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知之乐
北京日报小苗

2025-06-28 09:58 语音播报

小苗

编者的话

求知的乐趣,如同海边拾贝——孩子们总能在好奇心、耐心和求知引路人的带领下发现惊喜。竹林旁的豁然开朗,试管前的耐心守候,深夜破解难题后的欣喜……一起来感受孩子们在求知路上的成就感和快乐吧。

求知引路人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高二(17)班 董笑羽

在我儿时模糊的记忆里,参观博物馆可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高耸的天花板、靠墙摆放的巨大雕塑、往来如织的人流,都让我头晕目眩。怎奈参观博物馆是母亲的爱好,我虽不喜欢但也会跟随,因为每次博物馆归来总能享受到一顿美味大餐。真正让我爱上逛博物馆的,是两位志愿讲解员。

还记得那是小学时的一个暑假,在国博,一位比我大不了几岁的志愿讲解员哥哥带领我们在一个个展柜前停留,让我们围成圈,听他讲每一件文物的故事。“看,那件青铜器多大呀,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冰箱哦!古人也像我们一样喜欢喝冷饮……”在他的讲解下,一件件冰冷的展品活了起来。他讲了北宋的功夫针铺,讲了罗马的玻璃如何来到唐朝时的中国。他的讲解让那些展品带着古人生活的印记,充满了人情味,逗着我从母亲的身后走出,跟随他钻入展厅深处。

从那以后,我就不再认为逛博物馆是枯燥的事情,也开始津津有味地看俄罗斯的绘画、波兰的民族服饰、埃及的木乃伊……那位不知名的讲解员哥哥是我探索古人文明与智慧道路上的引路人。

后来,在一个艺术展览中,我又遇到了一位讲解员奶奶。她早已退休,却依然坚持来博物馆讲解。虽然她满头银发,但仍然像一位年轻姑娘一样保持着轻盈、优雅的姿态,诉说着跨越国界、跨越时间的美。从她那里,我第一次听到了“美育”的概念。她告诉我,欣赏雕塑时,不要只站在一个角度看,要绕到雕塑后面去,只有全方位地欣赏一件雕塑,才能领略它全部的美。如今,只要我欣赏雕塑,我都会记住“到后面去”,仔细地品味一件雕塑不同角度的美。讲解员奶奶还会举办讲座,我热爱她所讲述的那个多彩、自由的古典世界。正是在她的熏陶下,我在十岁那年的暑假便跟随游学团去了希腊,自此痴迷于古希腊文明,并在12岁时开始学习拉丁语。

我是何其幸运,遇到了这么好的两位志愿讲解员。他们不仅让我爱上博物馆,而且让我对东西方古代社会风俗和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帮助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道路。现在,我也成为一名志愿讲解员,我也想把这种魔法带给其他的人。说不定,我也能以自己的方式帮助其他人走上属于他们的求知之路。

神奇的化学魔术

一七一中学初二(16)班 李奕辰

我喜欢化学,尤其喜欢化学实验。深蓝色的溶液是怎样变得清澈透明的?铁锈是如何消失的?一个个有趣的实验就像神奇的魔术,而我们就像魔术师,要想变好这化学魔术,魔术师必须要有足够的好奇心、技巧和耐心。

在科学冬令营里,老师带着我们做了亚甲基蓝氧化还原反应实验。在量取硼金化钾颗粒时,0.01克的重量需要精细测量,而且这种颗粒碱度较高,如果接触到皮肤会造成伤害。因此在操作时,我们都十分小心,每一个动作都仿佛用了慢镜头,生怕出现问题。正午的阳光分外明媚,好似一层轻纱,把所有的玻璃试管都拢在光芒中。

完成前期准备工作后,我们开始配制氧化还原液,稀释、搅拌、记录。每个人的表情都严肃认真,眼睛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最后,我们加入金纳米溶液。随着深绿色的溶液倒入瓶中,我们都不再讨论,一双双眼睛,都紧紧地盯着锥形瓶中亮蓝色的液体,等待着它变为无色透明的过程。

可是,一分钟、两分钟、五分钟……整整十分钟过去了,大家的溶液依旧透着蓝光,没有一份溶液变为透明。这是怎么回事?明明每一步操作我们都无比仔细。同学们纷纷重新配制溶液,但正确的现象仍未出现,大家渐渐有些不耐烦了。

远山的阴影逐渐笼罩教室,失望的同学三三两两地离开了实验台,只剩我和少数几个同学仍在不断地配制溶液,校准数据。一次、两次、三次……手上的动作随着不断的重复而愈发熟练,但直到所有的容器都被用完,现象依然没有出现。就在我们觉得不太可能成功时,一个小试管的变化引起了我的注意:“看!它的颜色消失了!”

所有人都围了过来。在我们热切地注视下,那一排试管里的溶液一点儿一点儿开始变得清澈,最终完全无色透明。我们心潮澎湃,击掌相庆:“成功了!我们真的成功了!”

窗外,太阳不知何时已然挂在西边,天空中掠过几只早早归家的鸟。有人说“好奇害死猫”,但是如果没有好奇心,人类又怎么能获得新知呢?正是好奇给了我们坚持一遍遍做实验的决心,好奇给了我们多次失败仍不放弃的毅力,我们才能见识到魔术般的化学变化。

学问藏在竹林里

汇文中学初一(3)班 宋美菡

学问始于生活,藏于生活。树荫下的凉爽告诉我们植物的蒸腾作用,飞鸟的翱翔告诉我们升力与阻力,木头在水上漂浮告诉我们浮力的作用……

而写不出作文的我在窗旁发呆。笔下的灵动词句越来越匮乏了,我似乎被什么给挡住了,像一堵墙,撞不破也越不过。它堵住了我心中如泉涌的思想与情感,我却对它无可奈何。

不知不觉间,我的注意力转移到了窗外的世界。蔚蓝的天空与翠绿的树冠好似在指引我走出去。我缓缓走出教室,走下台阶,来到充满生机的户外。新鲜的空气扑面而来,似乎还带着雨后的湿润。一抹别样的绿映入我的眼帘。微风拂过,传来沙沙的轻响,与旁边的小河流水声应和着。片片修长的竹叶聚集在一起,好似亲密的朋友互相拥挤着、嬉戏着、欢笑着。在这片活泼的绿意之下,是坚韧不拔的根茎,它们扎根于砖缝之中,根连着根,即使经历火烧也能重新萌发生机。

看着这片可爱的竹林,我仿佛感到有一股力量冲破了我心中的那堵墙。这股力量就像一条绿色的生命之河,从竹林慢慢流进我心里,滋养了干枯的心灵,唤醒了冰封的灵感。比喻、拟人、化静为动……语文课上学到的写作技法又在脑海中活跃起来。原来学问是生活,生活亦是学问。竹林教会了我如何观察生活,热爱生活。我快步走进教室,提起笔,文思如长河奔流而下。

指导教师 田霖

数学之美

北京市第十三中学分校初二(8)班 张成轩

夜晚,万籁俱寂,唯有一盏温馨的台灯在我的书桌上洒下柔和的光芒。窗外,星辰点点,仿佛是宇宙对我这位数学探索者的温柔注视。我,沉浸在这片由数字和公式编织的奇妙世界中,感受着数学独有的魅力与魔力。

眼前的数学压轴题,如同精心布置的迷宫,每一个图形和符号都是通往真相的线索。我深吸一口气,手指轻轻滑过题目,每一次审题都像是在与数学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

随着思考的深入,我仿佛被卷入了一个思维的漩涡。那些看似杂乱无章的图形与公式,在我的脑海中逐渐变得有序而清晰。我又像是被拉入一场精妙的舞蹈,每一个步骤都恰到好处。

数学,这门被誉为“思维体操”的学科,此刻正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我不断前行。它不仅仅是一系列冰冷的数字和公式,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探索未知世界的钥匙。在解题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数学的严谨与逻辑之美,也体会到了它所带来的挑战与乐趣。

当我终于找到解题的突破口时,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如同春风拂面般温暖而惬意。我仿佛穿越了迷雾重重的森林,来到了一个充满阳光与希望的新天地。那一刻,我深深地被数学的魅力所折服,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继续探索数学奥秘的决心。

学习数学的过程,对我而言,不仅是一场思维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在这片由数字和公式构成的数学海洋中,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乐趣与满足。我知道,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与数学为伴,用智慧的光芒照亮前行的道路,探索更多未知领域的奥秘。

指导教师 吕美花

“代码师”成长手记

北京小学六(1)班 万勃言

在编程的世界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像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在代码的海洋中探索未知的领域,当我用代码构建出一个程序并赋予它生命和功能时,那种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也是快乐无穷的。

每年奶奶过生日时,我都会绘制一张贺卡送给她,今年我突发奇想,想送给奶奶一个别样的礼物。我便悄悄和编程刘老师“密谋”,在他的指导下,我为奶奶编辑出了一个烟花生日电子卡。“噗——”奶奶生日那天,在蜡烛熄灭的瞬间,漆黑的电视屏幕上“嘭”地炸开一朵五色电子烟花,还没来得及眨眼,又是一朵、两朵……整个房间像是被彩虹填满了。还没等奶奶缓过神来,屏幕上出现了“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八个大字。这可是我发自内心最真挚的祝福!“这是小言自己做的。”妈妈解释。奶奶笑得半天合不拢嘴,那一刻,我体会到,原来编程真正的魔法,是把快乐分享给家人。

编程的快乐,也在团队合作中。编程的学习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时常会遇到难解之题。记得有一次,我们团队在研究一个代码时,卡在了一个复杂的逻辑漏洞上,代码运行结果总是与预期不符。这时我们开启了团队“头脑风暴”模式,工作台秒变科技茶话会,你抛个灵感火花,我接个创意闪电。我们把所有可能性都摊开来“晒太阳”,那些天马行空的猜想,就像给机器人施了魔法,让难题“啵”的一声冒出了解决的泡泡。

我喜欢在编程的世界里尽情遨游,享受创造的快乐,体会解决问题的成就感,用代码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小苗》周刊简介

《小苗》版是《北京日报》上一个专属于孩子们的创作天地!在这里,孩子们可以书写自己成长的故事,展开想象的翅膀,也可以对城市建设提出建议。每周,《小苗》都会在《北京日报》与孩子们准时见面。在这里,孩子们可以看到自己一点点长大的足迹。

虽然叫《小苗》,年龄可不小。说起《小苗》的历史,很多老作者、老读者并不陌生。1982年1月24日,北京日报《小苗》专刊创刊。当年,专门为少年儿童开辟专版,这在当时全国的省级党报中还是一个创举。

目前,《小苗》主要刊发北京市中小学生的记叙文和文学名著读后感,内容围绕孩子们的校内外生活和成长感悟。传播方式包括《北京日报》报纸、微信公众号“北京日报小苗”以及《北京日报》客户端等。如今,《小苗》周刊已经成为北京市中小学生作文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之一,受到广大师生和家长的欢迎。

供图:视觉中国

小苗

编辑:张品秋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