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2 18:15
2015年盛夏,李天(化名)拖着行李箱走出北京邮电大学的校门时,兜里只有实习攒下的两万块钱。这个年轻人,和校友索志(化名)挤在西二旗的合租房里,一边啃着煎饼果子,一边在笔记本电脑上敲出了公司的商业计划书。
那一年,北京中关村的创业咖啡厅里,到处是和他们一样眼睛发亮的年轻人。
2025年中关村论坛年会,创业的故事还在续写 图源:新华网
通信工程里的“草根突围”
公司初创时只有三个人,既跑业务又管技术。接到的第一笔单子还是母校老师介绍的:给海淀区某学校改造实验室通信线路。“二十万的合同,我们扛着光纤熔接机干了整整一个月。”李天至今记得,验收那天突降暴雨,他们用雨衣盖住设备,自己淋成了落汤鸡。
凭着“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到2017年承接河北某县智慧城市项目时,团队已扩大到80多人。随着5G网络建设浪潮,公司逐渐从布线工程、基站维护升级扩展到5G应用、物联网、通讯网络优化等领域。
运用5G技术的自动化生产线 图源:新华网
2020年公司想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本以为要费上一番功夫。但海淀区政务服务管理局工作人员为他们提供了一对一的指导服务,助力公司顺利完成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享受了15%的所得税减免。
无人机带来的“生死抉择”
2020年《北京市促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行动纲要》发布,李天却陷入焦虑。通信行业日渐饱和,利润率下跌,账上现金吃紧。是转型还是坚守?
三位公司合伙人在五道口一家羊蝎子火锅店吵到深夜,李天下定决心转型:没有躺赢的赛道,只有迭代的翅膀。
无人机巡检重要变电站 图源:人民网
而此时的无人机巡检市场刚刚兴起,技术门槛高、投入大。一次在上海的低空经济展会上,看着友商的无人机精准识别出输电线故障,而且效率大大超过人工巡检,李天当晚就召集团队开会,决定将80%的资金投入无人机研发。
研发团队在测试场熬了三个月,有一天在试飞中无人机突然失控撞向电线,火花四溅中机器报废了。“当时真想放弃,但几天后政府就送来了创新券,补贴虽然不多,但真是雪中送炭振奋人心啊!”李天回忆说。
海淀区政务服务大厅 图源:新京报
在一次次的挫折后终于迎来了转机,公司开发的无人机系统在演示中大放异彩,首批订单让公司迎来开门红。如今,李天公司业务范围已覆盖电网巡检,河道、高速公路巡查,环境监察,航空测绘等领域,开启了在无人机行业的加速跑。
民营经济的“北京温度”
“创业十年,最感激的是这座城市的包容。”在这里,政府是与创业者双向奔赴的“同行人”,是公司研发攻坚克难时伸出援手的“及时雨”“定心丸”。
如今,公司已形成“通信+无人机+AI”的技术矩阵,但李天更看重这背后的社会价值:公司每年提供新就业岗位30余个,为应急救援队免费培训了50多名无人机操作员,并积极投身到捐资助学、环保节能和公益建设的队伍中。
自动化生产作业现场 图源:新华社
李天的创业故事,恰似北京民营经济转型的缩影——在政策春风里破土,在市场浪潮中搏击。
在北京,每天有近千家民营企业诞生,科研机构持续产出创新专利。这里不需要面对高得让人望而却步的门槛,创新的动力永远强劲;政策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充满人情味的服务。在政策支持和创业热情的双重推动下,民营经济保持稳步发展,不断拓展新的成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