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4 08:45
编者的话
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薪火相传的抗战精神,让孩子们渐渐明白了人民群众是胜利之本的道理,更加坚定了发奋学习报效祖国的决心。
铜烟锅里的星火
天通苑学校八年级(2)班 陈洛秋
爷爷的旧物抽屉像个时光宝盒。那天,他翻找老照片,我却一眼相中角落里那支暗沉的黄铜烟锅——它比我的手掌略长,锅身坑洼遍布,细长的烟杆磨得溜光,尾部还系着一小截褪色的红布条。
“爷爷,这个好旧啊。”我好奇地拿起它,沉甸甸的,带着金属特有的冰凉。“旧?它可不只是旧。”爷爷的声音低沉下来,像在讲述一个遥远的秘密,“这是你太爷爷留下的,当年,它可是个宝贝。”
“宝贝?一个烟锅?”我不解。
“嗯,宝贝。”爷爷点点头,嘴角牵起一丝苦涩又骄傲的笑意,“那年月,鬼子占了咱村,日子苦得像黄连。你太爷爷是村里的民兵队长,这烟锅,就是他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我更迷糊了:“烟锅……还能看能听?”
爷爷笑了,眼角的皱纹舒展开:“傻孩子,那时候,鬼子看得紧,传递消息难比登天。你太爷爷他们就想了个法子。”他指着锅身上那个凹痕,“看见这个坑没?这不是摔的,是特意用石头砸的,留个记号。传递紧急情报时,他们把写了字的极小的纸条,卷成细卷,塞进这烟锅里,再用一小撮烟丝仔细盖住。”爷爷边说边比划着:“然后啊,就像平常抽烟串门一样,走到约定好的地方,把烟锅递给接头的人。对方接过来,也装着抽两口,再‘不小心’把烟灰磕出来,纸条就悄悄到手了。这烟锅上的坑,就是自家人的暗号,外人瞧不出门道。”
“哇!”我忍不住惊叹,“那……那红布条呢?”
“那是后来系的。”爷爷的眼神暗了暗,声音更轻了,“有一次,消息特别紧急,是鬼子要来扫荡的准确时间。你太爷爷揣着塞好纸条的烟锅,刚走到村口老槐树下,就撞上了鬼子的巡逻队。鬼子起了疑,非要搜身。情急之下,他假装被石头绊倒,‘啪’地一下把这烟锅甩进了旁边的臭水沟里,还溅了鬼子一身泥。鬼子骂骂咧咧地踹了他几脚,没搜到东西,也就走了。”
爷爷顿了顿,喉头滚动了一下:“等鬼子走远,你太爷爷跳进臭水沟摸了半天才把它捞上来。那红布条,是后来你太奶奶给他系上的,说是保平安,也遮遮那摔出来的新伤。”
我屏住呼吸,仿佛看到那个惊心动魄的黄昏。“后来呢,太爷爷他……”我小心翼翼地问。“后来啊,情报及时送出去了,乡亲们转移了大半,少遭了不少罪。这烟锅,就一直跟着他,直到他走的那年。”爷爷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哽咽,“他说,这东西看着不起眼,可它‘装’过咱们的命,也‘装’过咱老百姓咬牙挺过来的那股劲儿。”
我低头凝视着掌中沉甸甸的铜烟锅,透过冰冷的铜身,我仿佛触摸到了那段烽火岁月里最坚韧的脉搏——那是普通人在绝境中用智慧守护家园的微光,是千千万万无名英雄用勇气点燃的永不熄灭的星火。这星火,就藏在太爷爷的铜烟锅里,也藏在爷爷深情的讲述中,悄然落进了我的心底,烫得发亮。
指导教师 谭嫡
文脉的守护者
北京八中七年级(23)班 何知昱
这个暑假,我们一家人来到了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镇”的李庄。它坐落在四川省宜宾市东部。来李庄之前,我只知道它是一个风景秀丽、盛产美食的古镇。来到这里我才知道,李庄在抗日战争期间为中华文脉的传承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是抗战大后方的重要文化中心之一。
“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1937年淞沪会战后,上海、南京、武汉相继告急,日军步步紧逼,包括同济大学在内的很多科研院校不得不向西南寻找避难所。李庄人民得知这个消息后,发出电报邀请同济大学等多家学府和科研院所的学者来李庄。当时,李庄是个不到3000人的小村落,而抗战期间新增人口超过了1.2万,其中大部分是前来避难的学者和学生。为了解决这么多人的吃住问题,李庄人民把庙里的佛像、祠堂里的牌位挪出去,给学者和学生提供教室、宿舍,甚至有的村民把自己的家都让给了学者们。在缺吃少穿的战争时期,李庄人民的行为无疑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壮举。
在李庄人民的支持下,学者们也不负所望,学术著作批量出现。殷墟考古大家董作宾和同事们经过不懈努力,甲骨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巨著《殷历谱》在李庄成书;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在李庄完成了《中国建筑史》初稿。我有幸参观了位于李庄东北角的中国营造学社旧址小院。这个小院既是梁思成和林徽因等学者当年办公、教学的地点,也是他们住宿的地方。小院的条件非常简陋,但学者们怀着文化抗战、知识报国的理想,克服种种困难,潜心钻研,产生了一批在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
离开李庄时,我心中萦绕着李庄人民与学者们共同守护文脉的赤诚。李庄的百姓用最朴素的善意,为文化筑起了避风港;学者们则以坚韧的毅力,让文脉在乱世中得以延续。他们都是中华文脉的守护者。那段历史也如长江之水,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让我们铭记这份守护的力量,将文脉传承不息。
指导教师 刘慧敏
悠悠赤子心
大兴区第三小学六(2)班 梁子腾
在国家植物园的樱桃沟内,有一块特殊的山石,它是抗战时期北平发出的呐喊,也是无数中华儿女共御外敌的历史见证。我是在一次徒步中偶遇这块山石的。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灿烂的阳光穿过层层叠叠的绿叶在石刻上投下了斑驳的光影,“保卫华北”四个大字赫然映入我眼帘,将我的思绪带回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侵华日军占领中国东北后,其野心并没有得到满足,而是继续向华北地区侵略扩张。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1935年12月9日,北平发出了怒吼!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学联组织数千名爱国学生走上街头,振臂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你看,昏黄的灯光下,清华大学地下党支部书记蒋南翔奋笔疾书,写下“华北之大,已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你看,年轻的女学生陆璀挺直脊梁,站在街头演讲;你看,浩浩荡荡的游行队伍犹如一条觉醒的巨龙,蜿蜒穿梭在北平的街巷中。寒风吹红了他们的脸颊,吹乱了他们的头发,却吹不散他们反抗日本侵略者的赤子之心。
“一二·九”运动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北平青年学生在香山的樱桃沟举办了以抗日救国为主题的军事夏令营。在休息的间隙,清华学生赵德尊和北大学生陆平在樱桃沟水源附近的山石上,刻下了“保卫华北”四个大字,字字遒劲有力,表达了无数爱国青年的心声。
拳拳报国志,悠悠赤子心。看着这块石刻,我不禁想到,抗战时期,无数青年远离父母,奔赴战场,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而战。暖暖的微风拂过,在斑驳的树影中,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年轻的面庞,听到了他们的嘱托:“未来的中国,就交给你们啦!加油,少年!”
指导教师 李春燕
了不起的“地下长城”
北京十八中初一(9)班 孙粲然
今年暑假,我和家人来到冀南山底抗日地道遗址纪念馆参观。
我弯腰从灶台下面的暗道钻进仅容一人通过的地道。沿着昏暗狭窄的通道前行,射击孔、瞭望口、陷阱、会议室、储藏室等设施一一映入眼帘。这些看似简陋的构造,却暗藏着精妙的设计:地道与地面的村落和院子相连,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设计出入口,形成了“地上地下一体”的防御体系;不同区域的地道通过纵横交错的支线连接,既能分散隐蔽,又能集中作战;甚至还有专门的通气孔和排水系统,在敌人往地道里放毒气和灌水时确保人员安全。讲解员说,正是依靠这些“地下长城”,八路军和村民才能一次次躲过日军的扫荡,运用“麻雀战”“地雷战”“地道战”等灵活机动的战术,让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作战室”。看着墙上挂着泛黄的作战地图,桌上摆放着的煤油灯和简易的武器模型,我仿佛看到八路军战士和村民围坐在一起,借着微弱的灯光研究作战方案的场景。
地道里的每一寸夯土,都诉说着一个道理:中华民族的抗战,是一场全民皆兵的悲壮史诗。无论是深藏地下的平民百姓,还是冲锋陷阵的年轻士兵,他们用最本真的勇气和智慧守护着他们深爱着的土地。
走出纪念馆时,夕阳正将太行山的轮廓染成金黄色。站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我忽然明白:我们铭记历史,是为了缅怀先烈,更是为了传承那份在苦难中淬炼出的不屈精神。如今,战争硝烟早已散去,但抗战精神永存。在国家建设的新征程中,那份全民一心的凝聚力、不屈不挠的意志力、勇于创新的智慧力,依然是我们前行的动力源泉。
煎饼鏊子里的爱
密云区滨河学校五(2)班 冯鹤轩
站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展柜前,我的目光被一件来自我们密云的展品吸引了——它锈迹斑斑,铁做的圆身子中间鼓起来,还顶着个圆盖子,像个戴着帽子的“胖爷爷”。讲解员姐姐说,这是英雄母亲邓玉芬奶奶用过的煎饼鏊子。我忍不住把脸贴在玻璃上,好想听听它的故事。
原来,在抗战的时候,邓玉芬奶奶把自家变成了八路军的“爱心小厨房”。那时候粮食可金贵了,八路军伤病员只能啃干巴巴的窝头,脸色蜡黄。邓奶奶看了非常心疼,想尽办法给他们改善伙食。她养了几只母鸡,每天攒鸡蛋,又搬出这个煎饼鏊子,支起柴火灶。火苗“噼啪”跳着舞,鏊子被烧得热乎乎的,邓奶奶把小米磨成粉,拌上金黄的蛋液,在鏊子上摊出又软又香的煎饼。战士们吃了香喷喷的煎饼,身体恢复也快起来,上战场杀敌更有力气了。
讲解员姐姐还说,有时候敌人来扫荡,邓奶奶就用破布包着鏊子,带着它翻山越岭躲起来。鏊子上那些坑坑洼洼的伤疤,就是那时候留下的。
现在,这个鏊子安静地躺在展柜里,身上的锈迹像岁月的皱纹。但我知道,它承载的那份爱永远不会生锈。邓奶奶用她的大爱守护着这片土地,她是我们密云人民的骄傲。作为少先队员,我要继承邓奶奶的大爱,将来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指导教师 聂拥军
近期征文:
读后感栏目【我读名著】
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篇、名著的心得体会,包括儿童文学名著。
长期征稿
自命题作文
中心思想积极向上的虚构类和非虚构类作文。
投稿须知
感谢您参加北京日报《小苗》的作品征集活动。
为共同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活动环境,投稿作品应为本人原创,严禁抄袭。作品内容的原创性、合法性等由作者本人负完全责任。如有抄袭等违反规定的行为,经查实,主办方将取消其投稿资格。作者本人还应承担由此产生的全部法律责任。
来稿请投至
邮箱
xiaomiaozhoukan@163.com
或微信小程序
https://xuejing.takefoto.cn/xmzk/#/home
邮箱投稿标题请注明征稿主题和学校,稿件中注明学校、班级、姓名和联系方式。小程序投稿请按要求填写。
文字类作品一般千字以内,体裁以记叙文、散文、议论文为主。可根据每期主题自拟文章题目。以word电子版形式提交。图片类作品以绘画、书法作品为主,JPG格式,单幅不超过3M。视频类作品需竖版拍摄,MP4格式,单个作品不超过30M。
北京日报《小苗》长期征集北京市中小学生的优秀作品,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小苗》编辑组2025年6月
《小苗》周刊简介
《小苗》版是《北京日报》上一个专属于孩子们的创作天地!在这里,孩子们可以书写自己成长的故事,展开想象的翅膀,也可以对城市建设提出建议。每周,《小苗》都会在《北京日报》与孩子们准时见面。在这里,孩子们可以看到自己一点点长大的足迹。
虽然叫《小苗》,年龄可不小。说起《小苗》的历史,很多老作者、老读者并不陌生。1982年1月24日,北京日报《小苗》专刊创刊。当年,专门为少年儿童开辟专版,这在当时全国的省级党报中还是一个创举。
目前,《小苗》主要刊发北京市中小学生的记叙文和文学名著读后感,内容围绕孩子们的校内外生活和成长感悟。传播方式包括《北京日报》报纸、微信公众号“北京日报小苗”以及《北京日报》客户端等。如今,《小苗》周刊已经成为北京市中小学生作文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之一,受到广大师生和家长的欢迎。
供图: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