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八大”需求中适老化改造排末位!不需要还是不够好?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魏婧 美编 冯晨清

2025-10-27 10:26 语音播报

热点
进入
养老大调研
看更多
+ 订阅

发展适老化产业,是支撑银发经济的重要举措。目前,北京市的适老化产业在供给端上,呈现以服务见长,建材生产、技术制造方面偏弱的特点。围绕高水平的专业设计,以及产业链的上下游整合仍待进一步提升。

建材:需求有限,价格有点贵

截至目前,北京市已面向公众开放9处适老化改造样板间。记者探访海淀、昌平等样板间发现,一些房间在没有开启空调、新风,甚至门窗紧闭时,也并不感觉憋闷。相关负责人介绍,奥妙在于墙面所喷涂的负氧离子漆。“这种涂料是近年来市场上出现的新产品,能够持续释放负氧离子,令人犹如置身森林公园。”

一块瓷砖倾斜放置,右半边使用防滑涂料处理,左半边保持原状。将一双拖鞋置于其上,当潺潺水流从上方通过,左侧拖鞋落至底部,右侧拖鞋纹丝不动。多处样板间里,还设置了类似形式的对比展示,向公众直观呈现防滑涂料的强大效能。

可在老人跌倒时弹出气囊的“智能防摔气囊服”;帮助偏瘫老人进行手部运动的康复仪;被视作老人“照护神器”的移位机、爬楼轮椅……去年,工业和信息化部推出“老年用品产品推广目录”,279款产品中,除了隔尿垫、助浴椅等熟面孔,顶着各类“智能”名号的新产品占到半壁江山。

从材料研发、单品设计,到装修服务,适老产业在供给端,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样貌。具体到北京的适老产业,记者了解到目前供给端以服务见长,能够做适老化改造评估、设计、装修的企业较多,而在建材生产、技术制造方面偏弱,仅有数家企业自行研发以家具类为主的产品。

北京今朝装饰设计有限公司,多年来深耕社区店经营,已打造五处适老化改造样板间。该公司适老研究院院长赵元辉称,建材产品中涉及电机零部件、智能设备、涂料瓷砖等,大部分由外地尤其是广东、浙江等南方企业供应。“像陶瓷、洁具这些,要说不是广东产的,好多客户还不买呢!”

与此同时,一些适老建材也存在价格偏贵的问题,主要原因是需求量不够大。赵元辉透露,此前公司曾与某扶手厂家谈合作,对方称如想以较低价格拿货,一年需保证卖出数百万元的货。“市场本身就刚起步,我们主要做散户生意,达不到量就只能零采,总不能为了压价特意租个库房积压产品。”

产品:五花八门,缺少颠覆性

价格之外,相较适老产品的不断推陈出新,从中筛选出切实好用的并没有那么容易。记者发现,许多产品在解决老人一部分需求的同时,又似乎给人以“没完全到位”的感觉。

比如防摔气囊服,其原理为检测到老人跌倒时迅速弹开气囊。由于衣服内含有气瓶、气囊、电池等零部件,整体重量普遍在三四斤,对身体衰弱的老人而言本身就是一种负担。再如爬楼轮椅,视频展示往往一气呵成,但某医疗器械公司李先生认为,这一产品存在使用上的局限性。“每次下台阶放倒老人的一瞬间所需力度很大,对照护者力气、技巧要求很高。”

采访中有企业透露,适老改造常会在洗手间等处安装监测产品,以发现老人摔倒状况并及时报警。但有些产品精度不够,会将老人“蹲下擦地”等识别为摔倒并频频报警。“很多老人嫌烦,后来又给拆了。”

从事智能马桶生意的鲁先生告诉记者,自己近年来也很关注老年产品市场,每年会到访北京、广州、西安等多地的老博会留意商机。在他看来,目前市场仍以失能老人护理类产品为主,缺少令人眼前一亮、经过验证的新颖产品。“生产的话其实并不难,可以代加工的工厂很多,难的一个是研发,一个是销售。”

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院副院长李佳认为,适老产品必须从老人的真实痛点出发,而不能停留在技术人员的想象。“很多企业只是将现有产品加以改造,就推向老年市场,而非针对老人重新设计产品。改善了一部分功能,用户却要付100%的钱,消费动力肯定是欠缺的。”

预期:多方合力,坚守中发展

与老年人打交道的过程中,企业还普遍感受到这一客群的特殊性——不服老,不愿为“预防”事项花钱。“自己能抗就抗,总觉得腿脚不好有什么?扶着点儿墙就解决了。”赵元辉坦言,有时和同行聊起来,大家都有些困惑。“是面向老人去推,还是从‘孝道’角度,呼吁子女为父母适老化改造?不知道宣传点该放在谁的身上。”

他讲起以往与一些街道合作,为有实际需求的老人装扶手——凡是免费安装,老人都乐意,街道和自己各出一半费用,就没人愿意了。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一位住在平房的老人,已经在门口台阶摔过两次。老人经济条件不差,自己有退休金,改造坡道费用900元,街道出500元,让他出400元都不愿意,一定要免费才做。

今年9月召开的北京养老服务行业发展四季青论坛上,发布的《北京银发经济需求调查报告》也显示,老人的“八大需求”中,适老化改造需求排在末位。说明老年人对适老化改造的认知有待提升,同时,由于适老化改造涉及评估、施工、验收,周期长、成本高,老年人在决策上较为审慎。

天坛家具树胜适老工作室创始人张树胜认为,想要带动受众,需多方发力创造“消费”氛围——企业做好产品,政府和行业不断引领发声。例如自去年起,由市发改委、民政局等多部门联合主导,由中国老龄产业协会、中国建材流通协会等发起举办的北京市居家适老化改造设计创新大赛,就是很好的举措。“大家一起推动,比企业单打独斗效果要好。”在他看来,在养老行业坚守多年的企业已经有了这样的共识——做养老不赚钱,但能维持基本运营,踏踏实实去做,未来肯定会有机会。

智库:重视精准数据,做好市场教育

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院副院长李佳强调,应重视精准数据对养老产业的意义。“我们一直说中国已进入中度老龄化,全国有3亿老年人。实际上这些人群中,还有两个85%——80岁以下老人占比超过85%;基本健康老人占比超过85%。”

他认为,如果只将老人想象成是“衰老群体”,企业面对的市场是急剧缩小的。而当大家缺乏“某个区域有多少失能老人”这样的微观数据时,应对方式也只能将已有的产品服务推向老人群体,而非根据具体情况细致调整。

另一方面,目前许多做了适老化改造的老人,的确都源于“不得不用”,与预先改造、提前防范等理想化场景,具有较大差距。“很多适老产品老人不想用,觉得用了就‘低人一等’,很羞耻,说明我们在市场教育上是有欠缺的。”

这个市场教育由谁来做?由政府部门主导的老年大学,应担负起这一职责。“退休之后如何开启生活、如何面对老龄进程中的一些问题……老年大学也应涉及这些真正的老年教育,而不是只有琴棋书画。”

养老在北京

编辑:王琼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