青玉盘龙。我端起碗抿了一口,当卤汁漫过舌尖时,我忽然懂得了妈妈常说的那句:所谓乡愁,就是刻在味蕾上的年轮。
吃饱喝足,推开油毡门帘的刹那,时空在光影中突然裂变。国贸三期刺破云层的玻璃幕墙,将卤煮的热气蒸腾映成一道彩虹。咖啡店的招牌下,西装革履的白领们捧着咖啡匆匆走过,他们与胡同口遛鸟大爷的身影在玻璃橱窗上交叠。我站在胡同与高楼的交界处,看着写字楼硕大的LED屏上关于故宫杏花开放的直播,想象着外卖骑手保温箱里豌豆黄与拿铁的双重奏。
傍晚,胡同里下象棋的老人,用楚河汉界丈量着千年棋局;护城河水中倒映出银河SOHO的流线型轮廓。我低头看看手里的半块枣泥酥,忽然笑出了声——北京啊,原来你不仅是一位说书先生,还是一位穿着帆布鞋的老顽童。教我怎能不爱你入骨!
指导教师 王萌繁
近期征稿主题
读后感栏目【我读名著】
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篇、名著的心得体会,包括儿童文学名著。
长期征稿
自命题作文
中心思想积极向上的虚构类和非虚构类作文。
长期征稿
投稿须知
感谢您参加北京日报《小苗》的作品征集活动。
为共同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活动环境,投稿作品应为本人原创,严禁抄袭。作品内容的原创性、合法性等由作者本人负完全责任。如有抄袭等违反规定的行为,经查实,主办方将取消其投稿资格。作者本人还应承担由此产生的全部法律责任。
来稿请投至
邮箱:xiaomiaozhoukan@163.com
或微信小程序
https://xuejing.takefoto.cn/xmzk/#/home
邮箱投稿标题请注明征稿主题和学校,稿件中注明学校、班级、姓名和联系方式。小程序投稿请按要求填写。
文字类作品一般千字以内,体裁以记叙文、散文、议论文为主。可根据每期主题自拟文章题目。以word电子版形式提交。图片类作品以绘画、书法作品为主,JPG格式,单幅不超过3M。视频类作品需竖版拍摄,MP4格式,单个作品不超过100M。
北京日报《小苗》长期征集北京市中小学生的优秀作品,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小苗》编辑组2025年1月
《小苗》周刊简介
《小苗》版是《北京日报》上一个专属于孩子们的创作天地!在这里,孩子们可以书写自己成长的故事,展开想象的翅膀,也可以对城市建设提出建议。每周,《小苗》都会在《北京日报》与孩子们准时见面。在这里,孩子们可以看到自己一点点长大的足迹。
虽然叫《小苗》,年龄可不小。说起《小苗》的历史,很多老作者、老读者并不陌生。1982年1月24日,北京日报《小苗》专刊创刊。当年,专门为少年儿童开辟专版,这在当时全国的省级党报中还是一个创举。
目前,《小苗》主要刊发北京市中小学生的记叙文和文学名著读后感,内容围绕孩子们的校内外生活和成长感悟。传播方式包括《北京日报》报纸、微信公众号“北京日报小苗”以及《北京日报》客户端等。如今,《小苗》周刊已经成为北京市中小学生作文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之一,受到广大师生和家长的欢迎。
供图: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