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暑假
北京日报小苗

2025-08-23 13:44 语音播报

小苗

编者的话

跟着外公拾稻穗、和爷爷学修钢笔、在滑板上释放青春激情……在这条名为“暑假”的小河中,孩子们像一尾尾欢快的小鱼尽情游弋,收获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与感动。一起来看看属于孩子们的欢乐夏天吧。

稻香

一七一中学附属青年湖小学四(5)班 李沐沂

“沐沂,你知道我们每天吃的大米、花生是怎么种出来的吗?”上学期,妈妈不经意的一个问题还真把我难倒了。为了一探究竟,这个暑假我独自到农村的外公外婆家当了一回小农民。

那天上午一到,我就嚷嚷着要去田里,可外公把我拦住了:“现在太热,农民伯伯都在家里歇着呢,下午阴凉了,才是干活的好时候!”我抬头向田野望去,果然一个人也没有,看样子农民伯伯才不会蛮干呢!

太阳快落山的时候,我一路蹦蹦跳跳和外公来到田里。只见金黄的稻谷随风舞动,像给大地铺了条会动的毯子,散发着诱人的光泽。走近一看,稻穗们一个个都弯着腰、低着头,好像在思索着什么。远处,传来阵阵轰鸣,收割机如同一只大甲虫,在稻田间来回穿梭。随着镰刀刷刷地转动,稻谷也都躺在了地上。那收割机张开大嘴巴,将稻穗纷纷吞入肚中,过滤掉的稻糠从尾巴后洒出来,像给田里撒了一把金粉。“沐沂,快来拾稻穗!”外公大声叫我。我兴奋地跑过去,和外公一起把散漏在田里的稻穗收集在了一起。“‘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你学过吧?”外公一边拾,一边和我聊着。我们跟在收割机后面捡稻穗,汗水顺着下巴滴落到泥土中的那一刻,我顿时明白了“汗滴禾下土”的真意。

我们走到另一块地,一大片绿油油的花生植株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欢迎着我的到来。我迫不及待地蹲下身子,学着大人们的样子尝试着拔花生。我双手紧紧抓住一株用力往上拔,可它们纹丝不动。再一用力,居然直接给拔断了,一颗花生也没有拔出来。看着手里的几根茎叶,我很沮丧。外公走过来提醒我:“要抓住茎的根部,先左右晃一晃,等到土里的根松动后再拔。”我按照外公教的方法,双手轻轻左右摇晃几下,感觉根部的土有些松动了。再用力一拔,嘿!一串花生真破土而出了,一股泥土的清香也扑面而来。抖一抖,我看见几十颗花生挂在根部,它们又像葫芦又像铃铛。我心里乐开了花,迫不及待掰开一颗、放进嘴里,香甜的味道顿时在口中蔓延开来。田埂上,已经摆着好几筐刚收好的花生了,它们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就像农民伯伯脸上洋溢着的幸福的微笑。

那天,外公还给我讲了从耕田、育秧、抛秧,到施肥、除草、收割整个稻谷种植的过程。我真正懂得了农民伯伯的不容易,决心要好好珍惜碗里的每一粒粮食。

滑板上的夏天

一七一中学初二(6)班 肖灵雪

我坐在滑板上,顺着小斜坡滑了下去。刚下过雨的地面还是湿乎乎的,斜坡脚下的那一汪水倒映着乌云,像一幅水墨画。雨后带有泥土气息的凉风从耳边吹过,“哗啦”一声,水花在身侧炸开,连带着乌云也被撞碎了。

那个阴天的下午,我和阿玺结伴去小空地玩滑板。阿玺带了两个滑板和两套护具过来。我以前没学过滑板,站在滑板上几次都重心不稳。又一次险些摔倒后,我索性坐在滑板上,双手撑在身侧控制滑板的方向,双腿向后使劲儿蹬。我很快掌握了这个技巧,坐着滑板在小空场的大物件之间灵活地来回穿梭。阿玺滑得很好,为了跟我的“海拔”保持一致,她便蹲在滑板上。虽说我俩的姿势有点滑稽,但我俩毫不在意,两个人伴着风,滑着滑板转圈圈,主打一个开心快乐。阿玺的妈妈在一旁录像,笑得合不拢嘴,似是忆起她和我们一样意气风发的青春。

不一会儿,我们找到一个小斜坡,便决定从上面滑下来。我冲下来时,没想到斜坡下有一汪积水,弄湿了我的裤脚。我抱着滑板蹦蹦跳跳跑回斜坡上,回忆着刚才呼啸而过的风声和怦怦的心跳声。阿玺妈妈看到我湿透的裤脚,正要提醒阿玺,一转头发现闺女已经踩着滑板下了小斜坡,奔着小水坑就去了。只听“哗啦”一声——阿玺的鞋和裤子也湿了。

滑饿了,我们来到一家水饺店吃饭。不料等餐时外面下起瓢泼大雨,豆大的雨珠打在玻璃窗上,得,水饺店变水帘洞了。时间一点一点从我们的进食和谈笑间溜走,不知何时,“水帘”已不见,阳光穿过云层照亮了雷阵雨过后的世界。我俩走出店门,“阿玺,要不要再滑一次小水坑?”我冲前面的小身影喊道。

我们抱着滑板走过大街,穿过人声鼎沸的小巷,一边聊,一边笑,一边走。不怕风停,不怕乌云遮住太阳,不怕弄湿裤脚,因为我们拥有无尽的青春活力。

指导教师 孟璟

沉甸甸的快乐

北大附小肖家河分校五(2)班 刘奕宁

虫鸣声里,暑假的风卷着麦香扑进车窗。当姥姥家的红砖瓦房出现在视野里时,我已经按捺不住要和哥哥冲向菜园的激动心情——我们要去挖土豆。

菜园角落的土豆藤蔓长得正旺,翠绿的叶子像撑开的小伞。哥哥抡起小锄头轻轻刨开泥土,褐红色的圆滚滚“脑袋”就冒了出来。“快看!”我蹲下去用手扒拉着湿软的土,指尖触到个硬邦邦的东西,使劲一拽,居然是个乒乓球大小的小土豆,表皮还沾着新鲜的泥星子。我抡起铲子,继续向下挖。没过多久,当锄头撬开一块厚实的泥土时,一个拳头大的土豆滚了出来,沾着的泥土簌簌往下掉。我高兴得大叫,捧着它飞奔向妈妈。妈妈的眼睛弯成月牙,掏出手机拍下我沾着泥土的笑脸。

见我挖出了大土豆,哥哥也更卖力地挖了起来。有时,当我们将土豆苗连根拔起时,也会带出一些大小不一的土豆。有时,我们挖出的土豆奇形怪状,妈妈笑着说这是外星土豆。挖出长得中规中矩的土豆,我们会欣喜不已。挖出的土豆外表虽好,但内部已被蛀虫咬烂,又会让我们失望不已。就这样,一会儿工夫,垄沟旁就已堆满了土豆。

当太阳爬到头顶时,竹筐里已经堆起了高低错落的土豆山,小的像弹珠,大的赛过拳头。虽然汗水浸透T恤,手心被泥土磨得有些发红,但当晚饭桌上姥姥端上热气腾腾的烧土豆时,那股带着泥土清香的软糯在舌尖化开,所有的疲惫都变成了甜丝丝的满足。

哥哥啃着土豆含糊地说:“明天咱们去把院子后面那两垄土豆也挖了吧。” 我用力点头,心里已经开始期待,地下世界里还藏着多少这样的惊喜。这个暑假,泥土里长出的不只是土豆,还有沉甸甸的快乐!

指导教师 高冲

奇妙的“时光交换”

北京十八中初一(5)班 陈瑶宁

暑假刚开始,我就被妈妈“发配”到爷爷家。美其名曰“体验生活”,实则是想治治我整天抱着手机的“电子产品依赖症”。本以为会无聊,没想到,我和爷爷来了一场奇妙的“时光交换”。

爷爷家住在老城区的胡同里,推开木门,就看见充满年代感的小院,院角的老槐树被风吹得沙沙作响,门口墙上挂着泛黄的旧报纸。走进屋内,墙上挂着布满灰尘的钟表,每一声“滴答”都像是从旧时光里漏出来的。我刚坐下,爷爷就神秘兮兮地掏出个铁盒子,说:“今天教你一门手艺——修钢笔!”

我拿着手机的手瞬间僵住。修钢笔?这在我眼里,和考古差不多!爷爷却不管我的反应,拿出钢笔零件就开始细细讲解:“笔尖要对齐铱粒,墨囊得慢慢推,这钢笔呀,修的是耐心……”我耐着性子听了半天,到我上手时,手指刚碰到细小的笔尖,就开始打滑,墨水滴在纸上,晕成难看的“黑梅花”。爷爷也不着急,戴着老花镜,一点点示范。他的手粗糙又温暖,把那些小零件摆弄得出神入化,老旧的钢笔在他手里,像被施了魔法,重新焕发光彩。

第二天,爷爷又拉着我“闯江湖”——去老胡同修鞋摊“学艺”。修鞋匠李师傅戴着顶灰布帽,大老远看见我和爷爷就跟我们打招呼。爷爷走近对他说:“今天带我孙女来玩玩。”李师傅笑着递过把旧锤子:“那我教你补鞋底儿!”我看着满是补丁的鞋底儿,想起自己扔过的“开胶鞋”,脸一下子热了。我拿起锤子,锤子砸在鞋跟上,震得我手发麻。李师傅在一旁笑:“年轻人,这得使巧劲儿,就像过日子,急不得。” 爷爷在一边帮忙,把我搞砸的地方悄悄修正。不知不觉中,大半天就过去了,夕阳把我们的影子拉得老长,老胡同里的吆喝声、锤子声,混着槐花香,成了最特别的记忆。

周末,爷爷又带我去废品站淘宝。别人眼里的破铜烂铁,在我们这儿是“宝贝”。生锈的铁皮盒,改造成笔筒;旧日历剪剪贴贴,成了复古装饰画。我抱着这些“杰作”拍照发朋友圈,点赞数疯涨,朋友们都喊着“想来你爷爷家过暑假”。我这才发现,爷爷的旧时光里,藏着好多被我忽略的美好,比手机屏幕里的虚拟世界,真实温暖多了。

现在,我不再盼着回去,反而每天追着爷爷问“明天教我啥呀”,期盼着和爷爷交换时光。原来,最酷的暑假,不是空调、WIFI、西瓜,而是和长辈一起在时光里找到的独特乐趣。

指导教师 孙琮

沙滩上的故事

首师大附中育鸿学校初二(3)班 王学熠

夏日的东山浴场,浪涛裹着咸涩的海风,一遍遍漫过发烫的沙滩。我们赤足踩进微凉的海水里,看浪花卷着碎金般的光爬上脚踝。然而,这份带着海盐味的惬意,却在午餐时被悄悄掐断——我的电话手表不见了!妈妈赶紧打开手机上的App查看定位,最后坐标停在一小时前的某处沙滩。一想到那方小小的屏幕里,存着和同学的许多珍贵记忆,我的心一下子沉得像灌了沙。

下午一点多,潮水已经漫过先前嬉闹的滩涂。浪头拍打着礁石,把细碎的贝壳冲得更远,也像在慢慢抹去最后一点希望。我望着远处翻涌的白浪,深吸一口带着海腥味的热空气,把失落揉进沙子里。

直到三点四十分,妈妈手机突然响起,屏幕上跳动的号码,像枚被阳光点燃的火种——是我的手表!狂喜瞬间漫过全身,比最高的浪头还要汹涌。我们踩着发烫的沙子往岸上冲,人声、浪声、卖冰棒的吆喝声搅成一团,根本辨不清电话那头的方向。只能高高举起手臂,就像举着跳动的希望。循着隐约的声音往前走,脚下的沙子烫得能烙出印子,心跳却比阳光更灼人。忽然,人群里撞进一抹粉色,像被盛夏染透的花瓣。只见一个小小的身影正踮着脚向我们挥手,右手紧握的,正是我熟悉的手表。阳光落在她汗津津的额头上,折射出细碎的光,她的笑容比浪尖的碎金还要亮。

“阿姨,这是你的吗?”清脆的声音像冰汽水开瓶时的声音,我看着她掌心被汗水浸潮的表带,看着阳光下那抹晃动的粉色,眼眶突然被热气蒙住。妈妈一把将她搂进怀里,两个带着海水味和阳光味的身影紧紧贴在一起,千言万语都化在了潮湿的拥抱里。

后来每次想起那个下午,最先涌上心头的,不只是海水的咸、阳光的烫、冰棒的甜,还有那抹粉色身影带来的,比盛夏更绵长的暖意。原来夏天的味道里,最动人的一味,是陌生人递来的善意,像颗被阳光晒暖的贝壳,永远在记忆里发着温柔的光。

近期征文:

读后感栏目【我读名著】

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篇、名著的心得体会,包括儿童文学名著。

长期征稿

自命题作文

中心思想积极向上的虚构类和非虚构类作文。

投稿须知

感谢您参加北京日报《小苗》的作品征集活动。

为共同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活动环境,投稿作品应为本人原创,严禁抄袭。作品内容的原创性、合法性等由作者本人负完全责任。如有抄袭等违反规定的行为,经查实,主办方将取消其投稿资格。作者本人还应承担由此产生的全部法律责任。

来稿请投至

邮箱

xiaomiaozhoukan@163.com

或微信小程序

https://xuejing.takefoto.cn/xmzk/#/home

邮箱投稿标题请注明征稿主题和学校,稿件中注明学校、班级、姓名和联系方式。小程序投稿请按要求填写。

文字类作品一般千字以内,体裁以记叙文、散文、议论文为主。可根据每期主题自拟文章题目。以word电子版形式提交。图片类作品以绘画、书法作品为主,JPG格式,单幅不超过3M。视频类作品需竖版拍摄,MP4格式,单个作品不超过30M。

北京日报《小苗》长期征集北京市中小学生的优秀作品,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小苗》编辑组2025年6月

《小苗》周刊简介

《小苗》版是《北京日报》上一个专属于孩子们的创作天地!在这里,孩子们可以书写自己成长的故事,展开想象的翅膀,也可以对城市建设提出建议。每周,《小苗》都会在《北京日报》与孩子们准时见面。在这里,孩子们可以看到自己一点点长大的足迹。

虽然叫《小苗》,年龄可不小。说起《小苗》的历史,很多老作者、老读者并不陌生。1982年1月24日,北京日报《小苗》专刊创刊。当年,专门为少年儿童开辟专版,这在当时全国的省级党报中还是一个创举。

目前,《小苗》主要刊发北京市中小学生的记叙文和文学名著读后感,内容围绕孩子们的校内外生活和成长感悟。传播方式包括《北京日报》报纸、微信公众号“北京日报小苗”以及《北京日报》客户端等。如今,《小苗》周刊已经成为北京市中小学生作文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之一,受到广大师生和家长的欢迎。

供图:视觉中国

小苗

编辑:张品秋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