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名人足迹
北京日报小苗

2025-05-10 10:24 语音播报

小苗

编者的话

假期中,许多孩子参观了名人的故里、故居、庙宇和祠堂。这些地方就像神奇的时空隧道,可以让孩子们触摸到真实的历史,明白伟大源于平凡。一起来看看孩子们对历史名人的敬仰与思慕吧。

阆中重识猛张飞

北京市宣师一附小六(16)班 罗漫希

“五一”假期,我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到四川南充游玩,游览参观了许多有意思的地方。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处,就是位于阆中古城里的张飞庙。

我读过好几遍《三国演义》,桃园结义三兄弟中的张飞是我最喜欢的人物之一。我和妈妈在选择入住酒店时,看到有家酒店的名字是“张飞酒店”,便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一家。我心想,晚上在这家酒店睡觉,肯定感觉特别安稳踏实。

从酒店到张飞庙,步行只有10多分种。张飞庙始建于三国时期,现存为一处由明、清建筑和张飞墓组成的古建筑群。到了目的地,一座古老的山门矗立在我面前,上面的牌匾写着“汉桓侯祠”,那是因为张飞死后,被追谥为桓侯。走进山门,我便紧紧跟着导游的脚步。在聆听讲解的过程中,我重新认识了历史上真实的张飞。

在我的印象中,张飞是个性格耿直、武艺高超但智谋不足,而且不修边幅的粗人。而这次参观让我了解到,真实的张飞竟然能书会画、多才多艺,差点儿让我惊掉下巴。我欣赏到了他的“手书”碑石作品《张飞立马铭》,仅二十余字,便清晰地表达出一场战事的人物、地点、过程、结果。这幅作品不仅内容言简意赅,书法也刚健遒劲,字体敦实丰满。据说,张飞的书法在当时很有名气,其风格为三国时期流行的“汉隶八分体”。他的画作也极为精妙,尤其擅长画仕女图。

在张飞墓前,导游介绍张飞之死是因为想为关羽报仇出征,让部下“三日内造白甲”,但部下误听为“三日内造百甲”,觉得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又害怕被张飞惩罚鞭打,所以在夜里砍下了张飞的脑袋。从此,蜀中失去了一位大将。听完导游的讲解,我不禁想到,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会产生很多误会,只有充分沟通才能化解误会,否则就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

走出张飞庙,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一路上,我都在回味张飞的种种经历、与他有关的故事和其中蕴含的道理。我钦佩他的忠肝义胆、勇敢无畏,也为他大业未成就意外死去而感到无比惋惜。

指导教师 刘家伟

只留正气满人间

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学初一(8)班 杨宇辰

北京东城府学胡同里,有一座不起眼的四合院,灰砖青瓦,门楣上悬着“文天祥祠”四字。我踱进去时,正是深秋,院子里两株老槐树筛下斑驳的光影,显得这祠堂愈发幽静了。

祠堂不大,三进院落而已。前殿陈列着文天祥的生平事迹,玻璃柜里躺着几册发黄的《文山先生全集》。中殿塑着文天祥的坐像,纱帽红袍,一手按膝,一手执卷,眉宇间透出一股凛然之气。后殿是享堂,香案上放着祭拜之物。

我在享堂前伫立良久。这里原是元朝的兵马司牢房,文天祥被囚禁的地方。1279年,南宋灭亡,他被押解到大都,关在此处。元世祖忽必烈爱其才,屡次劝降,许以宰相之位。他却答:“天祥为宋状元宰相,宋亡,惟可死,不可生。”

我转到后院,见一方石碑,上刻《正气歌》全文。字迹已有些模糊,却仍能辨出“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等句子。据说这里就是文天祥写作《正气歌》的囚室原址。想当年,“……土室。室广八尺,深可四寻,单扉低小,白间短窄,污下而幽暗。当此夏日,诸气萃然……”就在这样的环境中,他写下这首千古绝唱。讲解员说,文天祥被囚四年,始终不屈。1283年,他在柴市口就义,时年47岁。

我走出祠堂时,夕阳正斜照在门楣上。这祠堂虽小,却比那些金碧辉煌的宫殿更令人肃然。它让我明白,伟大的人格往往在苦难中淬炼而成。文天祥并非生来就是英雄,而是在国破家亡之际,选择了最难的那条路。

回望祠堂,灰墙黛瓦渐渐隐没在暮色中。我想,真正的故居不是砖石土木,而在人的精神里。文天祥的“故居”,就留在他“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里。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五(6)班 朱轩谊

语文课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如种子般深植我心,让我对周恩来总理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假期之际,我与妈妈踏上了寻访之旅,来到了周恩来总理的故乡——江苏淮安,走进了周恩来童年读书处。

读书处位于淮安清江浦区漕运西路,门口处,一组镶嵌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几个烫金大字的浮雕格外显眼。这里包含周恩来童年故居和他的童年私塾等地,几进院落青砖灰瓦,古朴简约,共有十几间苏北民居风格的平房,分为主屋、厢房、厨房和私塾馆等地,是周恩来6到10岁曾居住生活和读书学习的地方。周恩来出身于书香门第,外祖父时任清河县知事,家中藏书丰富,周恩来经常到外祖父的书房里找书看。这4年间,聪颖好学又勤奋的他接受早期启蒙教育,博览群书,奠定了文学与历史基础。

走近东边的私塾馆,眼前整齐陈列的课桌椅、书籍等文物,仿佛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在这里,我深切感受到周恩来总理从小就展现出的非凡智慧与远大志向。他童年时便酷爱读书,深知知识的甘甜与重要。在那个封建礼教束缚的时代,年仅8岁的他,竟几次力争,最终说服家中长辈,让两位表妹得以与兄弟们共进私塾,开创了男女共读的新篇章。私塾老师的悉心教诲,使他的学业有了长足的进步。从最初的启蒙读物,到后来的各类书籍,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着书中的智慧养分,如同初生的幼苗,在知识的阳光下茁壮成长。读书,为周恩来日后的伟大事业铺就了坚实的基石。

来到书房外,可以看到童年周恩来亲手种植的一株腊梅树。如今,这株“一品梅”早已枝繁叶茂。我站在腊梅树下拍照留念,不禁浮想,在100多年前,它每逢寒冬,便绽放出满树金黄的花朵,散发出阵阵幽香,与窗口飘出的琅琅读书声交织在一起,谱成一曲清雅的诗。

离开之际,我看见一队身着志愿宣讲员服装的少先队员,在门口浮雕前整齐列队,聚精会神地聆听着老师的讲述与叮嘱。那一刻,我深信,我们都会以周总理为光辉榜样,珍惜韶光,为祖国的美好未来而勤奋读书。

指导教师 房佳

草堂寻诗魂

北京市通州区龙旺庄小学六(1)班 李沛轩

去年暑期,我跟随爸爸妈妈一起到成都旅游。参观杜甫草堂之前,我以为大名鼎鼎的诗圣的故居一定非常气派,所以当草堂那略显陈旧的轮廓映入眼帘时,我感到有些失望。“草堂”果然物如其名——屋顶上是草、墙壁上也是草,不同的是,墙壁上挂着的是两层黄泥夹着一层粗草芯。

站在草堂前,望着那朴素的屋顶,我不禁陷入了遐想。杜甫在这小小的草堂中,顶着生活的重压,坚守着自己的精神世界,写下了一首首流传千古的诗篇。我仿佛看到他在秋风肆虐时,焦急地望着被风吹走的茅草屋顶,无奈又愤慨地写下“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屋内,家徒四壁。在这样一个四面透风的小屋里,杜甫和家人度过了四载时光。我不禁想:这单薄的草堂,真的能为他遮风挡雨吗?这饱经沧桑的草堂,之所以至今仍屹立在这里,是因为一代又一代的后人敬仰杜甫的精神,不断修葺扩建。

在草堂周围漫步,我看到了那几棵苍劲的黄桷树,它们高大挺拔,枝叶繁茂。脚下的小径蜿蜒曲折,旁边的小溪潺潺流淌。当年,杜甫的孩子们,会不会也在这溪边嬉戏?

走过小石桥,建筑依次展现在眼前。大廨庄重而古朴,尽管杜甫一生官职卑微,但他的理想却如星辰般闪耀。大廨两侧,梅花树错落有致地排列着。红梅似火、绿梅清幽、白梅素雅、粉梅娇嫩,十多个品种竞相绽放,为这片古老的土地增添了一抹绚丽的色彩。如君子般的梅花,承载着杜甫的灵魂与精神。

出了大廨就是诗史堂,“以诗歌记录历史”是它名称的由来。站在诗史堂内,看着墙上悬挂的杜甫诗作,仿佛能听见千年前的战火硝烟,感受到百姓的痛苦与杜甫的忧思。

参观结束之际,我再次来到大门口,看到“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的楹联,心中感慨万千。杜甫草堂,就像一座不朽的丰碑,屹立在历史的长河中,吸引着无数人前来感受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伟大力量。

指导教师 王瑜

漫步鲁迅故里

北京十一学校初三(13)班 杨紫禾

鲁迅故里绍兴,一个充满历史韵味与文化底蕴的地方。这里,是文学巨匠鲁迅先生的诞生之地,也是他成长的摇篮,每一砖每一瓦都镌刻着岁月的痕迹,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漫步在鲁迅故里的青石板路上,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两旁的建筑错落有致,白墙黑瓦,古色古香,它们静静地伫立在那里,见证了岁月的沧桑和时代的变迁。

走进“三味书屋”,一股浓郁的书香气息扑面而来。那里的每一件物品,都承载着鲁迅先生的生活印记和文学灵感。他的书桌、他的笔墨、他的书籍,都静静诉说着他的成长与思考。

众多展品中,最吸引我的就是那张刻有“早”字的书桌。书桌长95厘米、宽67厘米、高87厘米,桌面下有两个抽屉。在桌面的右下角,刻有一个“早”字,这是鲁迅先生因一次迟到而在课桌上刻下的自勉之字,提醒自己以后要早起,不再迟到。这个“早”字不仅见证了鲁迅先生的求学时光,更成为了他一生严于律己、勤奋不辍的精神缩影。

走出“三味书屋”,来到鲁迅儿时嬉戏玩耍的百草园。这里,是他童年欢乐的源泉,也是他文学创作的灵感之地。如今,百草园已经不再是一片荒地,而是被精心打理成了一片生机勃勃的绿地。即便如此,我们依然能够想象出鲁迅儿时在这里捉虫、采果、听故事的欢乐场景,那些童年的记忆仿佛就隐藏在这片绿地的每一个角落。

站在这里,我仿佛与少年鲁迅进行着一场心灵的对话。我看到了无忧无虑玩耍的鲁迅,也看到了努力学习、寻求救国救民之路的鲁迅。我要学习先生勤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在成长之路上勤奋自勉,努力前行。

 

近期征稿主题

端午情思(征文和绘画)

又到粽叶飘香时,每年的这个时候,你会想到什么?是否曾有那样一个端午节,成为深藏心底的回忆?欢迎用文字或绘画的形式告诉我们。

截稿日期:2025年5月15日

保护环境,有我一份

地球是每个生命赖以生存的家园。在你参加过的环保活动中,哪一次印象最深刻?请详细记叙事件经过和心得体会。

截稿日期:2025年5月22日

昆虫记

你喜欢昆虫吗?是不是也像法布尔一样,通过仔细观察“虫生”发现了许多有趣的事情?快来分享你的昆虫观察笔记吧。

截稿日期:2025年5月29日

我是大作家

唐僧师徒四人取得真经后散伙了吗?哈利·波特的孩子长大后又会发生哪些事?如果你觉得读完名著还不过瘾,那就展开丰富的想象,为名著、名篇续写新篇章吧。

截稿日期:2025年5月29日

读后感栏目【我读名著】

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篇、名著的心得体会,包括儿童文学名著。

长期征稿

自命题作文

中心思想积极向上的虚构类和非虚构类作文。

长期征稿

点此查看“小苗美食”短视频征集启事

投稿须知

感谢您参加北京日报《小苗》的作品征集活动。

为共同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活动环境,投稿作品应为本人原创,严禁抄袭。作品内容的原创性、合法性等由作者本人负完全责任。如有抄袭等违反规定的行为,经查实,主办方将取消其投稿资格。作者本人还应承担由此产生的全部法律责任。

来稿请投至

邮箱

xiaomiaozhoukan@163.com

或微信小程序

https://xuejing.takefoto.cn/xmzk/#/home

邮箱投稿标题请注明征稿主题和学校,稿件中注明学校、班级、姓名和联系方式。小程序投稿请按要求填写。

文字类作品一般千字以内,体裁以记叙文、散文、议论文为主。可根据每期主题自拟文章题目。以word电子版形式提交。图片类作品以绘画、书法作品为主,JPG格式,单幅不超过3M。视频类作品需竖版拍摄,MP4格式,单个作品不超过100M。

北京日报《小苗》长期征集北京市中小学生的优秀作品,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小苗》编辑组2025年4月

《小苗》周刊简介

《小苗》版是《北京日报》上一个专属于孩子们的创作天地!在这里,孩子们可以书写自己成长的故事,展开想象的翅膀,也可以对城市建设提出建议。每周,《小苗》都会在《北京日报》与孩子们准时见面。在这里,孩子们可以看到自己一点点长大的足迹。

虽然叫《小苗》,年龄可不小。说起《小苗》的历史,很多老作者、老读者并不陌生。1982年1月24日,北京日报《小苗》专刊创刊。当年,专门为少年儿童开辟专版,这在当时全国的省级党报中还是一个创举。

目前,《小苗》主要刊发北京市中小学生的记叙文和文学名著读后感,内容围绕孩子们的校内外生活和成长感悟。传播方式包括《北京日报》报纸、微信公众号“北京日报小苗”以及《北京日报》客户端等。如今,《小苗》周刊已经成为北京市中小学生作文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之一,受到广大师生和家长的欢迎。

供图:视觉中国

小苗

编辑:张品秋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