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花几百元请人陪看病,值吗?老人需要什么样的陪诊服务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魏婧

2025-08-07 09:46 语音播报

城事
进入
新闻调查
看更多
+ 订阅

近日,东城区民政局推出“陪医无忧”银发经济服务品牌,依托“陪医无忧”这一全国智慧平台,以和平里街道为试点,逐步向全区老年人特别是高龄独居老年人开展陪医服务。自数年前走进公众视野,陪诊这一形态其实已不算什么新鲜事物。伴随不少线下线上机构纷纷进行尝试探索,如今的陪诊已逐渐发展至不止于“陪同”,不限于“就诊”的2.0版本。

老人看重陪诊“情绪价值”

尽管能够自理,对常去的几家医院也比较熟悉,这两年,72岁的王阿姨每次去看病,还是习惯请人陪诊。一方面,陪诊员会上门接送,到医院后各个环节她只需“坐等”。更重要的是,对方对自己的病情了如指掌,和医生沟通更为顺畅,也获得了老人深深的信任。

王阿姨的陪诊员,名叫张瑞娟。自五六年前起,她便开始对陪诊业务的探索,如今已陪过数百人次,跑遍北京各大医院。每接触一位新客户,张瑞娟都要先电话沟通,了解对方的相关情况、病史、诉求等。如果老年客户有需求,她还会陪同进入诊室。“有些陪了两三年以上的老人,看什么病,吃什么药,我可能比他们的子女还熟悉。”

即便已获取了一些稳定客户,张瑞娟也坦言,做陪诊并不容易。“找我陪诊的客户,相当一部分并不是老人。如果单就老人来说,大家可能觉得他们是最需要陪诊的人群,但另一方面,他们也最舍不得花钱的人群。”她解释,日常所说的老人“看病难”,进一步可以拆分出数个环节。比如出行难、操作难、排队难等等。“但其实老人普遍会选择家附近的医院,再不然儿女、亲戚也能帮忙打车。取号缴费不会操作,科室位置不清楚?很多医院都有志愿者、咨询台,能够提供帮助。”

那么整体而言,老人对陪诊是否有需求?在“陪医无忧”银发经济服务品牌发布会上,东城区民政局副局长刘静表示,“连续三年开展老年人需求调查,了解到陪诊就医服务在老年人需求中排名前列。”张瑞娟也认为,需求一定是有的,“陪诊员一路辅助,无疑会提升就医体验。”但涉及到付费,又会降低老人对陪诊的接受度。“面对花钱,可能就还是倾向自己尽量去‘克服’一些能克服的困难。”

张瑞娟告诉记者,她的收费标准是半天三百元,全天五百元,联系到她的客户,基本以熟人转介绍为主。相当于前面的“门槛”都跨过了,价格也能接受。“老人的经济条件大多比较优越,认可‘花钱请人陪看病’这件事。”

这样的老人又看重什么样的服务呢?据她观察,自己的老年客户中,许多并不是“非得有人陪,否则便无法就医”的状态。除了做好陪诊流程,老人觉得跟她“投缘”、聊得来,才会一次次的选择。“说白了就是,能提供情绪价值,是一种‘就算有人能陪我去,我也愿意让你陪我去’的感觉,北京本地的老年客户基本是这样的。”

难点“卡”在付费认知观念

今年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围绕居家养老,明确提出助餐、助浴、助洁、助行、助医、助急等“六助”举措。事实上,在北京的很多养老驿站,陪诊作为“助医”类目下的一项服务,早已开展多年,市场使用情况如何呢?

宣武门外东大街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的站长刘春梅介绍,目前驿站共有7位员工,均可陪同居民外出就诊。依据西城区的相关政策,收费标准为每小时八十元。不过在她记忆中,用过这项服务的老人非常少。“印象里只有前几年,有位老人夜里摔骨折了,还有位老人突然发烧,是找我们陪着去的。”

这两次陪诊,均属于突发状况,看的是急诊,并非日常由老人预先挂号,请人陪同去医院看病的流程。“这么说来,其实更应该算是‘助急’行为。”

事先预约,由驿站人员进行陪诊的,刘春梅仅接待过一位老人。对方因患有脑梗,每年需要固定输液十天。“这位老人比较高壮,老伴身材瘦小,推轮椅很费力,子女又离得比较远。我们上门推轮椅陪他去社区医院输液,结束后再送回来,老伴就不用去了。”由于老人签约了驿站的家庭床位服务,对他的陪诊费用,会在八十元的基础上继续优惠至每小时六十元,每次老人的花销为百元出头。

此外,还有的老人会挂好号,请驿站人员拿着医保卡去医院代开药,平均每个月一两单,也归在“助医”之列,这便是所有与“陪诊”相关的业务情形。

近年来,也有一些第三方机构找来,希望能以驿站为据点,向居民推广陪诊服务。“但一直没有形成规模化的市场,交流的时候他们都说本地业务很少,基本是外地的。”和张瑞娟的感受类似,刘春梅也分析称,难点“卡”在观念上。“七八十岁的老人,节俭惯了,一说花钱请人陪诊,实在不行宁可让孩子请假,其实请一天假也不一定比陪诊便宜。”

陪诊业务不止“陪人看病”

目前一个客观现实是,“陪诊师”尚未进入国家职业资格目录。但在持续发展之下,也有一些“标准”在悄然形成。记者从多家陪诊平台看到,除千余元“私人定制”外,陪诊费用由每小时五十元左右的普通陪诊(不含接送)起步,至七八十元的夜间陪诊、急诊陪诊,再到百元出头的护士陪诊,都是差不多的。与张瑞娟这种业务员,以及养老驿站的收费也较为一致。

“做陪诊业务的话,基本想法都是希望做平台,将陪诊员、客户进行整合,尽量扩大规模。”医疗服务平台“小豚健康”相关负责人张航介绍,其陪诊小程序“小豚陪诊”是一款面向全国的平台,运行两年多,集纳了约1.2万名陪诊员。

相较私人联络,通过平台下单对双方都更具保障。“各项服务金额固定,也不会有欠费情况,平台还会给双方购买陪诊服务当天的保险。”张航透露,目前该平台每天有近百单陪诊业务,大多在一线城市。“因为医疗资源比较发达,一线城市会接待相当一部分外地客户。另外还有一些是银行、保险公司等给他们的大客户购买增值权益,其中就包括陪诊业务,我们作为供应商去承接。”

限定在老人的话,受理念和操作所限,以子女给老人买单情况居多,还“生发”出不少陪诊之外的用法。“有位客户在外地,母亲脑出血被紧急送进ICU抢救。这位客户急中生智,第一时间下单,给陪诊员提的要求就是守在ICU门口,实时通报母亲的情况、医生有什么交代,同时自己买机票赶过去。陪诊员从早上一直守到深夜,跟客户做了很好的沟通和交接。”

“还有一次是子女请人陪父亲做体检,过程中发现某项指标高得异常,需要抓紧时间去看急诊,医生看完又表示需要住院。陪检、陪诊、陪护……这些服务在平台上都能实现。”张航称,现在各家机构其实只是将陪诊作为一项业务“概括”入口,但早已不限于“陪人看病”这一场景。

无论“小豚陪诊”,还是“陪医无忧”平台,记者通过小程序看到,其上除“就医陪诊”外,还包含有护士到家、院内陪护,乃至代办买药、送取报告、转运护送等诸多模块。用户可以像点外卖一样,进入各个模块查看详情,并根据所在位置“下单”。

“其实陪诊本身不怎么赚钱,不可能每天有活儿,也不会都是全天的活儿。”张瑞娟自身还创办了“医家相伴”健康科技有限公司,除了陪诊业务,也在做适老化改造、家政进家门等养老项目。“边做边发现客户其他的需求,再围绕着去做服务,光靠陪诊肯定是不行的。”

张航认为,以陪诊为代表的一系列医疗健康业务仍需要推广和时间,且与整个行业的服务水准息息相关。“毕竟第一次的体验,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让用户愿意‘打开思路’,在有需要的时候查看其他服务,还是就此扔在一边。”

养老在北京

编辑:匡峰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