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7 09:21
编者的话
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段特别的旋律,那旋律中有浓浓的家国情,有温柔的母爱,有纯真的友谊。在这飘荡着歌声的红五月里,让我们一起听听孩子们歌声中的故事。
我终于听懂了那首老歌
北京七中九年级(1)班 魏姜楠
“时刻挂在我们心上,是一个平凡的愿望,愿亲爱的家乡美好,愿祖国呀万年长……”父亲常常哼唱的这段旋律,是一首名叫《歌唱动荡的青春》的苏联老歌,据说是爷爷教他的。然而,年少的我既不喜欢那有气无力的小调式,又觉得歌词陈旧古板,早已过时。直到那年夏天,我才终于听懂了这首歌。
2020年仲夏的一个傍晚,父亲刚下班到家,就看到老家的微信群中正在转发一封特殊的“家书”——江西九江遭遇洪灾,当地政府号召在外奋斗的青壮年返乡支援抗洪。父亲的老家在九江,他的童年就是在赣江涛声的陪伴下度过的,家乡有他的很多亲戚朋友。看到这封“家书”,父亲的神情变得凝重起来,很快,他就果断决定:“我要回去。”
他声音不大,我却心头一震,担心地劝他:“抗洪又不缺你一个,何必这样冒险?”他抿嘴沉思片刻,眼神中流露出坚毅的神情,半晌,他缓缓哼起那熟悉的旋律:“愿亲爱的家乡美好,愿祖国呀万年长……”第二天,父亲毅然踏上了返乡之路,成为抗洪志愿者中的一员。
两天两夜之后,我才接到父亲的视频电话。视频中的他,满身泥浆,眼角的皱纹被脸上的泥浆刻画得格外深,布满了红血丝的眼中却闪烁着自豪的光芒。他声音沙哑地告诉我,返乡志愿者们主要负责夜间巡查、填装沙袋和运输沙袋等工作,镜头转过,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我看到志愿者们站在堆满沙袋的大堤前,泥浆在他们的衣裤上结成硬块,像是大地授予的勋章。他们和当地居民一起,举着满是泥手印的矿泉水瓶碰杯庆祝,一起唱着那首熟悉的歌:“愿亲爱的家乡美好,愿祖国呀万年长……我们永远有力量!”
他们高唱的旋律,格外动听。隔着手机屏幕,我终于听懂了这首歌的内涵——它不再是一首陈旧的老歌,而是千千万万普通人对家国的深情告白。
父亲用朴实的情感唱响了动人的旋律,现在,每次听到这旋律,我也会跟着哼唱。我想,未来当家国召唤时,我也会像父亲一样,毫不犹豫地站出来,担起我肩头的责任。
友谊的颂歌
北京理工附中南校区初一(9)班 杜烨铭
“微微晨光点亮这喧嚣世界,微微温暖融化昨夜的冰雪。就像是每一秒都称为岁月,微微从不停歇……”上小学时,我们排球队的几个女孩都非常喜欢这首《微微》,这首歌几乎成了我们的队歌,也是我们友谊的颂歌。大家一起训练时总会哼起熟悉的旋律,歌声伴着排球旋转、跳跃,球像接力棒一样在我们手中不断传递。训练后一起回家的路上,我们蹦蹦跳跳地唱着,同伴们的笑容深深地留在我的脑海中。
转眼就要小学毕业,我们迎来了人生中第一个岔路口。大家笑着说一声“走啦”,便各自通往不同的美好,为青春烙上不同的印记。
亲爱的姐妹啊,你们可知道,在新的学校,我加入了新的排球队,有了新队友。在新环境中,我遇到了很多人,有冷漠的,也有热情的,还有人长得酷似你们。我努力适应着新环境,但在打球时,仍常常不由自主地哼起那熟悉的旋律,心里猜测着:这个时间,你们会不会也在打球?会不会像我想你们一样想我?
半年后,我们相约出来玩儿,用微信沟通时大家仍是那么默契。见面后,发现你们和我都变了模样——当年的小女孩已经出落得亭亭玉立,高高的马尾辫彰显着青春的活力,因为长期打球,我们的肩膀也变得更加宽厚、结实。大家的脸上都露出自信的笑容。
咦?熟悉的面孔中怎么还有一张新面孔?她有些羞涩地主动与我打招呼,脸上几颗若隐若现的青春痘,显得那样可爱。哦,你好,新朋友!我静静地站在那里打量她,越看越觉得,这个新朋友怎么好像有我当年的影子。
我忽然想起了歌词中的“微微从不停歇”。是的,从陌生到熟悉,再到心灵相通,我们就这样一天天长大了,我们的友谊也随着时间的推进历久弥新。时光不会倒流,珍惜当下的每一天,珍惜身边的每个人。“微微就是我们”,愿我们的友谊伴随歌声地久天长。
指导教师 刘伟睿
有魔力的歌
北京汇文中学初三(7)班 李豫
读过《小王子》的人都会记得小王子珍爱的那朵玫瑰花,正是他付出的时间与爱赋予了玫瑰独一无二的价值,让它成为了“我的玫瑰”。对我而言,也有那么一首歌,是独一无二、只属于我一个人的。
小时候,每个睡不着的晚上,妈妈都会坐在我的床边,温柔地唱着《大海啊,故乡》哄我睡觉。每当那动听的歌声响起,我的所有兴奋或恐惧似乎都会被歌声里的海浪轻轻抚平,带给我平稳、均匀的呼吸。对幼小的我来说,再也没有比那更动听的歌声了。这首歌带着妈妈的爱,陪伴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夜晚。我坚信,它一定是一首有魔力的、独一无二的歌。
几乎整个童年,这首歌的旋律都伴我左右。上小学后,我仍一直爱着它。某一年的班级新年联欢会上,我带着期冀上台演唱它,希望同学们都能爱上这首歌。可不幸的是,一曲终了,台下只有稀稀拉拉的掌声。我不明白,同学们在听歌时,难道脑海中没有浮现出海浪拍打沙滩的美丽画面吗?难道没有心灵被浪花抚慰的感觉吗?百思不得其解后,我只得将它归咎于自己“唱得太差”。
后来,上了中学,我不再需要妈妈的摇篮曲,但这首独一无二的歌仍然留在我心里。在一些失眠的夜晚,我仍会轻轻哼唱这熟悉的旋律帮自己入睡。一次音乐课上,当看到老师在屏幕上打出这首歌的标题时,我是多么兴奋啊!我期待着悠扬的乐声飘荡在整个教室,但老师只是简单介绍了关于这首歌的乐理知识,就让同学们学唱。同学们也只是机械地跟着伴奏演唱,歌声中没有海浪、没有沙滩。“唱得一点感情都没有。”下课后,我向朋友吐槽,她却不以为然:“不就是一首歌,还能有什么不同的感情?”
那一刻,我才真正意识到,对别人来说,这首歌也许并不那么特别。就像花园中有许多玫瑰,它也只是其中的一朵罢了,和其他花并没有什么不同之处。但它对我来说是与众不同的。这首歌带着妈妈的爱,陪我走过了童年岁月。
我深爱着它,就像小王子深爱着他的玫瑰。它带给了我许许多多美好的夜晚,伴随着歌声中的潮汐和海风,我渐渐长大了。
指导教师 彭薇
放声歌唱
北京市第十八中学初三(3)班 张诗可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又到了一年一度合唱比赛的时节,看着同学们排练的身影,我的思绪不由得飘回到去年那段练习合唱的日子。
我刚加入合唱团不久,就得知我们的合唱团要去参加市级合唱比赛。老师很快定好了曲目,给我们分了声部,发了谱子,我们便开始了练习。歌声从这里响起,故事从那一刻起笔。
我拿着谱子准备开始练习,心里已经开始幻想自己在舞台上大放异彩的样子。可当我真正准备唱的时候,看着五线谱上密密麻麻的音符就开始头晕。因为我平时习惯看简谱,认五线谱时只能一小节一小节地挨个儿标出音符的唱名,唱谱唱得磕磕巴巴。
到了唱歌词的环节,还要将本来分散的音符连起来融进每个字里,把握好节奏。我捧着谱子站在镜子前,确保自己在唱的同时还要有一个好的面部表情。一句词不知来回练了多少遍,练得我口干舌燥,嗓子冒烟,可还是不尽如人意,我开始烦躁起来,心里也逐渐有了放弃的念头。
离比赛的日子越来越近,我和同声部的同学站在一起,紧张的节奏、突如其来的停顿、音调的转折都让我措手不及,还要配合着其他声部,我根本没有时间去看老师的指挥,以至于我总是无法和大家的声音完美融合在一起。我每次都很努力地配合着其他声部,观察同伴们发声的时间。同伴似乎看出了我的紧张,鼓励我不要怕错,我们约定当我们要出声时,她会轻轻碰我一下。
老师似乎也发现了我的问题,他站在教室中央,声音不大却直击我心:“不要怕唱错,放出声音,我们一起发现问题,坚持练习,对着谱子一遍遍唱下去,总会好的。”老师的话让我的心里燃起克服困难的火焰,我鼓起勇气,放声歌唱。
比赛的那一天,我沉浸在《清平乐·村居》优美的曲调中,仿佛被带进了那个清闲而充满快乐的村庄,感受着“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的美好。直到台下掌声响起,我才渐渐从那个“桃花源”中抽身出来,脸上还带着被歌声感染的笑容。
这段歌声中的故事,让我明白了做一件事遇到困难是很正常的,只要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困难就一定会被战胜。
指导教师 孙琮
来自小山村的妈妈
北京市京源学校初一(6)班 王天佑
“在那遥远的小山村,小呀小山村,我那亲爱的妈妈……”每当听到《妈妈的吻》这首歌时,我就情不自禁地想起我那从小山村来到京城的妈妈。
妈妈出生于湖南中部的一个小山村,小时候外婆家里人口多,小孩子们从小就要干活。妈妈每天放学回家都要扯猪草,山路上的碎石磨破过她的布鞋,夏天的太阳晒红过她的脖颈,可她总能在暮色四合时,背着满满一篮青草归来。每到周末,她还要和几个小伙伴去山坡上放牛,放牛时,她总会带上书。有一回看书看得入迷了,小伙伴们和牛群都转到山那边去了,她竟浑然不觉,急得外公满山坡找。
这份对知识的痴狂,让她从山村走进中南大学的课堂。上大学时,教室里晚自习的灯光常映着她俯首的剪影。如今,我有时对着数学题抓耳挠腮,百思不得其解,她就会忍不住凑过来,指尖敲着草稿纸,用恨铁不成钢的语气说:“工程问题可以当作行程问题来解!怎么就不开窍呢?”
妈妈不仅学习好,还喜欢干家务。她做得一手好湘菜,周末舅舅们来家里时,厨房便成了她的舞台:在蒸锅腾起的白雾里,她熟练地给鲈鱼划刀、抹盐;砂锅里的鸡汤咕嘟作响,空气中飘着馋人的香味。每次她做的美味佳肴总让我那两个表哥直吃个肚圆。由于我中午在学校吃饭,她担心我吃不饱,晚上就变着法儿做我爱吃的菜肴。她系着碎花围裙在灶台前的模样,是我家最温暖的画面。
母亲从山村走到京城,把勤奋与坚韧酿成岁月的酒,在平凡的日子里,给了我最醇厚的爱。正如歌中唱的,妈妈的吻,“温暖我那幼小的心”。我也要发奋学习,尽自己的努力“让妈妈得欢欣”。
近期征稿主题
保护环境,有我一份
地球是每个生命赖以生存的家园。在你参加过的环保活动中,哪一次印象最深刻?请详细记叙事件经过和心得体会。
截稿日期:2025年5月22日
昆虫记
你喜欢昆虫吗?是不是也像法布尔一样,通过仔细观察“虫生”发现了许多有趣的事情?快来分享你的昆虫观察笔记吧。
截稿日期:2025年5月29日
我是大作家
唐僧师徒四人取得真经后散伙了吗?哈利·波特的孩子长大后又会发生哪些事?如果你觉得读完名著还不过瘾,那就展开丰富的想象,为名著、名篇续写新篇章吧。
截稿日期:2025年5月29日
读后感栏目【我读名著】
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篇、名著的心得体会,包括儿童文学名著。
长期征稿
自命题作文
中心思想积极向上的虚构类和非虚构类作文。
长期征稿
投稿须知
感谢您参加北京日报《小苗》的作品征集活动。
为共同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活动环境,投稿作品应为本人原创,严禁抄袭。作品内容的原创性、合法性等由作者本人负完全责任。如有抄袭等违反规定的行为,经查实,主办方将取消其投稿资格。作者本人还应承担由此产生的全部法律责任。
来稿请投至
邮箱
xiaomiaozhoukan@163.com
或微信小程序
https://xuejing.takefoto.cn/xmzk/#/home
邮箱投稿标题请注明征稿主题和学校,稿件中注明学校、班级、姓名和联系方式。小程序投稿请按要求填写。
文字类作品一般千字以内,体裁以记叙文、散文、议论文为主。可根据每期主题自拟文章题目。以word电子版形式提交。图片类作品以绘画、书法作品为主,JPG格式,单幅不超过3M。视频类作品需竖版拍摄,MP4格式,单个作品不超过100M。
北京日报《小苗》长期征集北京市中小学生的优秀作品,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小苗》编辑组2025年4月
《小苗》周刊简介
《小苗》版是《北京日报》上一个专属于孩子们的创作天地!在这里,孩子们可以书写自己成长的故事,展开想象的翅膀,也可以对城市建设提出建议。每周,《小苗》都会在《北京日报》与孩子们准时见面。在这里,孩子们可以看到自己一点点长大的足迹。
虽然叫《小苗》,年龄可不小。说起《小苗》的历史,很多老作者、老读者并不陌生。1982年1月24日,北京日报《小苗》专刊创刊。当年,专门为少年儿童开辟专版,这在当时全国的省级党报中还是一个创举。
目前,《小苗》主要刊发北京市中小学生的记叙文和文学名著读后感,内容围绕孩子们的校内外生活和成长感悟。传播方式包括《北京日报》报纸、微信公众号“北京日报小苗”以及《北京日报》客户端等。如今,《小苗》周刊已经成为北京市中小学生作文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之一,受到广大师生和家长的欢迎。
供图: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