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4 08:20
编者的话
又到一年清明时。在孩子们心中,长辈那斑白的头发和慈祥的笑容,是儿时最温暖的记忆。珍藏着温馨回忆的光盘、储存着爱的信息的手机,都是长辈与孙辈之间爱的连接。
爷爷的光盘
一七一中学初三(6)班 刘予馨
“咱们家的旧东西也该收拾了!”妈妈不经意间的一句话,却让我找到了记忆深处的宝藏。在翻箱倒柜收拾旧东西的过程中,我发现一叠光盘,抽出几张,封面上的字依稀可见:欣欣两岁时的温馨生活。我拿着光盘的手有些颤抖,眼前有些模糊,大脑里却呈现出一幅幅清晰的画面:一个两岁的女孩好奇地东张西望,蹒跚地走来走去,还不时用稚嫩清脆的语调呼唤着什么。而在她身后,一位老人面带慈祥的笑容,手持摄像机,将这美好的时间定格。
老人就是我的爷爷,可惜七年前,我和爷爷天人永隔。爷爷在世时喜欢摄像,尤其喜欢为家人录下生活中平凡而珍贵的瞬间。这一堆的光盘便是爷爷记录下的我们的温馨生活。我随手又抽出一张,上面用隽秀的字体写着:欣欣第一次参加舞蹈比赛。我还记得那是一个周六的下午,六岁的我穿着粉红的小裙子,兴奋又有点胆怯地站在候场的队伍里,从来没有上过舞台的我,低着头,轻轻捏着裙子的边角,心中充满忐忑。
“自信点!我给你看一段录像吧!”爷爷把摄像机伸到我面前,按下播放键,屏幕上出现一个小女孩,随着音乐声利落地旋转,轻盈地跳跃,手高高地伸出,腿稳稳地抬起,像一朵小花在音乐的阳光中轻轻摇曳。我一时竟看呆了,这么落落大方,是我吗?是我吧!是的,是平日里刻苦训练的我。没想到,爷爷竟然用镜头记录下了我日常训练的点点滴滴。看到这段录像,我顿时打起精神,充满自信……
手捧着那一叠光盘,看着光盘上一个个用心写下的标题,想着曾经有那么一个人一直默默地注视着他所爱的外孙女,我就感到无比幸福。
我是爷爷风尘仆仆的人生中用心栽下的一朵花。我深知,爷爷对我的期望就深藏在这一叠光盘中,那里有一个又一个爱的细节。看到这些光盘,我就会回忆起和他在一起的快乐时光。我会带着这份沉甸甸的爱,勇敢地踏上未来的人生路。
指导教师 赵彧
那张长椅那段情
北京市忠德学校初一(2)班 王晨依
一天放学后,我和往常一样,坐在了公园的长椅上。阳光是那么明亮,那么温暖,仿佛照进了我的心里,照出了我和爷爷的影子。
那时我刚上小学,每天放学后作业很少,便经常跟爷爷一起出门散步。习习的秋风从我和爷爷身边拂过,我看着脚底下的影子,一边走一边去踩它,觉得十分有趣。爷爷的身材很高大,略微稀疏的头发覆在他脑袋上,微风一吹,便随风飘动。他的手也很大,在他的手掌里,所有的事物都显得那么小。他牵着我的手,绕着公园走,我体力很差,没走几圈,就扶着腿喊累,爷爷只好把我背起来,直到找到一处长椅。
金黄的落叶铺满长椅,我从爷爷的背上爬下来,坐在长椅上。“瞧瞧你,也不知道把叶子弄下去,就坐上来了。”爷爷又把我抱起来,一只手抱着我,用另一只手把落叶都扫了下去。我的眼睛一直盯着他的手,等他把长椅弄干净,就急忙拍拍他的手臂,示意他放我下去,这才终于坐下了。
天色渐渐暗了,我靠在爷爷的肩膀上,不知不觉进入了梦乡。梦中的爷爷不再健壮高大,而是瘦得皮包骨。我环顾四周,爷爷在不远处向我招手,我缓缓地朝他走去,但怎么也追不上他。我的眼眶湿润了,我努力向前走,一直喊“爷爷”。渐渐地,周围的声音越来越嘈杂,我从梦中醒了过来。
明媚的阳光洒在我身上,我慢慢睁开眼,打量四周。恍惚中,我还分不清周围的景象是现实还是梦境,于是站起身,迷迷糊糊地朝家的方向走去。一阵风吹来,我终于清醒了,猛然意识到我已经上初中了,爷爷去世已经七年了。瞬间一阵悲痛涌上心头,那些往事又浮现在眼前。
爷爷去世时,我年龄还小。现在,每当想念他的时候,我都会去公园的长椅上坐一会儿,就好像他还在我的身旁。
指导教师 雷铁华
太姥的手机
十一学校初一(5)班 李晨瑞
太姥去世三年了,她的手机静静地躺在我的抽屉里,想念她时,我就拿出来充上电,打开看一看。她的微信头像是一张茉莉花的照片,照片上还写着开心每一天。每每看到,我就仿佛闻到一阵茉莉花香,思绪也飘回到太姥家里。
小时候,我经常到太姥家玩。她一看到我,准保马上拿出我最爱的零食。不管我做什么,抬起头时,都能看到她慈祥的目光。如果我有一段时间不去,她就托姥姥用微信发来问候。
上学后,我去探望太姥的机会变少了。偶尔去时,她就拉着我问:学习忙吗?学校有什么新鲜事啊?念叨的次数多了,我就想,真应该给她买部手机,便拜托妈妈,用我那年春节的全部压岁钱给太姥买了一部手机。太姥看着手机激动坏了,来回来去地说:“真好,真好!”
我开始教太姥用微信。教快90岁的人用手机可真不容易,我帮她注册了微信账号,才发现太姥的汉语拼音不好,好多字她都不会拼。“那这样,您想跟我聊天就发语音吧。”
没过几天,我的微信就收到了一条来自太姥的文字消息:“晨晨,我学会打字了。”我十分惊讶,打电话问她怎么学会的。太姥笑呵呵地说:“哎呀,就这么几个字,我弄了半个小时。”我鼓励她,说她是最时髦的老太太。
太姥受到了鼓舞,每天捧着手机研究,慢慢地,她不仅发微信熟练了,而且学会了用手机拍照,还学会了给照片加文字,学会了设置微信头像。她拍下了自己精心照料的茉莉花,加上一行文字,设置成自己的微信头像。我第一次看到她的新头像时,惊讶极了,暗暗佩服太姥的学习能力。
2021年,太姥摔了一跤,骨折后身体每况愈下,不久就离开了我们。我十分伤心,摸着太姥留下的手机,久久不能释怀。太姥虽然走了,但她对我的爱和好学的精神在我心里生了根、发了芽、开出花,就像她养的茉莉花一般,留下永久的芬芳。
指导教师 王利君
柿子树下
密云区滨河学校五(1)班 王禹涵
太姥家住在农村,她家院子里有一棵高大的柿子树。每到秋天,柿子树上挂满了红彤彤的柿子,宛如一盏盏小灯笼。这些柿子不仅是美味的果实,更是我们家庭团聚的象征。每到这个时候,大家就会从四面八方赶来,聚在太姥家,举办一场热热闹闹的柿子宴。大人们在树下忙着摘柿子,我们就在一旁嬉笑玩耍。那时候,太姥总会把又红又软的柿子挑出来给我吃,那种香甜的味道我至今都忘不了。
我喜欢和太姥一起玩“拉大车”。她总是慢吞吞的,急得我大喊:“您快出牌呀!”太姥笑嘻嘻地说:“噢,我出对二。”我赶紧说:“这是‘拉大车’,就出一张牌。”太姥不好意思地拿回去了一张,逗得家人们哈哈大笑。
随着年纪越来越大,太姥的记忆力逐年减退,有时连家人也不认识了。每次到太姥家,大人们都会问她:“我是谁呀?”太姥总是支支吾吾地说:“我记得、我记得,你……叫什么来着?”
慢慢地,太姥连我都不认识了,但是只要我和表哥玩耍,她总是时不时地高喊:“哎,不许打弟弟啊,他小呢。”其实我和表哥根本就没有打架。我很感动——太姥即使失去了记忆,仍不忘时刻守护我。
太姥去世后,每年清明节我们都会回到她的小院纪念她。每次远远看到那棵柿子树,我都会觉得她仍然和我们在一起。
指导教师 聂拥军
姥爷的象棋
太平路小学六(7)班 李明远
姥爷去世已经六年了,他的音容笑貌在我记忆里已有些模糊,但每当看到他送给我的那副象棋,我心底就会涌出强烈的后悔之情。
那年冬天,我还在幼儿园上大班。因为爸爸要出差一段时间,姥爷便从老家来北京,负责每天接我放学。那一年姥爷63岁,他一条腿受风湿病的折磨,只能拄着拐杖走路。就这样,姥爷每天一瘸一拐地从幼儿园把我接回家,陪我读书,教我下象棋。姥爷下象棋的水平很高,他经常故意让着我,每当我赢了,就笑着拍拍我的头,夸我又进步了。虽然外面是寒风刺骨,屋内却是其乐融融。
事情发生在一个下雪天,姥爷早早到幼儿园门口等我放学。他个子本来就矮,加上拄着拐和驼着背,显得更矮了。他拄着拐杖进屋后,我拉起他的手。这时几个比较淘气的小朋友喊道:“跳跳的姥爷是个瘸老头,跳跳的姥爷是个瘸老头!”当时的我,忽然觉得姥爷是那样矮小、丑陋,在虚荣心驱使下,我努力挣脱开他的手往外跑,不顾姥爷的呼喊,一头冲进大雪中。姥爷拄着拐杖,费力地追我、喊我,可我还是不顾一切地跑。
从那以后,每天去幼儿园前我都说:“我不要姥爷接。”现在回想起来,姥爷听到这话该多伤心啊!妈妈因此批评过我,但当时的我怎么也不愿与姥爷亲近了,家里一下子变得冷清起来。过了些日子,姥爷对妈妈说:“我还是回去吧,要不然孩子心里不痛快,会影响他的成长的。”妈妈虽然很无奈,却也只能含泪点了点头。
姥爷走了,从此再也没有来过我家。但是每当我过生日时,他都会给我寄些礼物。弥留之际,姥爷用颤巍巍的手把一个盒子递到我手上,便永远闭上了眼睛。我打开盒子,里面放着一张楚河汉界棋盘、一盒象棋棋子,还有一张字条,上面写着“祝跳跳生日快乐!——姥爷。”
那时我才明白,姥爷是多么爱我!我终于忍不住趴在他的身上放声痛哭,我多么想和姥爷再下一盘棋啊!直到现在,我对他的思念和追悔仍绵绵无期。亲爱的姥爷,我曾经伤过您的心,我曾经是那么不懂事,您能原谅我吗?您对我的爱,我会永远记在心里。
指导教师 谭鑫
近期征稿主题
读后感栏目【我读名著】
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篇、名著的心得体会,包括儿童文学名著。
长期征稿
自命题作文
中心思想积极向上的虚构类和非虚构类作文。
长期征稿
投稿须知
感谢您参加北京日报《小苗》的作品征集活动。
为共同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活动环境,投稿作品应为本人原创,严禁抄袭。作品内容的原创性、合法性等由作者本人负完全责任。如有抄袭等违反规定的行为,经查实,主办方将取消其投稿资格。作者本人还应承担由此产生的全部法律责任。
来稿请投至
邮箱:xiaomiaozhoukan@163.com
或微信小程序
https://xuejing.takefoto.cn/xmzk/#/home
邮箱投稿标题请注明征稿主题和学校,稿件中注明学校、班级、姓名和联系方式。小程序投稿请按要求填写。
文字类作品一般千字以内,体裁以记叙文、散文、议论文为主。可根据每期主题自拟文章题目。以word电子版形式提交。图片类作品以绘画、书法作品为主,JPG格式,单幅不超过3M。视频类作品需竖版拍摄,MP4格式,单个作品不超过100M。
北京日报《小苗》长期征集北京市中小学生的优秀作品,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小苗》编辑组2025年1月
《小苗》周刊简介
《小苗》版是《北京日报》上一个专属于孩子们的创作天地!在这里,孩子们可以书写自己成长的故事,展开想象的翅膀,也可以对城市建设提出建议。每周,《小苗》都会在《北京日报》与孩子们准时见面。在这里,孩子们可以看到自己一点点长大的足迹。
虽然叫《小苗》,年龄可不小。说起《小苗》的历史,很多老作者、老读者并不陌生。1982年1月24日,北京日报《小苗》专刊创刊。当年,专门为少年儿童开辟专版,这在当时全国的省级党报中还是一个创举。
目前,《小苗》主要刊发北京市中小学生的记叙文和文学名著读后感,内容围绕孩子们的校内外生活和成长感悟。传播方式包括《北京日报》报纸、微信公众号“北京日报小苗”以及《北京日报》客户端等。如今,《小苗》周刊已经成为北京市中小学生作文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之一,受到广大师生和家长的欢迎。
供图: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