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8 10:00
生孩子可以领钱,这一天真的来了。
最近,朋友们聚到一块,总会聊到国家新出台的育儿补贴制度。北京发布了15项生育支持措施,不少地方也陆续拿出“真金白银”鼓励生育。大家在交流中得到了一个共同的感受——一场生育政策的大变革,正式拉开了序幕。
我们这群朋友,都是年纪相仿的“育龄青年”。这群人里,快人一步的已经开始在朋友圈疯狂晒娃;也有新婚夫妇正在恶补生育知识,积极备孕;当然,还有不少并不急于踏入所谓的“社会时钟”,更愿意在一种相对自由和闲适的生活状态中多加停留。
昨晚,面对着一桌滚烫的火锅,几个伙伴开展了一场热烈的谈话。
桌面上最有发言权的当数邓浪。他长我2岁,今年春天刚刚升级成为父亲。
“我肯定会去领这个钱。”他已然有了过来人的架势,一边孜孜不倦地描述宝宝是多么可爱,一边也向我们感叹“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席间有朋友提出疑问:就目前的政策来看,一个月三百元左右的“国补”,对一个家庭来说好像显得“杯水车薪”。但邓兄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育儿补贴的意义并不一定是“国家替我养娃”,而是能在关键时刻“帮一把”。
孩子们与舞狮表演互动 图源:人民网
他算了一笔账:目前宝宝的基础开销在每月一千元左右,国补能替他们抵扣近三分之一的“奶粉钱”。虽说夫妻俩都有稳定的收入,但这两年买房买车,加上去年结婚的开销,让这笔育儿津贴来得犹如一场“及时雨”。
我们当中不少是从农村出来的“小镇做题家”,也有人将目光放回了乡村。大家一致认为,对于中低收入家庭而言,这笔钱真的可以让很多“想生而不敢生”的家庭吃下定心丸。
“关键是释放了一个积极的信号。”冉冉和男友最近进入了谈婚论嫁的新阶段,想必生育的议题也已经进入他们的视线。各地陆续出台的“加码”政策,给冉冉带来了更多期待。
中央层面的《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发布之后,北京随即发布《北京市关于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工作措施》。而在此之前,四川攀枝花、黑龙江哈尔滨等地针对二孩、三孩家庭的补贴也一度引发关注。
补贴申领页面
此次育儿补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大范围、普惠式、直接向群众发放的民生保障现金补贴。随着全国性育儿补贴政策的“开闸”,各地拿出“真金白银”加码跟进,我国的生育支持体系正在向覆盖面更广、普惠性更强、支持力度更大的方向快速发展。
生育政策的转向,给更多人注入了信心。这意味着重点破解个体的“生育焦虑”与国家的“人口危机”,将是接下来一段时间的大势所趋。“也算是‘见证历史’系列了。”有朋友如此说道。
“可是生孩子的压力并不仅仅是钱。”此前一直很少说话的陈蕊突然给热烈的气氛泼了一瓢冷水。
陈蕊其实是个十足的“萌娃控”,在社交媒体上关注了不少育儿博主,刷到可爱的视频总会第一时间分享给大家。
但一想到自己以后要不要生孩子,她就感到十分“焦虑”。在她看来,生育时女性的医疗风险、产后的情绪压力、育儿知识的纷繁复杂、事业和家庭的平衡,以及长期的照护、教育等问题,都让她倍感压力。
“万事开头难,这些问题接下来应该都会有所改变。”大家纷纷宽慰她。
不少朋友都注意到,除了“发钱”鼓励生育,近期陆续出台的政策都指向一个共同的关键词——生育友好型社会。
如果说经济支持是第一步,那么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则是通往未来的长远之路。育儿补贴不仅是生育支持措施,更是一项民生工程。生育支持政策是由多重政策工具组成的政策群,其目的不是单纯刺激生育,而是要落在老百姓实实在在的幸福感上。
拿这次北京发布的15项措施来说,“健全生育保险制度”“完善生育休假制度”“强化孕产妇心理健康服务”“开展生育友好医院建设”“扩大托育服务供给”“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等务实举措,每一条都精准击中了大家的“痛点”,每一处考量都落在了老百姓的心坎上。
不仅仅在字面上,对于生育友好的感受,大家都有现实投射。公园里越来越丰富的游乐设施、家门口充满烟火气的社区食堂、社区里新增的暑期托育空间……朋友们纷纷举出实例,说明身边的变化正在悄然发生。
当然,对于一个生育友好的时代,大家也纷纷提出了更多的期待:比如可以根据家庭经济情况制定更加精准的育儿补贴标准;比如加快移风易俗,破解不良婚俗对现代生育观的束缚;再比如持续加强对于职场女性特殊权益的保护……话匣子一打开,每个人都有说不尽的期许。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几个朋友都保持着一种边界感十足的默契。大家都遵循着自己的生活节奏,互相之间很少正式地谈起结婚、生育等话题。
但昨晚这次畅谈,让我发现大家并不是不关心这些话题,只是各自有各自的处境和考量,担心引发观点冲突,或者为他人平添焦虑。
其实,生育率快速下滑、社会老龄化负担日渐沉重,这不仅仅是政府部门的忧虑,也是老百姓关心的议题。看着幼儿园里的教室越来越空,公园里广场舞越来越拥挤,大家心里都有隐隐的担忧。
老师带托育班的孩子做游戏 图源:新华社
目前单身的王乐乐分享了他最近读到的一本书:在日本,有一群不结婚不生育、缺少社交的人,他们甚至死去时身边都没有亲人在场。日本文化将人和人的联系称为“缘”,而这样的社会则被称为“无缘社会”。
我们当然不愿有一天迈入这样的生活中去。对于一个家庭而言,抚育子女何尝不是一种长期投资?而生育意愿也离不开基于当下生存境遇与未来社会预期的理性考量。
身边总是有这样的声音,认为现在的年轻人不想生、不愿生。但就像最新的《世界人口状况》报告显示的那样,真正的问题在于生育自主权的缺乏——许多人无法拥有理想数量的子女,尤其是青年。
《世界人口状况》报告封面图 图源:UNFPA China官方网站
可见,生育绝不仅仅是青年一代的问题,提振生育意愿需要更强有力的举措和全社会系统性支持。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投资于人”,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服务于民生,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长远来看,“发钱”或许不能一劳永逸,持续完善以生育政策为代表的社会福利体系,加快形成个人、企业与政府协同的良性运作机制,才是提振经济、改善民生的长久之计。育儿补贴之后,一场全民携手对抗人口危机和经济下行压力的“硬仗”还需要持续地打下去。
我们曾经都是孩子,我们的未来属于孩子。用全社会的爱与支持,为每一个孩童创造更加良好的成长条件,为我们的下一代搭建一个更加值得期许的未来世界。
朋友们,干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