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名著|年轮里的民族密码
北京日报小苗

2025-04-04 08:20 语音播报

小苗

编者的话

又到一年清明时。在孩子们心中,长辈那斑白的头发和慈祥的笑容,是儿时最温暖的记忆。珍藏着温馨回忆的光盘、储存着爱的信息的手机,都是长辈与孙辈之间爱的连接。

年轮里的民族密码

——读《觅渡》三篇古槐文章有感

北京四中初三(3)班 曾大广

在中国成千上万种花草树木中,唯有槐树以“国”冠名。翻开当代散文家梁衡的散文集《觅渡》,三株古老的国槐穿越千年风雨,将英雄的悲歌、人间的烟火与百姓的苦难编织成一幅苍茫的历史长卷。当秋风掠过项王故里的槐枝,当古寺中的老槐和铁锅紧紧拥抱,当七里槐一次次在苦难中重生,这些以“国”为名的老槐树,早已超越草木之身,用年轮记录着家国春秋,成为镌刻在华夏大地上的文明印记。

 

《秋风桐槐说项羽》一文中,作者在江苏省宿迁市的项羽故里见到了这株据说是项羽手植的国槐。其树身大半已被埋在黄河河道的淤泥中,而树头又已长出一房之高,翠枝披拂。这株老槐与项羽共同经历楚汉烽烟,浓荫中凝结着历史的痕迹。作者认为,项羽是个悲剧英雄,轻生死,知耻辱,重人格;宁肯去见阎王,也羞于再见江东父老。

在《铁锅槐》一文中,被遗弃在墙角的铁锅,小心翼翼地托举出一个崭新的生命。数百年岁月,在多少次的水火兵燹、雷劈电击、畜啃人砍、寺院塌毁中,锅与树紧紧相拥,坚强成长。古槐依然枝叶繁茂,而锅中满满的老根,在梁衡的眼中,“俨然是一锅正在慢慢烹煮的时间”。铁锅槐无疑是大自然的杰作,而在我看来,这株怀抱人间烟火的老槐,说明了槐树始终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连。在豫东平原的炊烟里,黄土高原的窑洞前,江南水乡的码头边,都可以见到槐树的身影。它花可入药,叶能染布,木可制器。而在饥荒年代里,多少老百姓靠着槐树皮、槐树叶、槐树花救了命。铁锅古槐的奇迹,正是这种顽强生命力的展现。

 

在《死去活来七里槐》一文中,老槐的一次次生死轮回勾勒出中华文明特有的重生密码。这株历经灾难却总能重生的老槐,让人想起莫高窟在战火中保存的经卷,想起王国维在清华园擦拭的甲骨,想起徒步三千里的西南联大师生,想起一次次遭遇劫难、但最终浴火重生的中华民族。槐树的再生能力,暗合着中华文明“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文化基因,这种智慧早已融入民族血脉。

真希望能有机会实地走访、亲眼看一看这三株老槐树。

 

近期征稿主题

读后感栏目【我读名著】

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篇、名著的心得体会,包括儿童文学名著。

长期征稿

自命题作文

中心思想积极向上的虚构类和非虚构类作文。

长期征稿

点此查看“小苗美食”短视频征集启事

投稿须知

感谢您参加北京日报《小苗》的作品征集活动。

为共同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活动环境,投稿作品应为本人原创,严禁抄袭。作品内容的原创性、合法性等由作者本人负完全责任。如有抄袭等违反规定的行为,经查实,主办方将取消其投稿资格。作者本人还应承担由此产生的全部法律责任。

来稿请投至

邮箱:xiaomiaozhoukan@163.com

或微信小程序

https://xuejing.takefoto.cn/xmzk/#/home

邮箱投稿标题请注明征稿主题和学校,稿件中注明学校、班级、姓名和联系方式。小程序投稿请按要求填写。

文字类作品一般千字以内,体裁以记叙文、散文、议论文为主。可根据每期主题自拟文章题目。以word电子版形式提交。图片类作品以绘画、书法作品为主,JPG格式,单幅不超过3M。视频类作品需竖版拍摄,MP4格式,单个作品不超过100M。

北京日报《小苗》长期征集北京市中小学生的优秀作品,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小苗》编辑组2025年1月

《小苗》周刊简介

《小苗》版是《北京日报》上一个专属于孩子们的创作天地!在这里,孩子们可以书写自己成长的故事,展开想象的翅膀,也可以对城市建设提出建议。每周,《小苗》都会在《北京日报》与孩子们准时见面。在这里,孩子们可以看到自己一点点长大的足迹。

虽然叫《小苗》,年龄可不小。说起《小苗》的历史,很多老作者、老读者并不陌生。1982年1月24日,北京日报《小苗》专刊创刊。当年,专门为少年儿童开辟专版,这在当时全国的省级党报中还是一个创举。

目前,《小苗》主要刊发北京市中小学生的记叙文和文学名著读后感,内容围绕孩子们的校内外生活和成长感悟。传播方式包括《北京日报》报纸、微信公众号“北京日报小苗”以及《北京日报》客户端等。如今,《小苗》周刊已经成为北京市中小学生作文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之一,受到广大师生和家长的欢迎。

供图:视觉中国

小苗

编辑:张品秋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