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烽火印记
北京日报小苗

2025-07-05 08:21 语音播报

小苗

编者的话

风烟滚滚唱英雄,京城校园来寻踪。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之际,本版特邀来自北京市赵登禹学校等五所有着红色历史的中小学的学生,讲述学校与抗战英雄的渊源、同学们对英雄精神的传承,一起去重温那段刻骨铭心的峥嵘岁月。

薪火相传

北京市赵登禹学校高二(1)班 殷祺轩

静谧的陈列馆里,我无数次经过赵登禹将军的雕像。展品与照片,沉默如石,却带来一缕硝烟与冲天的号声,时时在我心中回荡。

五年前,刚上初一的我第一次踏进学校内的赵登禹事迹陈列馆,血战喜峰口、大刀队御敌、南苑浴血殉国……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在我的心中勾画出一个具体的英雄形象。“日本人有大炮,我们有大刀,我们一定会和他们血战到底!”大刀复制品前,在讲解员慷慨激昂的讲述中,将军“宁做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的壮烈誓言,如惊雷般在我胸中激荡。那是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赵登禹学校”这个名字背后沉甸甸的分量,还有赵登禹学校学生肩上的责任。

后来,我接过学长的麦克风,担任陈列馆的讲解员,背靠坚毅笔挺的将军雕像,在一排排展品的注视中,为一群群年轻的面孔讲述将军的铁骨铮铮。每当我的声音在馆内响起,我仿佛成了连接两个时代的媒介。目光扫过将军墨宝的照片,掠过那柄象征不屈的大刀复制品,最终定格于同学们在将军墓前庄严宣誓的场景。讲解词早已烂熟于心,每一次复述南苑血战的悲壮,讲述将军身中数弹仍力战不退的顽强,让我的声音洪亮而高亢的不是任何朗诵技巧,而是我心中奔涌的激情。我能看到学弟学妹们眼中写满初识英雄的震撼,能看到同学们紧锁的眉头下是深深思索的凝重,也能看到老师们眼中闪烁着薪火相传的期许。

讲解结束,人群散去,馆内重归静谧。我常常独自留下,拂拭展柜上或许并不存在的微尘,仿佛指尖微凉的触感,能领我接近英雄的身影。

将军啊,您看到了吗?少年们在松柏常青之下感怀;您听到了吗?学子们齐颂《登禹学子赋》的澎湃。窗外街巷繁华、国泰民安的场景,是否正是您当年拼死守护的梦想?教室内琅琅悦耳的书声与欢笑,是否回应着您对民族未来的期许?当我面向您的塑像,这挺直的腰板,高昂的头颅,是否也能借得几分您坦荡不屈的劲骨?

“只有不怕牺牲,才能为国争光!”那一刻,我的声音仿佛与将军的高呼重叠,于是历史不再沉睡,它就在少年血脉里奔流。山河已无恙,吾辈当以自强精神为笔,续写永不卷刃的国魂刀锋。

指导教师 卢筱含

英雄的路,我们的歌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初二(10)班 金闻晓

“卢沟桥,狮子吼,宛平城头浴血战……”今年6月16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剧《我爱北京天安门》在学校报告厅隆重上演。剧目以我们十二中的前身——河北省宛平简易师范学校的真实抗战事迹为序章,再现了简师学子加入抗日游击队的英勇历程。我作为学校合唱团的一员,也参加了该剧的演出。当优美而有力的歌声响起,那一刻,歌词里模糊的历史仿佛一下子近在眼前。我仿佛看到,简师学校里,也曾回荡过同龄人的读书声,而就在1937年的那个夏天,卢沟桥畔,炮火撕裂了宁静,简师的师生们毅然放下书本,与工农民众并肩,用血肉之躯打响了全民族抗战的第一枪。我们的歌声,仿佛穿越了时空,与他们的呐喊交汇在一起。

歌声落下,故事开始了。一个叫杜村瑞的年轻通信员要把一份紧急情报送到指挥部。为了抢时间,他决定冒险走一条隐蔽的小路,可敌人很快追了上来。合唱团的男同学们用带着压迫感的节奏唱起来:“请记住……”歌声映衬着敌人的搜捕和杜村瑞的前行。我的心也跟着揪紧了。这时,杜村瑞的几名战友站出来引诱敌人,成功地吸引了敌人的火力。我看见“战友们”在舞台上一个个倒下,杜村瑞在炮火中艰难地爬行。就在他马上要完成任务之际,不幸中弹牺牲。指挥部的哨兵焦急地冲过来,从杜村瑞怀里取出了那份被鲜血浸透的情报。

正因有了杜村瑞他们当年的浴血奋战,我们今天才能站在这里尽情歌唱、安心生活。演出时,我的感情也融入这悲壮的故事里。我想起排练时的点点滴滴:为了准确传达歌曲中的悲壮与力量,我们反复揣摩每一个音符、每一句歌词的情感。高音唱不上去,就一遍遍练习气息;声部配合不齐,就利用午休和放学后的时间加练。那段日子,我们也像战友一样,互相鼓励,共同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这不正是前辈的精神在我们身上的延续吗?

我们站在先烈用生命换来的土地上,沐浴着和平的阳光。剧中《卢沟谣》里唱的“水清清,月圆圆”,是他们用鲜血浇灌才得以重现的风景。我们不需要像杜村瑞那样在枪林弹雨中送情报,但那种不畏艰险、甘于奉献的精神,早已在排练和演出中,深深烙印在我们心里。我们将带着这份沉甸甸的感悟和从校史中汲取的力量,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珍惜时光,好好学习,锤炼品德,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指导教师 齐心莉

青衿溯烽火 赤子铸山河

通州区潞河中学高二(5)班 李天欣

在校园主甬路旁,矗立着一座肃穆的英雄纪念碑。我曾伫立于碑前,凝视着碑上刻下的每一个字。它们像风尘仆仆的信使,悄然掀开时光的封口,让那段峥嵘岁月无声地渗入我的心底。

碑石静默无言,却诉说着潞河中学在烽火连天时的坚毅与担当。“九一八”事变后,学校将军训设置成为学生的必修课程;抗战时期,文氏楼成为当时的“伤兵医院”,很多潞河学子成为伤兵的“看护员”。

翻开泛黄的校史资料,一个闪耀的名字跃然纸上——周文彬。他是潞河中学1939届校友。1926年入党后,年仅18岁的周文彬先后发展了数名学生党员,成立了通州区第一个党支部——潞河中学党支部,并任支部书记。1944年召开会议时,不幸被日伪军包围。次日,在杨家铺为掩护群众转移,周文彬头部中弹,壮烈牺牲,年仅37岁。这位品学兼优的青年,在民族危亡的至暗时刻,心中燃烧着炽热的爱国火焰。他不仅是学业上的佼佼者,更是抗日救亡运动的积极组织者……这片红色沃土还走出了蔡德辰、张树棣、刘玉林等革命烈士,他们从校园走向战场,用知识分子的清醒与担当,扛起了救亡图存的重任。

这方碑石,不仅记刻着历史,更承载着精神绵延的使命。每年清明时节,一届又一届的潞河学子手持白菊,肃立于纪念碑前。我们唱响国歌、敬献花篮,静静聆听着那些被岁月珍藏的往事,感受着前辈们走过的烽火征程。当汗水浸透衣衫,当意志经受考验之时,那穿越时空的精神便真正成为鼓舞人心的震撼力量——那段历史早已化入血脉之中,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那场战争虽已远去,但它淬炼出的抗战精神,已悄然融进校园的琅琅书声,在每一代潞河人心中生根、发芽。青春的肩膀上,自有山河的重量。

指导教师 吴颖

校园中的他和我们

北京汇文中学高二(1)班 吕宏晗

在校园小花园的绿树掩映中,矗立着一尊两米多高的雕像。雕像的上半部分是用白色大理石雕刻的彭雪枫将军半身像——他一身军装,臂膀结实有力,睿智、坚毅的目光正视前方。下半部分是灰褐色花岗岩,上面刻着“彭雪枫同志永垂不朽”。整座雕像威严肃穆,令人敬畏。每逢清明节、烈士纪念日等日子,全校同学们都会齐聚在彭雪枫将军的雕像前,缅怀这位为民族解放事业献出生命的英雄。

彭雪枫将军于1926年秋转入汇文中学就读,由共青团员转为共产党员。同年11月,他在汇文中学建立了党支部,任汇文中学党支部书记。任职期间,他带领同学们阅读进步书刊,团结了一批思想进步的青年,并介绍其中先进分子入党,为中国共产党带来了宝贵的新鲜血液。抗日战争期间,这位文武双全、骁勇善战的将军,率领新四军深入敌后开辟了豫皖苏抗日根据地,为抗战屡建功勋。如今,将军的身影虽已远去,但那句“革命不怕死,怕死不革命”的誓言,至今仍在历史长河中铿锵回荡。

彭雪枫将军的一生,是对“智、仁、勇”校训的生动诠释。从1995年开始,学校设立了“彭雪枫班”,每年授予一个优秀班集体。今年,我们班有幸获得这一殊荣。在课堂上,我们以笔为剑,潜心钻研;生活中,我们团结互助,心怀家国;面对困难,我们迎难而上,永不言弃。看吧,将军直面挑战的精神,就藏在备战校园迷你马拉松的同学们浸湿的汗水中,藏在大家备战学科竞赛时那一个个挑灯苦读的深夜里,藏在课间和午后大家齐心攻克难题后的喜悦中。每每看到同学们为理想拼搏的身影,我都不禁感慨——这,便是英雄精神在平凡岁月中的闪耀。

英雄已逝,但英雄的精神永远闪耀在每一名汇文学子的心中。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或许无需直面枪林弹雨,但时代的考题从未停止——在书海中求真知,在困境中炼意志,在挑战中担责任,这便是对英雄精神最好的传承。

指导教师 马媛媛

小讲解员的心愿

西城区自忠小学五(10)班 陈康平

作为一名自忠小学的学生,从进入小学的第一天,我便在老师和学校小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校史展览和张自忠将军生平展室。在教学楼入口,校训“立志有为,自忠报国”八个大字格外醒目;教学楼内,张自忠将军奋勇抗战、英勇牺牲的感人事迹布满长廊。

校园北侧的四合院里竖着将军的半身雕像,每年清明,老师都会带着我们向雕像献花,寄托我们的思念。虽然我与张自忠将军从未见面,但是我感觉他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

在张自忠将军爱国精神的激励下,我通过不懈努力,光荣地成为了一名红色故事讲解员。最初背讲解词时,我常常背了后面忘前面,反复诵读却总是记不牢,非常沮丧。这时,张将军坚韧顽强的精神激励了我,照片中的他仿佛在鼓励我说:“再努力一次,你一定能行!”后来,许多前来我们学校参观的人,被我铿锵有力的讲解打动,我非常开心。

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我要把张自忠将军的故事讲得更清楚、更生动,让更多的人了解英雄事迹,感受抗战精神。

指导教师 李辉

近期征稿主题:

照片中的故事

美好的旅行瞬间、精彩的班级活动、亲友相聚的快乐、难忘的毕业典礼……总有那么一张照片,记录着一段难忘的回忆。欢迎来稿分享镜头背后的故事。

截稿日期:2025年7月17日

夏天的味道

冰粉、冰棍、汽水、绿豆汤、酸梅汤、凉面……炎炎夏日,哪个消暑美食是你的最爱?写一写喜爱它的原因和故事吧!

截稿日期:2025年7月24日

永远的铭记

你是否参观过抗战纪念馆、烈士公墓、烈士陵园、重大战役纪念地或其他与抗战有关的爱国主义基地?听过哪些抗战英雄的光荣事迹?有没有亲耳聆听过抗战老兵讲述那段保家卫国、浴血奋战的岁月?请写一写你在参观学习中了解到的抗战历史和感受到的抗战精神。

截稿日期:2025年8月6日

欢乐暑假

夏令营的意外收获、住在长辈家的快乐时光、天南海北的尽情玩耍……每个悠长暑假都是孩子们最期待的。你在暑假中经历了哪些开心的事情?快来说说吧。

截稿日期:2025年8月14日

与AI共舞

从学习机到智能玩具,人工智能已经全方位融入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你在使用AI工具时发生过什么故事?由此引发了你的哪些思考?欢迎与我们分享。

截稿日期:2025年8月14日

身边的风景

上学路上的美景、家中精心布置的角落、邻居亲切和蔼的微笑……生活中总有一些风景,为平淡的日子增添了几分“小确幸”。留心观察,总能发现身边的风景。

截稿日期:2025年8月21日

读后感栏目【我读名著】

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篇、名著的心得体会,包括儿童文学名著。

长期征稿

自命题作文

中心思想积极向上的虚构类和非虚构类作文。

长期征稿

点此查看“小苗美食”短视频征集启事

投稿须知

感谢您参加北京日报《小苗》的作品征集活动。

为共同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活动环境,投稿作品应为本人原创,严禁抄袭。作品内容的原创性、合法性等由作者本人负完全责任。如有抄袭等违反规定的行为,经查实,主办方将取消其投稿资格。作者本人还应承担由此产生的全部法律责任。

来稿请投至

邮箱

xiaomiaozhoukan@163.com

或微信小程序

https://xuejing.takefoto.cn/xmzk/#/home

邮箱投稿标题请注明征稿主题和学校,稿件中注明学校、班级、姓名和联系方式。小程序投稿请按要求填写。

文字类作品一般千字以内,体裁以记叙文、散文、议论文为主。可根据每期主题自拟文章题目。以word电子版形式提交。图片类作品以绘画、书法作品为主,JPG格式,单幅不超过3M。视频类作品需竖版拍摄,MP4格式,单个作品不超过100M。

北京日报《小苗》长期征集北京市中小学生的优秀作品,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小苗》编辑组2025年6月

《小苗》周刊简介

《小苗》版是《北京日报》上一个专属于孩子们的创作天地!在这里,孩子们可以书写自己成长的故事,展开想象的翅膀,也可以对城市建设提出建议。每周,《小苗》都会在《北京日报》与孩子们准时见面。在这里,孩子们可以看到自己一点点长大的足迹。

虽然叫《小苗》,年龄可不小。说起《小苗》的历史,很多老作者、老读者并不陌生。1982年1月24日,北京日报《小苗》专刊创刊。当年,专门为少年儿童开辟专版,这在当时全国的省级党报中还是一个创举。

目前,《小苗》主要刊发北京市中小学生的记叙文和文学名著读后感,内容围绕孩子们的校内外生活和成长感悟。传播方式包括《北京日报》报纸、微信公众号“北京日报小苗”以及《北京日报》客户端等。如今,《小苗》周刊已经成为北京市中小学生作文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之一,受到广大师生和家长的欢迎。

供图:视觉中国

小苗

编辑:张品秋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