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30 09:01
编者的话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孩子们走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滇西抗战纪念馆、狼牙山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重温那段保家卫国、浴血奋战的历史。通过参观学习,孩子们更加了解和平的来之不易,懂得了传承抗战精神的重要意义。
不忘历史 开创未来
一七一中学初三(7)班 张一漪
初秋的阳光斜斜地洒在抗战馆前的广场上,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几个鎏金大字映照得熠熠生辉。正值假期,参观者格外多——有白发苍苍的老者,有穿着校服的中小学生,还有许多带着孩子的夫妻。在入口处,一面巨大的电子屏正在循环播放着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专题报道。
走进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组震撼人心的雕塑群像。雕刻家以粗犷有力的刀法,刻画了抗战军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壮烈场景。我的目光被其中一位老妇人形象深深吸引——她佝偻着背,却用尽全力将一名受伤的战士护在怀中。讲解员姐姐告诉我们,这是根据真实历史事件创作的:在台儿庄战役中,一位年过六旬的老妈妈冒着枪林弹雨,连续救助了十几名伤员。我的眼眶不禁湿润了,这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啊!危难时刻,连最普通的百姓都能迸发出惊人的勇气和力量。
展厅中,那使用声光电技术精心复原的战役场景,使我看到东北抗联斗争的艰苦环境;那栩栩如生的油画,让我看到根据地血浓于水的军民深情;那一幅幅泛黄的老照片,诉说着侵华日军的滔天罪行。锈迹斑斑的手榴弹和步枪,弹坑密布的行军锅,每件展品都见证着那段历史,让课本上的内容更加鲜活立体。
最让我震撼的是抗战英烈名录墙。整面墙上镌刻着成千上万抗战烈士的姓名,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一段悲壮的故事。我的手指轻轻抚过,突然在一个名字前停了下来——赵一曼。就在前几天,我刚刚了解过她领导东北抗联痛击日本侵略者的英雄事迹。
走出抗战馆时,一群少先队员正在广场上举行纪念活动,他们的誓言在暮色中格外响亮:“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不远处,几位外国游客正专注地阅读着展板上的英文介绍。
80年过去了,战争的硝烟早已在这片土地散尽,但抗战精神永远闪耀。这次参观让我深刻体会到,历史不是冰冷的教科书,而是流淌在我们血脉中的精神基因。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不仅要铭记那段悲壮的历史,更要将抗战精神转化为勤奋学习、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
离开抗战馆时,我再次回望这座庄严的建筑。它像一座精神的灯塔,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不忘历史,开创未来。
指导教师 付宁
狼牙青松
文汇中学初三(21)班 王珺衡
清晨的薄雾中,我站在狼牙山脚下仰望。这座因险峻山势而得名的英雄之山,在朝阳的映照下显得格外雄伟。1941年秋,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五位八路军战士,在这里谱写了一曲气吞山河的抗日战歌。
踏着湿润的山路,我开始攀登。初秋的山风带着丝丝凉意,脚下的石阶已被岁月打磨得光滑。随着海拔升高,山路越发陡峭,我的呼吸变得急促,汗水顺着脸颊滑落。但想到当年五壮士在枪林弹雨中负重前行,我立刻充满了前进的动力。
继续向上攀登,山势愈发险峻。正午的阳光将灰褐色的岩壁染成温暖的橘红色,远处的峡谷如巨龙般蜿蜒盘旋。令人惊叹的是,在几乎垂直的悬崖峭壁上,竟生长着一棵棵挺拔的松柏。它们扎根石缝,傲然挺立,不禁让人再次联想起那五位宁死不屈的勇士。
1941年9月25日,一个值得永远铭记的日子。五位勇士奉命掩护主力部队转移,在棋盘陀一带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他们利用有利地形,打退了敌人多次冲锋。子弹打光了、手榴弹用完了,就搬起山上的石块往下扔。最后,他们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高喊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纵身跳下悬崖。
终于,我来到了棋盘陀,看到一座巍峨的花岗岩纪念碑矗立在悬崖边,“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几个鎏金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我轻轻抚摸着冰凉的碑身,指尖划过那些记载英雄事迹的文字。山风拂过,松涛阵阵,仿佛在低声诉说着那段悲壮的往事。这次登山之旅,不仅让我领略了狼牙山的壮美景色,更让我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狼牙山五壮士的精神,就像那悬崖上的青松,永远挺立,永远激励着我们奋勇向前!
指导教师 左思雨
血染的钢盔
北京汇文中学初二(12)班 陈瑞川
暑假中,我走进云南腾冲滇西抗战纪念馆,被迎面而来的挂满三面墙壁的钢盔深深震撼——1003顶钢盔组成的钢盔阵尤为醒目,它们代表1942年赴缅抗日的10.3万名远征军。
我怀着沉重的心情走近瞻仰。那些钢盔上锈迹斑斑,弹孔密密麻麻,钢盔上的血迹早已在漫长的时光里干涸。这些钢盔曾伴着惊心动魄的激战,最终与它的主人一起血染沙场。
钢盔上的编号已十分模糊,有些钢盔已不知道主人是谁。恰恰是这无名的空白更唤起了人们心中久久的追念与深深的敬仰。钢盔的主人们无畏地选择了用鲜血保卫国家,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付出了宝贵的生命。看着这些钢盔,我好像懂得了什么是“一寸山河一寸血”,感受到了中国远征军的铁血丹心。
走出纪念馆,馆外阳光灿烂,树木葱茏,烈士们保卫的山河已无恙。我深知,正是他们的牺牲,换来了今天的和平。
如今,烈士们的血肉之躯已与战火一同消逝,但他们的家国誓言、凛然斗志已凝固在了这一顶顶钢盔中。它们所承载的赤诚热爱与惊人勇气将永远铭刻在烈士们用生命守护的这片土地上,铭刻在世世代代中国人的心里。
指导教师 彭薇
青春的抉择
北外附校初二(5)班 邓尔茁
在湖南长沙博物馆的展柜里,一封写于1938年的家书吸引了我。墨迹虽因岁月侵蚀略显晕染,但字迹依然可辨:“父亲大人,我决即刻赶5点钟的快车,有同学刘觉仙为伴,她邀我到她浏阳乡下的家去玩两天,我打算到她家住两天即回板仓。今天无雨,又有伴,安全之至,不必挂念了。敬祝健康!展儿上。”
父亲杨开智把那封“两天即回”的家书收起来,满心期待女儿回家。谁能想到,这封报平安的家信,竟藏着17岁女孩杨展此生最沉重的谎言——她要奔赴陕西延安,投身抗日洪流,这一去便是与父亲的永别。
杨展出生于1920年,是杨开慧烈士的侄女、杨开慧胞兄杨开智唯一的女儿。1937年,杨展在长沙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即担任周南女中党支部书记。在校期间,她积极组织同学进行抗日宣传。写下那封“两日即回”的家书后,杨展前往延安学习。1939年,杨展主动请缨前往晋察冀根据地。1941年,日军对晋察冀边区发动“铁壁合围”,在太行山滚龙沟,杨展带领几名战士突围,战斗中她坠下悬崖。21岁的生命,永远定格在太行山脉。
我站在长沙博物馆的展柜前,看着那封泛黄的家书,心中无限感慨。“两日即回”的承诺虽未兑现,但“展儿”的精神早已回家——回到了她用生命守护的这片土地。什么是青春?杨展和无数像她一样的革命者早已给出答案:明知前路坎坷,依然选择舍生忘死,把小我融入大我,让生命在时代洪流中绽放。
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的青春如何抉择?我认为,在和平年代,我们应该学好科学文化知识,锻炼好身体,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也可以不负时代,成长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指导教师 林镜
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
北京石油学院附属小学六(9)班 王静伊
对我来说,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参观,是一次情感十分复杂的体验。
一入馆,我就像走进了黑暗的炼狱,压抑、紧张和恐惧向我袭来。我深吸一口气,在微弱光线引领下走下楼梯,映入眼帘的便是“遇难者300000”的醒目大字。这让我的心跳加速:那可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啊!竟然就这样被残忍地剥夺了活着的权利。我周围的参观者都非常肃静,我想大家看到这刺目的数字大概跟我的感受一样吧。
“1937年12月13日是每个中国人都不应该遗忘的日子,因为从这天开始的六个星期内,有超过30万同胞惨遭杀戮。”讲解员低沉的声音带着我的思绪回到了历史长河,那些我只在电影和电视剧里见过的战争、杀戮场面,在展览中以图片、视频和实物的形式展现在我面前。特别是当我看到遇难者骸骨的时候,我下意识地闭上了眼睛。
当我看到两个“恶魔”把杀害中国人当成娱乐竞赛,就连婴儿、孕妇也不放过的时候,我感觉几乎要窒息了。我轻轻抚摸胸口,尽量让呼吸恢复顺畅。那一刻,我有耻辱、有心痛,更有悲愤。“然而时至今日,仍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在极力掩盖这段历史……”讲解员的话让我更加气愤,那一刻,我忽然感受到自己被赋予了一种历史责任。
参观结束前,我反复念着墙上“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的题字,并在观众留言簿上认真写下感受:“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要铭记历史,好好学习,振兴中华。”
走出纪念馆,天空是灰蒙蒙的,一股历史的沉重感再次扑面而来。我来到公祭广场,向遇难同胞们献上白色的菊花悼念。我深切地感悟到:每个人都渴望和平,可世界又总不那么和平。只有牢记历史,发愤图强,才能让和平的种子生根发芽。
指导教师 樊微微
近期征文:
读后感栏目【我读名著】
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篇、名著的心得体会,包括儿童文学名著。
长期征稿
自命题作文
中心思想积极向上的虚构类和非虚构类作文。
投稿须知
感谢您参加北京日报《小苗》的作品征集活动。
为共同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活动环境,投稿作品应为本人原创,严禁抄袭。作品内容的原创性、合法性等由作者本人负完全责任。如有抄袭等违反规定的行为,经查实,主办方将取消其投稿资格。作者本人还应承担由此产生的全部法律责任。
来稿请投至
邮箱
xiaomiaozhoukan@163.com
或微信小程序
https://xuejing.takefoto.cn/xmzk/#/home
邮箱投稿标题请注明征稿主题和学校,稿件中注明学校、班级、姓名和联系方式。小程序投稿请按要求填写。
文字类作品一般千字以内,体裁以记叙文、散文、议论文为主。可根据每期主题自拟文章题目。以word电子版形式提交。图片类作品以绘画、书法作品为主,JPG格式,单幅不超过3M。视频类作品需竖版拍摄,MP4格式,单个作品不超过30M。
北京日报《小苗》长期征集北京市中小学生的优秀作品,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小苗》编辑组2025年6月
《小苗》周刊简介
《小苗》版是《北京日报》上一个专属于孩子们的创作天地!在这里,孩子们可以书写自己成长的故事,展开想象的翅膀,也可以对城市建设提出建议。每周,《小苗》都会在《北京日报》与孩子们准时见面。在这里,孩子们可以看到自己一点点长大的足迹。
虽然叫《小苗》,年龄可不小。说起《小苗》的历史,很多老作者、老读者并不陌生。1982年1月24日,北京日报《小苗》专刊创刊。当年,专门为少年儿童开辟专版,这在当时全国的省级党报中还是一个创举。
目前,《小苗》主要刊发北京市中小学生的记叙文和文学名著读后感,内容围绕孩子们的校内外生活和成长感悟。传播方式包括《北京日报》报纸、微信公众号“北京日报小苗”以及《北京日报》客户端等。如今,《小苗》周刊已经成为北京市中小学生作文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之一,受到广大师生和家长的欢迎。
供图: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