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9 07:43
编者的话
炎炎夏日,亲人的爱似一缕凉风,轻轻吹散孩子们心头的烦恼和忧愁。这份爱,藏在细密的针脚里,藏在树荫下的果盘里,也藏在窗前君子兰的芬芳中。让我们一起解锁亲情密码,让幸福之花在盛夏绽放。
奶奶的针线盒
一七一中学初二(4)班 石裳
奶奶有个金属材质的针线盒,里面装着大大小小的缝衣针和各色棉线。据说,奶奶用盒子里的针线,修过爸爸的领结,补过妈妈的衬衣,还缝过我的小衣服、小裙子。我裙子上那些可爱的小花,就是奶奶一针一针绣出来的。
记得上小学时,暑假里的一天,太阳很早就升起来了,天气非常好。我想出去玩儿,可是父母不在家,家里只有奶奶和我。她守着针线盒,一直在缝缝补补。我抬头看着窗外的杨树,听着树上叽叽喳喳的麻雀叫声,感觉好无聊。我跳下凳子奔向奶奶,央求她带我出去玩儿。“崽崽去那边玩儿。”奶奶仍忙于手中的活儿,没有答应我。
我嘟着嘴,忽然被奶奶手上的“戒指”吸引了,金灿灿的“戒指”在阳光下发出耀眼的光芒。等奶奶做完活儿,我趁她做饭的工夫,偷偷从针线盒里翻出“戒指”,戴到自己手上。我不知道“戒指”其实是顶针,只觉得戴上它可真气派。不过,顶针有些大,我尝试着调节,结果用力一掰,顶针被我掰折了,针线也七零八落地散落一地。我手足无措地坐在地上,“哇”地大哭起来。
奶奶听到哭声赶忙过来,边捡针边说:“别动啊,崽崽。”话音刚落,我发现我的手指已被划破,殷红的鲜血滴在裙子上,我的哭声更大了。“崽崽,你不是想要蝴蝶吗?过来帮奶奶。”奶奶并没有惊慌,而是温柔地用创可贴包好我的手指,并迅速帮我换下带血的衣服。哭声停了,我好奇地看着奶奶,不知她要干什么。只见她眯着眼睛,一手拿起针,另一手托着我换下的裙子,针脚在布上飞快游走,针像被施了魔法似的,顶着红线在花布上舞蹈。经过一番飞针走线,在鲜血滴落的地方,一只红色的蝴蝶扇动着翅膀,呼之欲出。我望着缝好的红蝴蝶,看着没再出血的手,“咯咯”笑出了声。奶奶温柔地把我搂进怀里,也“咯咯”地笑了。
我和奶奶,在院子里的杨树下,度过了很多个夏日的午后。我帮她穿针,给她递剪刀、扇扇子。我看着她手起针落,像变戏法般绣出鲜活的小花、飞翔的小鸟、灵巧的小鹿……细密的针脚缝出了我美妙的童年,也缝进了奶奶对我的爱。我的衣服和裙子,走到哪儿都会引来小朋友惊羡的目光和真诚的赞美。
后来,奶奶回老家了,她的针线盒就一直放在角落里,不声不响地陪伴我度过一个又一个夏天。那些和奶奶相伴的时光,正如裙角的小花,盛开在我的心里,永不凋零。
指导教师 杨晟婷
姥姥家的小院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初一(4)班 郭莀祎
在乡下的姥姥家,有一个小院,这个小院承载了我最珍贵的童年记忆。虽然两年前的一次翻修改变了它的模样,但那些美好的童年时光早已留在我的记忆深处,定格为唯美的画面。
小院里曾经有三棵树,一棵杏树、一棵柿子树,还有一棵李子树。它们不仅是小院的标志,更是我童年时光的见证者。春天,李子树开满洁白的花朵,微风一吹,花瓣如雪般飘落;夏天,枝叶繁茂的杏树投下一片清凉的树荫;秋天,柿子树挂满了橙红的果实,像一盏盏小灯笼。这些树,仿佛是小院的守护者,陪伴我度过了好几个春夏秋冬。
我依稀记得,五岁那年的一个夏天,清晨的阳光透过树叶洒在小院里,斑驳的光影在地上跳跃。姥姥早早叫醒我,带我去赶集。集市上人声鼎沸,姥姥给我买了一盒新的拼图。回到家后,我们坐在杏树的树荫下,姥姥耐心地教我拼图。她总是笑眯眯地说:“先拼四个角,再找图案相匹配的拼在一起。如果不知道怎么拼了,就看看模板。”她的声音温柔而坚定,像一缕清风拂过我的心田。
姥姥手里总是拿着一把蒲扇,轻轻地为我扇凉。每当我拼得入迷时,她就会悄悄端来一盘水果,盘子里摆满了小院里刚摘下的杏子和李子。我咬一口杏子,酸甜的汁水在口中四溢。那时的我,坐在树荫下,手里拿着拼图,嘴里嚼着水果,身旁是慈爱的姥姥,心中幸福无比。
上小学后的一个假期,我迫不及待地赶回老家。到家时,天已经黑了,胡同里弥漫着一股浓郁的烧烤香味。我走进小院,发现兄弟姐妹们都来了,大家围在一起,热闹非凡。我咬了一口肉串,满嘴都是烤肉的香气和肉汁的鲜美。大家围坐在一起,笑声、谈话声、烤串的滋滋声交织在一起。小院里的灯光映照在每个人的脸上,大家的笑容显得格外温暖。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一种难以言喻的幸福,仿佛时间在这一刻静止,所有的烦恼都被抛在了脑后。
如今,每当我想起那些树荫下的拼图时光,或是烧烤夜晚的欢声笑语,心中总会涌起一股暖流。那些日子,是我生命中珍贵而又美好的宝藏。那个小院,永远是我心灵的归宿。
指导教师 王圆圆
窗前的君子兰
北京一零一中七(6)班 胡乃麒
奶奶窗台上有一盆君子兰,那厚实油亮的墨绿色叶子安静地舒展着,就像一双令人安心的张开的手。我三四岁时,奶奶常和我坐在窗边。她用布满褶皱的手轻轻拂过新种下的君子兰的叶片,新叶是浅绿色的。奶奶说,这时的叶子最脆弱,如果不悉心呵护,就会发黄下垂,长大后也难以改变。
上小学后,我去探望爷爷奶奶的次数少了,每次去,都会发现那盆君子兰越长越茁壮。小升初前夕,我的学习压力很大。那天,我正研究一道始终解不出的数学题,那些相互交错的线条像一团乱麻缠住了我。此刻,奶奶心有灵犀般地打来视频电话。看着她慈爱的面庞出现在手机屏幕上,我顿感浑身放松。
奶奶把镜头转向君子兰。啊,原来是君子兰又开花了!那些叶片紧紧簇拥着一朵橙红的花,奶奶高兴地说:“你看,它不慌不急,该长叶的时候长叶,该开花的时候开花,什么时候都好看。”从那天以后,我的脑海中就常常浮现出那盆恣意舒展的君子兰,它的样子就像长在了我心上似的。这花仿佛有一股神奇的力量,每次想到它,我学习起来就感到特别安心。
去年暑假,我去老家探望奶奶。回京前,奶奶把一个沉甸甸的包裹放到我手中。我剥开包裹外面皱巴巴、沾着泥点的报纸,里面露出一株君子兰的根系。“等你回了北京,就把这株花儿种下去。”奶奶的声音温和而郑重,“你看它,叶子厚实,根也扎实,不声不响地长,按着节气走。它不急不躁,知道时候到了,好模样自然就出来了。奶奶盼你呀,也像这君子兰,扎扎实实地学,稳稳当当地长。”
日子悄然逝去,无论窗外是风是雨,只要抬头,我定能看到窗前那株小小的、寄托着奶奶期盼的君子兰。原来,最坚韧的爱早已浸入血脉,如同这株静默的君子兰,植根于平凡的土壤,却能绽放出最动人的美丽。美丽的君子兰不仅长在了我的窗前,更长在了我的心田。
指导教师 杨慧
无法忘却的爱
北京汇文中学九(2)班 刘铭禹
期末考试前夕,大伯打来一通电话,告知奶奶摔骨折了。于是,爸爸决定趁着暑假带我回老家,一起去照顾奶奶。一想起奶奶,我的脑海里就涌出一大堆回忆,那是永远无法忘却的。
上幼儿园时,我在江西莲花县老家村子里与奶奶生活,每天都会在门口的沙堆旁玩耍。一天,我正玩儿得高兴,突然从沙堆里窜出一只虫子,咬了我一口。在生理痛觉与心理惊吓的双重作用下,我哇哇大哭了起来。这时,年近古稀的奶奶听到我的哭声,快步走了过来。她不会说普通话,操着一口方言叽里咕噜地说着什么,我也听不懂,只能把被虫子咬的地方给她看。她赶紧拿了碘酒棉签给我涂抹伤口,一边涂一边说着什么。渐渐的,碘酒涂了一圈又一圈,我的哭声也慢慢停止了。虽然我不知道她在说什么,但那苍老而焦急的面孔令我不能忘却。
上小学后,每次回到老家,最先看到的总是奶奶那欣喜的脸。饭桌上的鸡是奶奶亲自杀的,菜也是奶奶亲手做的。她的一双筷子不停地在菜碗与我的饭碗之间穿梭,我那时年幼无知,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奶奶夹给我的饭菜。
上中学后,回老家看望奶奶的时间少了,她便把杀好的鸡给我邮寄过来,说是让我吃好、学习好。我喝鸡汤时,脑海中便浮现出那张苍老的容颜,那是深深印在我心上、难以忘却的。
岁月带走了奶奶的健康,但带不走奶奶对我的爱。现在我长大了,也要用行动回报她。这次回老家,我也要学几句方言,好好照顾奶奶。
指导教师 蒋璇玥
我的灯塔
人大附中朝阳学校六(10)班 周慕涵
在我的印象里,父亲很忙,天天在外奔波,很少回家。但他的爱却像灯塔一般,在我的成长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父亲为数不多的在家的日子里,若能带我出去玩儿,那就是天大的好事。记得有一次我和父亲一起去公园散步,正玩儿得起兴,突然电闪雷鸣,狂风怒吼,瞬间就落下了急促的雨点。但是,我们没有带伞,只好淋着雨往家跑。过马路时,一辆汽车飞驰而过,溅起了一人多高的水花,哗的一下子全都落在了我身上。
父亲看着淋成落汤鸡的我,又看着地上的积水,想要背我过马路。可是我知道他的腰不好,不想让他背。父亲似乎看穿了我的心思,笑了笑说:“没关系,我还年轻。”说完,他就挽起裤管,弯下了腰,让我趴到他背上。我慢慢地趴了上去,双手绕过他的脖子。父亲走得很慢,我感到他的腿在抖,感受到他脖子的脉搏在快速地跳动。父亲艰难地蹚着水,不一会儿后背已经被汗水和雨水打湿了。这十几米的马路,父亲一步一步走了很久。
我想,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就是报答父亲最好的方式。而父亲,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每晚与我通话,询问我学习的感受,鼓励我的点滴进步,疏导我的畏难情绪。一通通电话,极大地增强了我的自信心。当我把期末考试满分的消息告诉父亲时,父亲那憔悴的脸庞,浮现出了骄傲的神情。父爱如灯塔。父亲,有您,真好!
近期征稿主题:
夏天的味道
冰粉、冰棍、汽水、绿豆汤、酸梅汤、凉面……炎炎夏日,哪个消暑美食是你的最爱?写一写喜爱它的原因和故事吧!
截稿日期:2025年7月24日
永远的铭记
你是否参观过抗战纪念馆、烈士公墓、烈士陵园、重大战役纪念地或其他与抗战有关的爱国主义基地?听过哪些抗战英雄的光荣事迹?有没有亲耳聆听过抗战老兵讲述那段保家卫国、浴血奋战的岁月?请写一写你在参观学习中了解到的抗战历史和感受到的抗战精神。
截稿日期:2025年8月6日
欢乐暑假
夏令营的意外收获、住在长辈家的快乐时光、天南海北的尽情玩耍……每个悠长暑假都是孩子们最期待的。你在暑假中经历了哪些开心的事情?快来说说吧。
截稿日期:2025年8月14日
与AI共舞
从学习机到智能玩具,人工智能已经全方位融入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你在使用AI工具时发生过什么故事?由此引发了你的哪些思考?欢迎与我们分享。
截稿日期:2025年8月14日
身边的风景
上学路上的美景、家中精心布置的角落、邻居亲切和蔼的微笑……生活中总有一些风景,为平淡的日子增添了几分“小确幸”。留心观察,总能发现身边的风景。
截稿日期:2025年8月21日
读后感栏目【我读名著】
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篇、名著的心得体会,包括儿童文学名著。
长期征稿
自命题作文
中心思想积极向上的虚构类和非虚构类作文。
长期征稿
投稿须知
感谢您参加北京日报《小苗》的作品征集活动。
为共同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活动环境,投稿作品应为本人原创,严禁抄袭。作品内容的原创性、合法性等由作者本人负完全责任。如有抄袭等违反规定的行为,经查实,主办方将取消其投稿资格。作者本人还应承担由此产生的全部法律责任。
来稿请投至
邮箱
xiaomiaozhoukan@163.com
或微信小程序
https://xuejing.takefoto.cn/xmzk/#/home
邮箱投稿标题请注明征稿主题和学校,稿件中注明学校、班级、姓名和联系方式。小程序投稿请按要求填写。
文字类作品一般千字以内,体裁以记叙文、散文、议论文为主。可根据每期主题自拟文章题目。以word电子版形式提交。图片类作品以绘画、书法作品为主,JPG格式,单幅不超过3M。视频类作品需竖版拍摄,MP4格式,单个作品不超过100M。
北京日报《小苗》长期征集北京市中小学生的优秀作品,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小苗》编辑组2025年6月
《小苗》周刊简介
《小苗》版是《北京日报》上一个专属于孩子们的创作天地!在这里,孩子们可以书写自己成长的故事,展开想象的翅膀,也可以对城市建设提出建议。每周,《小苗》都会在《北京日报》与孩子们准时见面。在这里,孩子们可以看到自己一点点长大的足迹。
虽然叫《小苗》,年龄可不小。说起《小苗》的历史,很多老作者、老读者并不陌生。1982年1月24日,北京日报《小苗》专刊创刊。当年,专门为少年儿童开辟专版,这在当时全国的省级党报中还是一个创举。
目前,《小苗》主要刊发北京市中小学生的记叙文和文学名著读后感,内容围绕孩子们的校内外生活和成长感悟。传播方式包括《北京日报》报纸、微信公众号“北京日报小苗”以及《北京日报》客户端等。如今,《小苗》周刊已经成为北京市中小学生作文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之一,受到广大师生和家长的欢迎。
供图: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