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1 10:33
如今,不少适老护理产品已经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相较小件产品价格低、易退换,大件商品的购买则复杂许多。消费者往往期待“看好了再买”,线下寻觅却成了难事。
近来,为了给九十七岁高龄的父亲选购一张合适的护理床,一位北京市民可谓煞费苦心。她将一波三折的选购过程,记录在自己的公号中,得到了许多人的共鸣。
经历
为老人选护理床四处奔波
“开始以为不就是买张床嘛,一上手发现真没想象的那么容易!”回想自己的买床经历,北京市民“都市立影”不由感慨。
网络上,护理床的品牌和型号众多,但隔着屏幕,无法判断质量与舒适度。“普通的日用消费品,不合适可以退换,床这种大件,退换起来可太麻烦了!更何况,旧床必须搬出去,新床才能挪进来,如果躺着不舒服,来回折腾,老人可受不了。”
这位市民决定,必须线下试好了才能买。但轮番给品牌客服打电话,要么没有线下体验店,要么品种单一、缺乏挑选余地。奔波了数日,她突然想起三年前曾想给父亲换床,在亦庄一家公司办公室相中了一款电动床,但那时老人不同意换,只能作罢。
时隔数年,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再联系那家公司,发现床还在,她立马交钱订货。经过一番忙碌,新床安好,父亲艰难挪动到床上,却称“床垫太软。”原来,床虽然在,床垫却不是当初那款了,成了升级版。幸而店长四处联系,找到了库存老床垫。
刚舒了口气,又发现新床的高度比旧床矮,老人起夜不方便。怀着“不服输”的劲头,“都市立影”请来适老化改造设计师,定制了加高方案,心里的石头总算落了地。
床的事情忙完,这位市民又给父亲网购了个新的助行器。“本想买个一米高的,客服说有95厘米,想着也能将就,收到货发现只有90厘米高,只能退货了。”普通快递公司不收大件商品,她联系了顺丰,多付了运费,才将助行器退掉。“我的网络玩得还算可以,换成不太会操作的老人,退换货要多费劲呀!”
现状
大件适老商品缺体验空间
“偌大的城市,买一张床咋这么难呢!”这位市民将自身体验记录在公号中,文章得到了许多人的共鸣。
有人向她分享类似经历——也是为高龄父亲买床,从网上千挑万选购入一张,带五个电机,送到家里一试,部件不是不动就是乱动。商家既不能上门维修,也不能更换零件,没办法只有退货。这种床不能折叠,包装好后进不去电梯,只有物流能退,来了四五个小伙子从楼上抬下去……“这更让我觉得,大件商品必须实际看了才能买。也有一些人告诉我哪里有卖什么东西的,但都比较零散。”
大件商品到底去哪找?近年来,记者持续关注养老辅具用品展示与售卖,多次对线下实体老年用品店进行调查探访。了解到位于玉泉北里的北京市老年用品展示中心,早已关门停业。位于劲松的全市首家“街道级”老年用品展示中心不再运营,曾在石景山区开展的康复辅助器具租赁服务,也大幅缩水。
今年春节后,本市陆续推出一批适老化改造样板间,记者探访发现,每处样板间通常只摆放一张床。在国瑞城东区样板间,工作人员直言,样板间主要是推广适老化改造装修设计。以护理床为例,工作人员拿出一本图册,上面显示有十款床。除了店里摆的一款中档价位,其余都是对着图片讲解,并无实物可以体验。
记者联系知名老年用品商“鹤逸慈”,对方建议可到位于美术馆后街12号的店面体验。这里也是东城区康复辅助器具租赁指导中心,由鹤逸慈作为运营商。体验店面积相对较大,尤以轮椅款式众多,护理床共有三张。店员称,它们都是比较主流的电动款式,代表不同价位,对应不同自理程度的老人,有需求者从这三种里选,也就基本够用了。
而记者询问到护理床最多的地方,是2023年9月运营的昌平区康复辅具展示中心,位于该区养老服务指导中心院内,共有四张床。不过联系起来颇费周折,网络上挂出的电话无人接听,是通过区民政局联系到区指导中心,才查找到相应服务商的电话。
算账
一张床年展示成本数万元
在政府展示外,为什么鲜见公司企业开设自身的线下体验店呢?购床过程中,“都市立影”也曾多番询问,得到的基本是“门店租金贵,还要有专门的人员,费用一年下来实在不少”的回答。至于床,占地面积大,周转时间长,更无法摆放多张以供挑选。
作为业内知名养老康复辅具产品开发商与提供商,浙江颐优贸易有限公司线上开设经营近五十家店铺,产品从助浴便厕,到床类睡眠、出行代步等十分丰富。线下则主要与养老院、康养中心,民政、残联等机构单位合作。
面向普通消费者的线下体验展示店面,公司负责人黄文发坦言,不是不愿意做,从整个行业而言,大家都比较难。去年初,黄文发关闭了已运营两年多,位于北京世界之花假日广场的线下体验店,主要原因便是亏损过多。他给记者算了笔账:这家店面积大约80平方米,摆放两张护理床,占到展示区小一半的空间。一家店至少需要雇用两位员工,房租加上人工等运营成本,再平摊到店铺面积上。大概算下来,一张床每年所对应的展示成本约七八万元。这意味着护理床要卖出相当的数量,才能覆盖其占地运营成本,而这一目标是很难达到的。
“线上通过大数据投流,投放1000人的量,可能拿到1-2张床的成交。线下在一个比较开阔的市场里做,前期难以抓取精准人群。”在黄文发印象中,线下比较“专”的适老产品店,以出行辅具类的轮椅为主,折叠起来不占地方,可以多摆些。“专门卖电动护理床的,坦白讲我在北京确实没怎么见到超过5张,相对成熟的展示店。”
与此同时,黄文发认同“展示促进成交”的意义。潜在消费者到店后如果发现只有一张床,即便感觉尚可,由于无从比较,可能也不会购买。如有多个档次、价位的床可以挑选,无疑会促进购买决策。他提及上海目前就在核心地段,由政府打造大型适老产品展示厅。摆放了六七张床、二十余款轮椅。想买床的市民总量或许还没有那么多,但只要有需求就可以集中到此处选购。“因为会从我们这边采购商品,从今年销售数据看,比去年有所增长。”
思路
拓展博览会养老院等渠道
在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院副院长、高级研究员李佳看来,市民遇到的买床波折,是典型的供需难题。首要原因在于,目前北京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但尚未达到高龄化(80岁以上)程度。许多衰老相关的产品,实际需求还没有特别多。尤其像护理床这种大件,单价较高,购买频次低,其售卖很难支撑企业运营。他提及,此前海淀某商场门口曾开过一家品牌专卖店,摆放了两张床,不久即撤店了,就是购买量不足以覆盖经营成本。
如果由政府牵头呢?李佳坦言,相关尝试一直在进行。但场地协调,商家引入,包括店员服务水准、介绍产品的能力等,要考虑的因素很多。“短期内想要形成‘百货商场’那样让人们去挑,难度是很大的,都摆在眼前但没人买,也无法维持下去。”
那么以目前的状况,有需求的市民能从哪儿找到以护理床为代表的实体大件商品?李佳提供了两条思路。“许多企业生产了床等产品,会参加各种博览会。像5月21日至23日,北京将举行第十一届老博会,普通观众也可以寻找感兴趣的产品。”
另外,由于护理床大多会售至养老院等机构,养老院往往有价位不同的房间、现成的样板间等,市民不妨到周边养老院体验各类床品,咨询如何购买。“其实我们还建议,养老院可以开发售卖养老用品的职能。养老院也是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的重要一分子,应充分发挥辐射据点作用,而不仅仅是将老人收进去。”
更重要的是,对老年尤其是初老人群加强教育工作。“为什么大家都感觉老人不消费?就是老人觉得没有消费的理由。像种植牙,一开始大家都觉得很贵,现在了解到意义作用,慢慢就接受了。只有做好适老产品的相关教育,才能从根本上培育市场,促动银发经济潜移默化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