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麦原在酒铺“捎带着卖”,这家北京老字号感动乾隆被赐名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王雅贤 于丽爽 实习记者 夏一丹 宋雨迪 实习生 张雪琦 马小钧

2025-08-12 09:00

进入
胡同里的北京
看更多
+ 订阅

乾隆十七年(1752年)大年初二,乾隆帝微服私访回京,途经前门时饥肠辘辘。此时夜色已深,唯独一家小酒铺还开着门,乾隆遂踏门而入。店家不知是圣上驾到,依然秉持着童叟无欺的待客之道,好酒好菜招待,乾隆吃得心满意足。他问及店名,店家称有姓无名,只叫王记酒铺。乾隆感慨于此时京都仅此处营业,过几天令太监送来一块黑漆烫金的“蝠头匾”,赐名“都一处”。

都一处现在以烧麦闻名,其实烧麦最初是酒铺捎带着卖的主食,称“捎卖”或“稍卖”,后演变为“烧麦”。

都一处烧麦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小小烧麦需历经多道工序。一个剂子重10克,用枣核形擀面杖擀成圆皮,然后用走槌压花边,不能低于24个花褶,这代表24节气。压出的烧麦皮直径3寸3,皮边厚度为0.5毫米,芯厚度为1毫米,吹弹可破。而且擀皮时用的是蒸熟的面干,吃烧麦不用怀疑会吃到生的。

刚出锅的烧麦香气扑鼻,一枚烧麦能吃出两种口感:第一口先咬上层麦穗,麦香十足;第二口咬下边的馅心,汤汁浓郁,鲜润可口。

【胡同里的北京·中轴线冷知识121】

策划/撰稿/资源提供:于丽爽 王雅贤

出镜主持:王雅贤

摄制:夏一丹 王雅贤 宋雨迪 张雪琦 马小钧

编辑:王雅贤 张雪琦

点击图片查看栏目所有作品

胡同里的北京

编辑:王雅贤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